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鴻宇 張志娟 王佳哲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00
在婦科疾病中,子宮肌瘤屬于較為普遍的疾病類型,且為良性腫瘤,子宮出血是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同時伴有白帶增多以及月經周期紊亂等[1]。而粘膜下子宮肌瘤的危險性則相對較高,且出血時間較長,病情嚴重者會引發貧血,嚴重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手術是對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措施,因此,本研究通過選取宮腔鏡電切術治療,以便探討其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因粘膜下子宮肌瘤來我院治療的10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設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年齡25-51歲,平均(36.6±3.5)歲,病程2個月-13個月,平均(6.6±1.4)個月;子宮肌瘤直徑1.4cm-4.9cm,平均(2.3±0.8)cm。對照組年齡23-54歲,平均(36.9±3.4)歲,病程3個月-12個月,平均(6.5±1.2)個月;子宮肌瘤直徑1.6cm-5.0cm,平均(2.4±0.7)cm。兩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且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準許。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腰硬聯合麻醉,然后依據確立的手術方案切除其病灶組織,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處理。研究組為宮腔鏡電切術治療,主要為:取患者的膀胱截石位,首先對其陰道進行擦洗、消毒,然后將其宮口擴至11號,將電切鏡置入其中,對患者宮腔、肌瘤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蒂部等進行仔細觀察。對子宮肌瘤體積較大且合并蒂部者,可先在表面實行切割,利用小鉗逐塊夾出;而體積較小者則可采用電切環直接電切其蒂部,然后使用鉗夾摘除,并將切掉殘余子宮內膜。對于無蒂部者,則可切開其肌瘤包膜,逐層切碎后方可取出。對于子宮肌瘤深入到肌壁的患者,應首先由瘤體突起的部位進行切割,同時聯合縮宮素,使用電極刀切除至與子宮內膜水平的位置。手術結束后電凝止血,放置引流管,叮囑患者在半年內避孕。
1.3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如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以及住院時間;同時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出現狀況,如切口感染、疼痛及發熱等。

2.1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及住院時間均較少(P<0.05),具體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臨床指標
2.2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P<0.05),具體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并發癥情況(例,%)
臨床中將表面覆蓋子宮內膜的肌瘤稱為粘膜下肌瘤,該情況使得子宮內膜面積顯著增加,加之其會在宮腔內占位,從而極易導致患者因子宮異常收縮而出現痛經情況,部分患者伴有月經量增加以及周期紊亂等情況,隨著病情進展會導致女性不孕[2]。采用傳統開腹治療能夠取得較好治療效果,并將腫瘤根除,但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且術后極易出現大面積瘢痕,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此外,該項手術操作極易導致患者在術后出現各種并發癥情況,從而不利于臨床推廣應用。經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及住院時間均較少,且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P<0.05)。說明,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能夠促使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減低,且術后并發癥情況較少,使得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顯著縮短。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期間,其手術視野相對清晰,且能夠直視狀態下仔細觀察患者肌瘤大小以及宮腔形態,能夠使得粘膜下肌瘤得到徹底清除[4]。同時,該項手術操作的切口較小,使得術中大量出血情況得到有效預防,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加速患者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采用宮腔鏡電切術對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治療,能夠縮短其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臨床應用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