陳劍華 張雪萍 徐杪 何盼盼 閆鶴立 王向波*
1.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神經內科, 北京 100069;2.首都醫學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 北京 100053
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是一組主要由體液免疫參與的抗原-抗體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譜。本研究中, 我們選擇NMOSD患者113例,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 ELISA)檢測其血清中14種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水平,為臨床診治NMOSD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收集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2016-1至2021-3的113例NMOSD患者,107位為女性,6位男性,診斷時年齡19-70歲,平均39.3歲。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2016年發布的《中國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診斷與治療指南》的標準。血清和腦脊液AQP-4檢測采用的是歐蒙基于人胚胎腎-293細胞(HEK-293)的細胞轉染色法。對照組(n=50),為健康體檢者,并排除慢性濕疹、慢性腹痛腹瀉、鼻炎皮炎、哮喘及偏頭痛等疾病,男性(n=4),女性(n=46),年齡40.6歲±15.5歲。組間比較, 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檢測方法 靜脈抽血3 mL, 分離血清, 采用美國BIOMERICA公司生產的食物過敏原檢測試劑盒, 用ELISA半定量法檢測血清中14種食物過敏原特異性IgG抗體水平.
1.2.2評價標準 14項食物檢測包括牛奶、雞蛋、豬肉、牛肉、雞 肉、鱈魚、玉米、蟹、蘑菇、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和小麥. 針對每種食物過敏原IgG抗體濃度的不同, 可判斷為“0級、1級、2級、3級”4種情況, 并可對檢測結果進行分級(表1).

表1 食物特異性抗體IgG水平分級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6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抗體陽性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1血清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檢測結果 NMOSD患者中, 對1種食物不耐受者有(n = 39), 占34.51%; 同時有2種食物不耐受者(n=32);有3種、4種、5 種、6種、7種食物不耐受的人數分別為n = 13, 3, 4, 4, 1。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濃度陽性者(n = 91), 占 80.5%。健康對照組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濃度升高者(n=9,占18%,), 其中對1種食物不耐受患者(n=5), 同時對2種、3種,4種食物不耐受者各1例.NMOSD的陽性率與對照組比較χ2=57.159,p<0.05,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2種以上食物陽性的患者占比率比較χ2=4.728,p=0.03,也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別。
2.2NMOSD患者對不同食物的不耐受情況對所有患者進行血清食物過敏原特異性IgG抗體檢測, 其不耐受的食物依次為雞蛋、牛奶、西紅柿、小麥、大米、鱈魚、蝦、蟹、玉米、大豆、豬肉、蘑菇、牛肉、雞肉. 其中對雞蛋不耐受的患者(n = 41), 陽性率36.28%; 對牛奶不耐受均為(n = 37), 陽性率32.7%; 對食物不耐受率的范圍為 1.77 %(牛肉蘑菇)- 36.28%(蛋黃蛋白)(表2).

表2 113名NMOSD患者血清FI試驗結果并與健康組陽性率對比。
食物不耐受是一種由免疫球蛋白G介導的變態反應性疾病[6], 具有起病隱匿、遲發性、發生率高,多引起慢性病癥,可與多種系統性疾病具有相關性[2],多表現胃腸道癥狀[4,5]和皮膚癥狀[7]等特點。目前國內關于食物不耐受對神經系統的相關性關注不多,而國外已有學者研究食物不耐受與偏頭痛、多發性硬化,系統性血管炎等之間的相關性。盡管人們對食物不耐受的機制至今尚有爭議, 但其存在的事實及產生的后果還是得到公認的。
我們可以觀察到,多數患者在食用上述陽性食物并不導致出現明顯的皮膚或者消化道癥狀,可使得患者長期食用該食物。患者可能本身消化道內缺乏相關的消化酶,某些相關食物的蛋白質可能未被完全水解成氨基酸, 而以多肽形式透過腸黏膜吸收進入血液或淋巴液中, 被患者的免疫細胞識別為特異性抗原,剌激機體產生食物特異性IgG抗體,進而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在組織及器官的毛細血管內, 激活 補體釋放血管活性肽樣物質和趨化因子, 吸引中性粒細胞及吞噬細胞, 引起系統性的免疫應答。當機體內的免疫相關因子到達一定濃度后或者超過一定閾值后,還可以觸發免疫泛化,可能對NMOSD患者的再次復發提供了免疫應答生化基礎,在NMOSD發病過程中起易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