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鳳霞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人民醫院 腫瘤血液科,山東 青島 266400
目前,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就發病的位置而言,其中低位直腸癌患者的發病率較多。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往往以傳統手術治療為主,但是該方式不僅具有較大的困難程度,與此同時還具有較高的復發率,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2]。本次實驗將選取前來我院就診的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腸癌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分析術前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腸癌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將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前來我院就診的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腸癌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共計選取50位。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當中有男性患者13位,有女性患者12位。患者的年齡區間在31歲至71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50.4±9.3)歲。觀察組當中有男性患者12位,有女性患者13位。患者的年齡區間在32歲至70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51.9±6.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實驗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手術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則采用手術前選擇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方法,具體如下:
在手術進行之前對患者進行同步放化療,其放療主要采用6MV X射線醫用直線加速器,熱塑膜固定體位,增強CT定位,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照射范圍包括CT所示腫瘤范圍及其周圍亞臨床灶、淋巴結引流區,照射總劑量45-50GY(1.8-2.0GY/次,每周5次,共5周)。在術前放療同時行術前化療2-3周期。術前化療方案采用mFOLFOX6方案,方案具體如下:奧沙利鉑85mg/m2,第1天;亞葉酸鈣400 mg/m2,第1天;5-FU400mg/m2,第1天;然后5-FU2400 mg/m2,持續泵入46h。每2周重復1次。術前放化療結束后4-6周行手術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其主要包含腹會陰聯合切除術以及直腸全系膜切除術。
1.3觀察指標 本次實驗將主要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由實驗數據對比可知,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20(80.0%)要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12(48.00%);與此同時,觀察組患者治療之后的并發癥發生率4(16.0%)要顯著低于對照組9(36.0%),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在臨床中局部晚期直腸癌具有較高的復發率,所以需要應當重視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但是導致患者預后效果較差的因素比較多,所以不僅是局部復發因素,還有大多數的直腸癌患者在進行手術的過程當中其病灶就已經出現了轉移現象,從而導致患者的生命受到了威脅。經過同步放化療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敏感性,能夠提高其臨床效果。而患者是否需要保肛,均可以使用輔助同步放化療的方式[3]。在本次實驗當中觀察組患者使用輔助同步放化療方式之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20(80.0%)要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12(48.00%);與此同時,觀察組患者治療之后的并發癥發生率4(16.0%)要顯著低于對照組9(36.0%),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其中應當注意,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在使用新輔助同步放化療的過程當中,因為具有個體差異性[4],從而導致治療的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對于腫瘤消退的患者來講,采用新輔助同步化療的方式效果并不顯著。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新輔助同步放化療的過程當中,應當選擇相對應的標注物,選擇能夠滿足患者實際情況的治療手段[5]。以此來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促進患者的生命時間得到延長。
綜上所述,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方式在治療局部晚期低位直腸癌的當中具有較好的效果,并且能夠有效的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