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保健部,山東 濟寧 272600
基層兒童保健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轄區內的散居兒童,其實施對提高嬰幼兒保健效果、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意義重大。相關研究[1]報道,家長對嬰幼兒保健相關知識的總體知曉率僅為41.95%,家長對嬰幼兒保健知識如營養與喂養指導、心理行為發育監測、常見疾病預防等不了解,按照舊習慣來對嬰幼兒進行護理,這些都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不利。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實施基層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對嬰幼兒行為發育的影響,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間某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保健部嬰幼兒共計80例,其月齡均在3個月左右。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組,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父母文化度(24.46±5.33)年;對照組男21例、女19 例,父母文化度(24.08±5.90)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家庭護理指導。觀察組增加兒童保健健康教育:①對醫務人員的知識面進行拓寬,對其專業技能進行培訓,組織開展學術交流、專題講座,促使醫務人員不斷學習行為發育學的相關知識。②積極利用微信群、社區宣傳欄等開展兒童保健知識的宣傳,從而強化家長對兒童保健的認識,提高其重視度,讓家長更加配合進行兒童保健。③通過兒童保健健康教育來提高家長的育兒意識與能力,采用觀看相關錄像、發放宣傳冊、要求專業醫生來計劃性地開展兒童生長發育知識講座、現場答疑等形式來開展對家長的健康教育;對家長推薦相關方面的書籍,從而不斷豐富其知識[2]。④與嬰幼兒的神經心理發育特點相結合來進行游戲的設計,對家長培訓游戲的方法,以游戲的形式來對兒童的肢體協調能力、前庭平衡功能進行訓練,同時對兒童的感覺、聽覺以及視覺等進行刺激。⑤飲食指導:對家長講解嬰幼兒的最佳喂養方案,為其說明嬰幼兒最理想的食物是母乳,教導家長正確喂養的方法,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進行輔食的添加。對嬰幼兒挑食、吮吸指頭等不良行為習慣進行糾正。⑥睡眠,充足的睡眠時間是確保嬰幼兒正常發育的前提,隨著嬰幼兒月齡的不斷增加,其清醒時間增加,睡眠時間則逐漸縮短。為了確保嬰幼兒睡眠時間的充足,要教導家長改善嬰幼兒的睡眠環境,睡眠避免過度興奮,采用固定的樂曲來進行催眠。當前嬰幼兒電子屏幕暴露情況比較普遍,長時間的屏幕暴露會對兒童的語言和認知發育、社會情感發展、注意缺陷、行為問題等均帶來不良影響。周珊珊等[3]報道,12月齡、18月齡的視屏暴露率分別為63.2%、89.4%。因此教導家長應避免嬰幼兒的電子屏幕暴露以免對嬰幼兒發育帶來不利影響。
1.3觀察指標 采用《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從語言、社交行為、精細運動、大運動以及適應性5個方面對干預前、干預后嬰幼兒的行為發育進行評估。1歲以內的嬰幼兒每個月作為1個年齡組,每個項目1分,當存在2個項目時則為每個項目0.5分。

干預后觀察組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測驗結果
嬰幼兒的行為發育體現了其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早期對嬰幼兒進行良好的刺激,可以促進其心理與智能發育,提高嬰幼兒的語言、認知、運動以及社會交往能力,除此之外還對兒童適應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后,嬰幼兒的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僅進行常規指導的嬰幼兒發育水平,兒童保健健康教育的實施明顯提高了嬰幼兒的素質。
嬰幼兒保健的工作不是只包括了預防接種、測量身高以及稱體重。當前人們對基層兒童保健工作的理解、重視不足,由于健康教育宣傳不到位,外加基層保健服務不到位都造成家長對兒童保健認識不足。基層兒童保健對轄區內所有的散居兒童提供服務,其特點在于覆蓋范圍大、覆蓋范圍廣,其實施對可以讓家長形成對兒童保健的正確認識,端正育兒態度,提高育兒技能,糾正不恰當的、陳舊的養育方法、習慣,可以促進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實施基層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可促進嬰幼兒行為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