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德 王開全
宜賓市第五人民醫院,四川 宜賓 644100
小兒受年齡等因素影響,多器官發育不完善,氣道評估及管理難度較大,且氣管插管及拔管操作中極易導致氣道損傷及痙攣,也可導致血流動力學指標大幅度波動,如何在小兒手術中確保為圍術期安全是醫師重點研究的問題[1]。喉罩屬經咽喉通氣人工氣道,需安置于咽喉腔,利用氣囊將咽喉腔與食管封閉,其主要優勢為操作簡單,無需使用肌松類藥物,對患者機體刺激輕微,無嚴重插管反應,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關于小兒麻醉中應用喉罩全麻的相關問題尚缺乏系統性研究,本研究總結我院患兒相關基線資料,研究評估喉罩全麻的相關問題。
1.1一般資料 擇取樣本來源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間于我院就診行全麻手術治療76例患兒,以麻醉方案差異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全部患兒均符合全麻手術指征,ASA分級為Ⅰ-Ⅱ級,無肝腎功能障礙及先天性疾病,且同意參與研究。匯總分析兩組患兒各項基線臨床資料,研究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區間值2-8歲,平均(5.04±1.27)歲,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區間值2-9歲,平均(5.58±1.33)歲,基線資料差異對本研究結論無不良影響(P>0.05)。
1.2方法 兩組患兒術前均行常規檢查,無需使用鎮痛及鎮靜類藥物,術前8h禁食,術前4h禁水。患兒入室后連接心電監護設備,密切監測患兒多項生理指標,并行面罩吸氧,氧流量設定為2-3L/min。兩組患兒麻醉誘導方案均為七氟烷(8%),如患兒睫毛反射完全消失,研究組患兒采用2%七氟烷,對照組患兒采用七氟烷2.5%維持10min。研究組患兒依據操作規范置入喉罩,對照組患兒依據操作規范置入氣管導管。建立氣道后連接機械通氣裝置,呼吸比設定為2:1,呼吸頻率設定為20-25次/min,潮氣量設定為6-8ml/kg,維持PETCO2指標為35-46mmHg。兩組患兒麻醉維持方案為瑞芬太尼與七氟烷,依據患者生命體征調整七氟烷用量,維持BIS數值為40-60.完成手術操作后,如患者吞咽反射及自主呼吸恢復,可將氣管導管及喉罩拔除,待生理指標穩定后護送至病房內。
1.3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誘導前、置入前、置入后、拔除后MAP、HR、SpO2指標,對比兩組蘇醒安靜比例及嗆咳發生率。

2.1對比兩組不同時間點MAP、HR、SpO2指標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點MAP、HR、SpO2指標,置入后、拔除后MAP、HR指標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1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點MAP、HR、SpO2指標
2.2對比兩組蘇醒安靜比例及嗆咳發生率 研究組蘇醒安靜31例,占比81.6%,對照組蘇醒安靜22例,占比57.9%,研究組嗆咳2例,占比5.3%,對照組嗆咳15例,占比39.5%,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
小兒受年齡因素影響,認知能力不足,對手術存在嚴重恐懼心理,治療依從性較低,采用非插管靜脈麻醉方案極易產生呼吸道阻塞等癥狀,為此需通過全麻完成手術治療[2]。
小兒呼吸道內聲帶成角位置靠前,舌在口腔中占比較大,會厭長,與成人相比,氣管插管難度較大,操作中極易導致氣道黏膜損傷,也可誘發心血管應激反應,影響手術進行,且拔管操作中極易導致嗆咳及躁動。喉罩屬于面罩與氣管插管區間的麻醉用具,可有效控制呼吸道,全麻操作中將其置入咽喉部位,可在咽喉入口區域周邊形成低壓圈,該方案對輕度正壓通氣無不良影響,并能夠降低呼吸道刺激性作用[3]。與氣管插管相比,喉罩置入操作簡單,可對小兒呼吸道有效控制,且患兒耐受性良好,可降低氣管痙攣及呼吸抑制發生率,并能夠減少麻醉藥物用量,減輕心血管系統抑制作用,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均具有顯著優勢。總結本研究數據,研究組患兒置入后、拔除后MAP、HR指標與對照存在顯著差異,可認為喉罩全麻可維持MAP、HR、SpO2指標穩定,緩解手術所致應激性反應。研究組患兒蘇醒安靜比例及嗆咳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可認為喉罩全麻對患兒刺激輕微,麻醉安全性較高。
由此分析可知,小兒麻醉中應用喉罩全麻安全有效,可在各級醫療機構中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