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鶴 王雪軍 張為民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腦卒中作為最為常見的腦血管病癥,具有發(fā)病急、發(fā)病率高等特點,即使現有醫(yī)療技術能夠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治療,但根據相關臨床報道顯示,腦卒中患者治療后仍有70~80%患者存在后遺癥,比較普遍的就是偏癱[1]。當腦卒中合并偏癱病癥后,患者不僅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且會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造成一定的阻礙,使患者不能更好的回歸家庭和社會,因此,在腦卒中治療后臨床多應用康復訓練方式對患者進行干預,以此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2]。本次研究基于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進行探討,詳細如下。
1.1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的6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觀察,患者收錄時間為2019年1月-2020年6月,基于抽簽方式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參照組,每個組別組內例數共計34例。
參照組組:男性為20例,女性為14例,年齡為47~71歲,年齡平均數值為(55.13±3.09)歲,病程為1~5個月,病程平均數值為(2.18±1.04)個月。觀察組:男性為21例,女性為13例,年齡為46~70歲,年齡平均數值為(55.09±3.11)歲,病程為1~個月,病程平均數值為(2.21±1.05)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照組給予患者的干預方式為常規(guī)康復訓練,具體為:指導患者掌握體位與良肢的擺放方式,應用主被動方式協(xié)助患者關節(jié)活動,對患者進行坐位訓練、平衡訓練以及步行功能訓練;定時為患者進行翻身,借助握手、物理治療指導患者完成上肢康復訓練
觀察組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方式,具體為:選擇上肢康復機器人,機器人系統(tǒng)搭載多種游戲訓練模式,其游戲內容和主題均與上肢手臂與手部動作相關;康復治療師基于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難度適中的游戲訓練內容,并根據患者游戲訓練內容的完成程度逐漸增加難度,將患側上肢固定在機器人執(zhí)行器上,借助機器人提供的完全助力、輔助助力、抗阻運動等模式訓練患者上肢能力;每天2次,每次時間為30min,每周訓練5天。
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接受30天的康復訓練。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康復治療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以及上肢功能進行評定,其中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借助ADL量表評估,生活質量借助SF-36量表予以評估,上肢功能借助Fugel-Meyer量表進行評估。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21.0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計算,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使用X2檢驗數據統(tǒng)計學差異,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使用t值檢驗數據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示研究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在SF-36量表、ADL量表以及FMA量表方面的數據,均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顯著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比較分)
上肢康復機器人為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多種游戲模式和訓練情景輔助患者進行運動學習,并在訓練過程中注重反饋對運動控制的重要,結合視覺、聽覺的反饋內容對患者異常運動進行糾正,并讓患者在上肢康復機器人的引導下掌握動作的要領,體驗從簡單動作到復雜動作的探索樂趣[3-4]。同時,上肢康復機器人作為一種力反饋技術,可以通過主動與被動運動引導患者進入預設的模式,幫助患者實現無疲勞、持續(xù)性的上肢康復鍛煉;并基于大腦的可塑性逐步對訓練難度智能化調整,通過重復性的動作對大腦進行刺激,使其未受損傷的腦組織補償部分缺失功能[5]。此外,上肢康復機器人豐富多樣的游戲讓患者感受到訓練的趣味性,相對于乏味、單一的治療過程更具吸引力,可提升患者對于臨床康復治療的積極性。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各項評分中的數據,均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表明與常規(guī)康復訓練相比,上肢康復機器人康復訓練方式的臨床應用更具優(yōu)勢。
總而言之,上肢康復機器人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對于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