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寧
獅子山街湖北工業大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8
高血壓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高危慢性疾病,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會對心、腦、腎等器官造成傷害,引起多種并發癥[1]。該疾病屬于慢性疾病,長期住院對病人家庭經濟造成巨大壓力,故大部分病人選擇在家治療,但因病人對疾病的不重視及自護能力差等因素,治療效果不佳,血壓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隨著社區護理管理的介入,社區實施家庭簽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病人的恢復。本文主要探析社區護理管理應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該疾病老年患者血壓控制和自護能力提升的作用。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44例2017年01月至2020年11月本社區收治的高血壓病人,根據抽簽法分為兩組,各22例。參照組男性和女性比例為12:10;年齡分布范圍在62歲至79歲,均齡為(70.51±2.58)歲。試驗組男性和女性比例為13:9;年齡分布范圍在61歲至76歲,均齡為(70.20±2.47)歲。符合高血壓診斷,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經告知后病人自愿接受研究。病人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別(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參照組 參照組接受常規社區護理管理,在社區內開展高血壓健康教育,使病人重視高血壓治療;不定期對病人進行隨訪;為病人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定期在社區開展體檢活動等。
1.2.1試驗組 試驗組接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①建立健康檔案:家庭醫生簽約后,詢問病人既往史、現病史以及目前治療、飲食、血壓等政治,對病人的健康和病情進行綜合評估,隨后為病人制定科學的針對性護理。②家庭醫生培訓:社區醫院要對家庭醫生進行高血壓知識教育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高血壓疾病特點、飲食護理、用藥情況等,提高簽約醫生的綜合素養,給予病人更優質的護理服務。同時,在社區進行家庭簽約服務宣傳活動,提高社區居民對該服務模式的認知,保證家庭簽約模式順利開展。③家庭醫生護理服務:家庭醫生根據病人病情、性格特點等制定科學合理的針對性護理,對病人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告知病人高血壓發病原因、相關預防措施,面對病人及家屬的疑問,要認真仔細的解答;叮囑病人遵循醫囑用藥,糾正病人不良飲食習慣,同時制定運動計劃,囑咐病人適當運動。制作家庭醫生聯系卡,可以讓病人在發病時及時聯系醫生,避免發生生命危險。④定期隨訪:每月簽約醫生上門為病人測量血壓,和病人溝通交流,了解病人用藥、運動、飲食以及心理狀況等,根據病人實際情況更改護理計劃。
1.3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病人護理管理前后的DBP(舒張壓)以及SBP(收縮壓)。②根據自我護理能力測定表(ESCA)對兩組病人護理管理前后自護能力進行評估,量表內容包括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護技能以及健康知識水平,總分172分,分數越高表明病人自護能力越高。

2.1對比兩組護理管理前后血壓 據表1所示,護理前兩組血壓對比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試驗組血壓改善情況更優于參照組,差異較大(P<0.05)。

表1 兩組護理管理前后血壓對比
2.2對比兩組護理管理前后ESCA評分 據表2所示,護理前兩組ESCA評分對比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試驗組ESCA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較大(P<0.05)。

表2 兩組護理管理前后ESCA評分對比分)
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加劇,我國高血壓發病率逐年升高,該疾病患者血壓長時間保持在較高水平,極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嚴重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且對病人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脅。社區是老年人主要活動場所,在老年人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常規社區護理管理主要采用多對多模式,病人在每次到社區醫院治療時接診的醫生都不同,陌生的醫生不能充分掌握病人病情,影響其對疾病的診斷,不利于病人治療[2]。近年來,社區出現了家庭簽約服務模式,提高了老年病人自護能力,有利于控制病人血壓,促進病人健康恢復。結果顯示:護理后,試驗組血壓低于參照組,且試驗組ESCA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較大(P<0.05)。
家庭簽約服務采取一對一的管理模式,根據病人實際情況給予其針對性護理措施,簽約醫生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對社區內的居民進行醫療服務、健康宣傳等,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知,使其意識到疾病治療的重要性,進而提高病人自護能力;簽約醫生和病人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提高病人的滿意度,提升病人的遵醫行為,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控制病人血壓[3]。
綜上所述,在老年高血壓病人社區護理管理中予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能有效提高病人自護能力,有助于促進血壓改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