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開靜
涼山彝族自治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川 涼山 615000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無菌性炎性病變,可于韌帶、肌腱、滑膜囊及周圍軟組織發病,典型癥狀為肩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肩關節主要由肩胛骨關節盂與肱骨頭構成,屬于球窩關節,靈活度較高,當關節滑膜處水腫或肱二頭肌腫脹時,炎性細胞浸潤,滲出組織液,可引發肩周炎。發生肩周炎后,可限制肩關節活動度,引發肩痛,對患者正常生活影響較大,因此臨床以改善肩關節活動功能為治療原則,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1]。本文選取56例肩周炎患者開展研究,分析小針刀與關節松動訓練聯合方案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資料 時間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樣本共計56例,均確診為肩周炎,隨機分組。觀察組,16例男、12例女,年齡40-78歲,均值(57.74±15.86)歲,病程1-9月,均值(4.62±3.08)月,其中12例左肩病變、14例右肩病變、2例雙肩病變;對照組,17例男、11例女,年齡41-79歲,均值(57.76±15.92)歲,病程2-10月,均值(4.65±3.12)月,其中11例左肩病變、16例右肩病變、1例雙肩病變。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所有肩周炎患者知情同意,對比56例患者數據,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關節松動訓練治療,常規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基礎上開展關節松動訓練,每日一次,持續訓練10日,訓練流程如下:指導患者坐位,醫生輔助下將肩部外展至50°,隨后托住患肢肘關節緩慢內旋,與此同時,外推肱骨,每次持續15s,持續20次;指導患者站位,醫生將手放置在腋窩下方,另一只手抓住患肢肱骨遠端逐漸拉向指尖方向,每次持續15s,持續20次;指導患者取站位平舉患肢,醫生用手托住患肢內側肱骨遠端,另一只手托住肱骨推向肩部,每次持續10s,持續40次。
觀察組配合小針刀治療,指導患者坐位或臥位,將上肢及肩部裸露,利用右手拇指在患者肩部岡上肌、岡下肌、肩胛骨脊柱緣、喙突戶峰下、結節間溝、三角肌止點及圓肌低止點等部位確定疼痛點,利用龍膽紫標出進針點,常規消毒后選擇小針刀,刀口線平行肱骨縱軸刺入標記處,縱向切3刀,以深度到達筋膜處、局部出現脹痛或酸痛感為宜,若小針刀進入受阻,可橫向剝離3刀,待刀下出現松動感后出針。完成上述操作后,準備創口貼覆蓋創口,若單次療效不佳,1周后再次治療。

2.1組間VAS評分對比 肩周炎患者經醫療干預前,觀察組VAS評分(6.45±1.14)分與對照組(6.47±1.16)分對比,t值為0.0651,P>0.05;醫療干預后,觀察組VAS評分(2.75±0.89)分與對照組(4.16±0.98)分對比,t值為5.6360,P<0.05。
2.2組間關節活動度對比 治療前,組間上舉、外展及內旋等關節活動度對比,P>0.05;治療后,組間上舉、外展及內旋等關節活動度對比,P<0.05。如表1。

表1 組間關節活動度差異分析表
肩周炎臨床發病率較高,高發于肩關節鄰近韌帶與滑膜囊組織。結合人體解剖結構分析,肩關節活動度較大、靈活性較高,但穩定性不佳,損傷風險較高,且肩關節功能與滑膜囊、韌帶等軟組織關系密切,因此一旦肩關節發生炎癥,可損傷鄰近軟組織,引發粘連、堵塞、攣縮等癥狀,進而影響肩關節功能及正常活動范圍。目前臨床治療肩周炎常規方案為關節松動訓練,對患肢進行肌肉按摩,可松懈黏連組織,促進關節局部血液循環。但結合相關研究分析,采取關節松動訓練治療肩周炎,起效較慢,且遠期療效不佳,因此嘗試輔以小針刀治療[2]。針刀似針似刀,在醫療器械中,兼備中西醫治療優勢,針體與傳統針灸中“毫針”相似,而針尖與西醫手術刀“刀刃”相似。采取小針刀治療,具備活血益氣、疏通經絡、促進炎癥吸收等功效,可松懈粘連及瘢痕組織,恢復肩關節局部動態平衡。小針刀治療期間,針體刺激病灶局部,可活血益氣、疏經通絡,進而緩解疼痛,而針刀“刃”剝離炎性組織與粘連組織,可促使軟組織自由活動,恢復關節平衡[3]。結合本次研究分析,觀察組VAS評分顯著降低,且上舉、外展及內旋等關節活動度顯著提升,提示小針刀輔以關節松動訓練治療效果顯著,可減少機體組織損傷,緩解疼痛,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肩周炎患者選取小針刀輔以關節松動訓練治療,可有效解除病變組織粘連,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緩解疼痛,具備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