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燕 秦莉
山東省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檢驗科,山東 滕州 277500
IM((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EB病毒感染所致,兒童發病率較高[1]。本研究通過對患兒外周血Aty-L,EB-DNA及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探索IM發病的機理,為臨床提供早期診斷依據。
1.1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IM患兒60例為觀察組,年齡1-12歲。男28例,女32例,均符合IM診斷標準;30例為健康者為對照組,年齡1-12歲,男40例,女40例;各組性別比例及年齡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外周血異淋巴細胞檢測 每份標本制作2份涂片,采用瑞氏-吉姆薩染色液染色,光學顯微鏡檢測Aty-L(%)。
1.2.2EBV-DNA檢測 取抗凝靜脈血,按照EB病毒核酸擴增(PCR)熒光定量操作說明執行。
1.2.3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 采取肝素抗凝血,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T淋巴細胞亞群。
1.3統計學處理 各組數據與對照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的兩獨立樣本t檢驗,各組之間兩兩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IM患者急性期Aty-L%檢查,與EBV-DNA濃度關系對照 Aty-L<10%,15例,為A組:Aty-L10%~20%,32例為B組:Aty-L>20%,13例,為C組。IM患者急性期血液Aty-L(%)及EBV-DNA濃度。結果表明IM患兒A.B.C三組,血液中Aty-L(%)與EB-DNA濃度均高于對照組,各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兒Aty-L(%)與EB病毒濃度統計
2.2T淋巴細胞亞群結果比較 60例患兒于急性期,恢復期及出院2周后T淋巴細胞亞群結果與30例對照組結果相比較,CD3+CD4+,CD8+CD4+/CD8+的測定值,均有差異,P<0.05,表明患兒機體隨著病毒被清除,免疫應答及免疫功能恢復趨于正常狀態,見表2

表2 患兒與健康對照組T淋巴細胞亞群結果比較統計
患兒不同時相,不同組別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5。
2.3外周血Aty-L動態檢測結果 對IM患兒外周血Aty-L動態檢測,發病急性期第1、14、第21日進入恢復期,30日為康復期,結果發現,患者急性期Aty-L百分數持續增高,約14日為高峰期,少數患兒Aty-L達80%左右。患者恢復期(第21日),Aty-L數量開始減少,康復期(30日)Aty-L趨于消失。Aty-L的減少或消失與T淋巴細胞亞群趨于恢復正常狀態一致。
本研究對IM患者急性發病期的第1天,第14天及恢復期的第21天,第30天進行Aty-L數量檢測,結果顯示:IM患兒Aty-L檢查,Aty-L最高峰期約在14天左右,個別患兒Aty-L數量最高值可達80%左右,以后隨情緩解,進入恢復期,Aty-L數量減少,約30天后趨于正常,與相關報道相符合[2]。T淋巴細胞亞群的穩定性決定了機體的免疫狀態[3]。本研究顯示,患兒存在明顯的細胞免疫改變,屬于機體淋巴免疫系統受EB病毒攻擊后免疫調節狀態,也是淋巴細胞被EBV抗原激活活化狀態,Aty-L(%)增高與CD8+T淋巴細胞增高呈正相關[4]。IM患兒的EBV濃度較高,細胞免疫反應應答就會強烈,細胞免疫損傷的加重,進而發生臟器功能的損傷,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診斷IM時,Aty-L(%),EBV-DND定量及T淋巴細胞亞群的聯合檢測,防止單項檢查的局限性,有效減少漏診,確保早期診斷,了解患者免疫狀態提供準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