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印
北大荒集團紅興隆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5811
目前冠心病已經成為我國臨床上發病率極高的一種疾病,除了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之外還會影響其生活質量。介入治療是冠心病比較常見的治療方法,該方法尤其適用于冠狀動脈閉塞的患者[1]。但介入治療期間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不高,且容易影響患者預后。氯吡格雷屬于臨床上常見的ADP受體抑制劑,一定程度上對血栓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該藥物還是抗血小板藥物的一種,對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有效地抑制作用。為此,我院探討給予冠心病治療期間應用氯吡格雷在預防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響,具體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入選的88例冠心病患者均為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參考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例。其中,對照組女性27例、男性17例;病程4年~17年,平均(9.62±2.35)年;年齡區間:38~71歲,平均年齡(54.38±3.50)歲。觀察組女性26例、男性18例;病程3年~16年,平均(10.59±2.41)年;年齡區間:39~73歲,平均年齡(55.48±3.70)歲。兩組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可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636,規格:50mg/片)治療,1次/d,100mg/次。觀察組:口服氯吡格雷(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6,規格:75mg/片)治療,1次/d,50mg/次。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和血栓素B2水平(用藥前和用藥24h后)[2]。

2.1比較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對照組心血管不良事件中出血人數占比6.82%、缺血占比11.36%、血栓形成占比4.55%,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中出血人數占比2.27%、缺血占比2.27%、血栓形成占比0.00%。觀察組總發生率顯然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結果差異較大(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詳細資料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n(%)]
2.2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前和用藥24h后血栓素B2水平 用藥前兩組患者血栓素B2水平無明顯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用藥24h后兩組患者血栓素B2水平差距較大,具有較高臨床統計學意義。詳細資料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前和用藥24h后血栓素B2水平
心血管疾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且近年來該疾病明顯增多[3]。該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血小板被啟動,大量血栓素被釋放,固體被附著于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上,最終形成了血栓。介入治療主要應用球囊將冠狀動脈擴張,這對支架成型的植入起到促進作用,但操作時容易損壞血管內皮,導致內皮下的膠原充分暴露出來,但部分患者應激反應較大,體內兒茶氨酚分泌不斷加快,加快血小板凝集,增加了動脈栓塞發生率,因此很有必要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率[4]。
氯吡格雷是血小板拮抗劑的一種,有效地調節動脈微栓塞,還可對血小板凝集起到預防作用,凝血酶還原時間不斷延長,有效地預防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事件。血栓素A7轉化后形成了血栓素B2,由此可導致人體出現血小板凝聚的問題,有利于血管收縮,從其作用上分析其和前列腺素互為相反的關系。一般情況下,人體中的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二者處于平衡狀態,導致人體血管中的收縮功能得到有效維持,但打破了這種平衡,如此一來機體受到血栓素A2的影響容易存在血管栓塞的問題。但其作用的時間較短,很快轉變為血栓素B2,因此臨床上主要檢測指標為血栓素B2[5]。從本研究結果可知,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氯吡格雷在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效果更好,且組間比較存在明顯統計學意義。由此可以確定氯吡格雷的應用價值。
綜上,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療后可應用氯吡格雷,可有效預防不良心血管事件,且降低患者血栓素B2水平,恢復效果好,具有較高的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