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宏偉
黑龍江省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由于盆底支護結構損傷、缺陷薄弱、衰老等多種原因而引發盆底組織病理變化,導致盆腔臟器的位置異常與有關器官的功能障礙疾病。當前,臨床在治療盆底功能障礙主要采用盆底肌肉鍛煉,可促使盆底功能障礙有效改善,預防盆腔器官脫垂、漏尿、性功能障礙等癥狀[1]。孕婦在產后極易引起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需應用盆底肌康復治療,配合實施針對性護理,有效改善康復效果。本文將以16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針對性護理對孕婦產后盆底肌康復治療依從性及恢復效果,詳細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盆底肌康復治療產婦為對象共160例,研究時間為2017年5月-2020年5月,80例是參照組,80例是研究組。參照組,年齡是23-38(29.34±2.27)歲;產次為1-5次,產次平均值為(2.31±0.54)次。研究組,年齡是22-39(29.65±2.83)歲;產次為1-4次,產次平均值為(2.42±0.34)次。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應用盆底肌康復治療。
參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口頭講述疾病知識,并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研究組應用針對性護理:在患者入院以后,由小組成員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醫院有關情況,包括住院環境、醫療團隊、醫療器械等,使患者快速適應。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講述疾病有關知識,并告知病情發展,使患者能夠提升疾病認知水平。結合患者年齡、學歷等進行心理疏導,解答疑慮。與患者家屬溝通,取得信任和配合,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鼓勵與關心,緩解個人壓力,保持心情愉悅。治療之前,由護理人員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并向患者及家屬講明病情,制定治療與護理方案;尊重患者的隱私,向患者講解我院的保密條例,使患者放心。給予患者行為指導:應積極改善其生活方式,避免慢性的腹腔內壓力增高(如排便時過分用力、慢性咳嗽或經常負重);降低體質量,減少吸煙,減少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不可避免要負重時應該采取正確的姿勢,即彎曲膝蓋背部挺直;攝入足夠的水份,并且養成正確的排尿習慣;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以保證腸蠕動規律而排便時不需過分用力。
1.3觀察指標 測量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I類纖維快速收縮壓力、II類肌纖維收縮壓;隨后。評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結合患者治療積極性、飲食管理等綜合評估,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分析本研究,計量資料、計數資料使用T檢驗、χ2檢驗,應用±表示、%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 研究組護理后I類肌纖維持續收縮壓、II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均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
2.2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治療依從性優于參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n/%)
研究指出,在盆底功能障礙疾病的發病因素中,陰道分娩屬于高危因素,主要由于分娩時母體與胎兒間出現神經擠壓或者神經自身過度伸展,從而造成神經病理性改變[2]。產婦在盆底肌康復治療時,因缺乏疾病知識,伴隨羞愧心理,極易出現抑郁、不安等負性情緒,治療依從性差,需加強護理干預,提高治療依從性[3]。針對性護理具有全面、規范、綜合等優點,其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等,使病人在護理治療中能夠更好的配合,改變病人單純的從屬地位,改善了病人的不良心理狀態[4]。本次研究中,參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研究組應用針對性護理,結果可見,研究組護理后I類肌纖維持續收縮壓、II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均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參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盆底功能障礙疾病作為影響婦女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在治療時應用針對性護理,由醫護人員講述疾病有關知識,確保患者充分掌握疾病知識,提升疾病認知水平[5];對患者實施心理指導,確保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面對疾病,改善心理缺陷,能夠在發現疾病時及時就醫;加強行為指導,正確生活習慣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6]。
綜上所述,孕婦產后應用盆底肌康復治療中應用針對性護理,有效改善康復效果,提高治療依從性,應用效果顯著,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