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強


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拜登的首次會晤剛結束,美國就準備出臺新的對俄制裁措施。克里姆林宮21日表示,不指望美國在俄美元首會晤后停止遏制俄羅斯。俄媒失望地感嘆稱,當年美蘇領導人會晤可以決定世界未來的走向,而如今一切都變了。
羅斯福同斯大林:出人意料的和諧
蘇俄成立之初,西方世界對這個紅色巨人充滿敵視,二戰爆發后英法領導人甚至慫恿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因此蘇聯最高領導人與當時西方頭號強國美國總統的會晤,直到1943年德黑蘭會議期間才得以實現。
1941年12月,美國因日本偷襲珍珠港而卷入二戰后,迅速確定“先歐后亞”的戰略。在歐洲大陸上苦苦抵抗德軍的蘇聯還能撐多久,成為美國最為關心的焦點。在總統羅斯福的指示下,1942年2月,美國駐英國大使哈里曼詢問蘇聯大使麥斯基“是否有可能安排羅斯福與斯大林的見面”,以“消除美國和蘇聯之間,以及蘇聯和英國之間的不信任”。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對羅斯福的倡議沒有給出肯定答復,但決定派遣外長莫洛托夫前往英國和美國。
此后,隨著中途島戰役、阿拉曼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相繼勝利,反法西斯同盟在戰略上取得大轉折,但如何協調各戰場的行動、共同對法西斯作戰,成為擺在反法西斯同盟面前十分迫切的問題。1943年7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再次建議與
斯大林舉行雙邊會晤。8月7日,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致函斯大林,表達想要和斯大林舉行雙邊會晤的想法。斯大林表示同意,但他建議,既然英美都有會晤的需求,干脆舉行三方會晤,“可以在蘇聯境內的阿斯特拉罕或阿爾漢格爾斯克舉行”。羅斯福和丘吉爾對三方會晤倒不反對,但提議在美國的阿拉斯加舉行。
不過斯大林也有自己的理由:此時蘇軍正處于與德軍作戰的緊要關頭,自己離開本國前往遙遠的阿拉斯加參加會議,不利于指揮作戰。在他的堅持下,第一次“三巨頭”會晤地點定在德黑蘭,理由是斯大林需要與蘇軍總參謀部保持直接聯系,而連接莫斯科的電話電報線,最遠通到德黑蘭。
11月28日下午4時,美蘇英三國領導人會議正式開始。羅斯福主持了第一次會議,會議最初是在友好氣氛中進行
的。三國領袖都表達了團結一致擊敗法西斯的愿望。而且丘吉爾奉英國國王之命,向斯大林贈授了為紀念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而特別設計鑄造的寶劍。
但會議顯然不可能平靜,矛盾主要集中在如何盡快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問題。出乎當時很多專家的預料,首次見面的斯大林與羅斯福在這個問題上堅定地站在一起:斯大林希望英美兩國,尤其是美國在西線進攻德國本土來緩解蘇聯的壓力,而羅斯福則希望盡快結束戰爭。丘吉爾擔心登陸法國作戰可能會導致一戰“絞肉機”式廝殺的重現,因此他主張進攻“歐洲的軟腹部”,即從巴爾干半島發動攻擊,但這有可能會導致盟軍在法國登陸行動的延遲。羅斯福從美國的角度出發,最終支持了斯大林的方案,而后者則投桃報李,表示在打敗德國之后,蘇軍會投入對日作戰。
羅斯福和斯大林的“聯手”還不止于此。他們主張肢解戰敗后的德國,而且要讓它“保持虛弱”,丘吉爾拿不上臺面的“小算盤”被否定了——他始終認為,被徹底摧毀的德國將難以成為英國在戰后平衡蘇聯的砝碼。
此外,羅斯福還在與斯大林談話中提到,二戰結束后,應成立以《聯合國家宣言》簽署國為基礎的、維持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構想。
羅斯福感嘆稱:“我們在德黑蘭的會議上已經證明,我們可以讓各國的理想匯合成一個和諧整體,團結一致地為我們自身和全世界利益而采取行動?!边@次會議談及戰后世界政治走向的諸多關鍵議題,未來的國際秩序在德黑蘭會議上輪廓初現。
德黑蘭會議似乎預示著,美蘇這兩個大國之間的協調將決定戰后秩序走向,而丘吉爾及其代表的英國似乎在對德作戰的隆隆炮聲中耗盡帝國血液,不得不從國際舞臺的中央“體面地”退場了。羅斯福與斯大林在會晤中的意外和諧,也讓兩國高層對領導人會晤的成效抱有信心?!?/p>
赫魯曉夫與肯尼迪:為解決古巴導彈危機埋伏筆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與美國總統肯尼迪于1961年6月3日在維也納的會晤,并非他們的首次見面——1959年赫魯曉夫首次訪美時,曾在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會議上與還是參議員的肯尼迪打過照面。但當他們以兩個超級大國領導人身份再次碰面時,一切都不同了。
1960年蘇聯在本國領空擊落一架美國U-2偵察機,美國拒絕為這次非法偵察行動道歉激怒了蘇聯,兩國正在發展的緩和關系受到嚴重損害;1961年4月17日,美國中情局策劃并組織針對古巴的“豬灣事件”遭到慘敗,美國政府在國際上也成為眾矢之的。
兩個超級大國的緊張關系下一步會怎么發展?赫魯曉夫與肯尼迪在維也納舉行會晤能像當年羅斯福與斯大林那樣,順利解決兩國的分歧嗎?這些問題吸引了超過1500名各國記者的現場報道。當時43歲的肯尼迪剛剛走馬上任,而67歲的赫魯曉夫已經掌權8年?!度A爾街日報》將兩人比喻為即將入場的重量級拳擊手:“美國總統是新生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赫魯曉夫的學習生涯異常艱苦,他主要的政治抱負還沒有實現。論實力,這兩個人就像是1807年在尼曼河中央的竹筏上討論重新瓜分歐洲的拿破侖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兩人交鋒的地點選在古老的維也納,這個城市曾憑借自身的力量成為歐洲權力的中心,但現在只是一個渴望和平自保的小國的首都,這一安排確實很有戲劇性?!?/p>
為了能在初期掌握主動,美國方面希望第一天的會談在美國大使官邸舉行,第二天再轉移到蘇聯使館,蘇聯同意了這一安排。但從后來的談判進展看,經驗豐富的赫魯曉夫明顯占據上風。他強硬要求肯尼迪,推動英美法力量撤出西柏林,否則以后他們進出柏林,都要得到民主德國方面的審核同意。這個想法并沒有得到肯尼迪的認同??夏岬细袊@,同赫魯曉夫的談判是“世界上最艱難的差使”。就在這次會后的7月初,蘇聯暫停復員部分部隊,并增加軍費投入??夏岬蟿t反應強硬,敦促國會增撥32.5億美元用于國防。當年8月,一道柏林墻修筑起來,美蘇之間頓時更加緊張,甚至恢復了地下核試驗。
不過在公事之外,肯尼迪和赫魯曉夫的個人交情有了新開始。兩人會談時唇槍舌劍,氛圍越發火爆,這時肯尼迪夫人杰奎琳靈機一動,談起剛被蘇聯送上太空的兩只小狗。這個話題立刻打開赫魯曉夫的話匣子,雙方轉而談笑風生。
維也納峰會之后不久,杰奎琳意外收到蘇聯大使館送來的一只毛茸茸的小狗“普辛卡”,她很是喜歡??夏岬线€特地寫了給赫魯曉夫的感謝信。以此為契機,肯尼迪和赫魯曉夫開始了書信來往。
沒有想到的是,美蘇領導人的私人溝通渠道,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發揮重要作用。當時美蘇之間劍拔弩張,核大戰的陰影籠罩全球。美國估算,一旦蘇聯發動核反擊,美國的死傷人數至少也在千萬規模。
有賴于維也納峰會時建立的良好溝通,在公開渠道之外,肯尼迪和赫魯曉夫通過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美國駐聯合國代大使史蒂文森等人秘密傳遞25封信件,有力促進古巴導彈危機的解決??夏岬吓c赫魯曉夫最后達成協議,蘇聯撤走在古巴的核導彈,美國則公開承諾不會顛覆古巴政權,并解除對古巴的??辗怄i。這場危機才安然過去?!?/p>
勃列日涅夫和卡特:“盡一切可能制止戰爭”
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關系曾經一度緩和,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次數變得密集起來。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莫斯科,次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回訪華盛頓。1974年,尼克松再訪莫斯科。1972年,美蘇經過數年談判后還簽署了《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外界對于驅散籠罩世界的冷戰核烏云感到樂觀。
然而在隨后開始的《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核武器協議》談判中,美蘇陷入長達數年的爭執,兩國關系日益緊張。預定中的勃列日涅夫回訪華盛頓日程一推再推。1976年,美國國防部要求為陸
軍“長矛”導彈和大口徑火炮配備當時最先進的中子彈,蘇聯則針鋒相對地部署了能精準打擊歐洲全境的SS-20導彈,雙方核競賽的重點已從數量上升到質量方面。同時,在美蘇舉行核會談的十年期間,兩國都在全力加強常規兵力建設,并頻繁進行以對方為假想敵的大規模實戰演習。美蘇軍備競賽重新進入加速階段。
因此當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于1979年5月11日發布公告稱,美國總統卡特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勃列日涅夫將于6月15日到18日在維也納舉行會晤時,全世界都高度關注這次可能改變冷戰格局的美蘇領導人會晤。根據美蘇發表的公報,兩位領導人將確認和簽署剛完成起草工作的《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核武器協議》,并將討論美國和蘇聯共同感興趣的其他問題。外界曾猜測勃列日涅夫會前往華盛頓去簽署條約,但美國政府官員透露,因為勃列日涅夫身體不好,選擇維也納會晤,對勃列日涅夫將是一次比較方便的火車旅行。
1979年6月勃列日涅夫和卡特在維也納會晤時,氣氛十分友好。勃列日涅夫動情地說:“如果我們不能達成協議,上帝也不會原諒?!笨ㄌ貏t對勃列日涅夫報以熱烈的擁抱。雙方討論美蘇關系、限制戰略武器以及地區沖突問題,強調必須控制核武器,盡一切可能制止戰爭。兩國領導人在這次會晤中的最大成果是簽署了經過6年談判和準備而達成的《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核武器協議》。該協議確立了美蘇進攻性戰略武器的總限額以及改進其質量的限度和核查辦法。
勃列日涅夫和卡特在維也納會晤達成的協議,一度被認為是極大緩和了兩國核軍備競賽的緊張趨勢。6月21日,蘇共中央政治局、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和蘇聯部長會議發表通告,對協議“表示深為滿意”。美國輿論雖然對于“兩國承諾盡一切可能制止戰爭”表示贊同,但認為美國在協議中關于核武器的限制條款吃了虧。當卡特將該協議提交參議院辯論時,遭到不少參議員的批評和反對。
應該說,被美蘇核導彈夾在中間的歐洲人看得更清楚。英國《衛報》發表社論稱,美蘇限制戰略武器原則協議不能說是裁軍的措施,“世界不會因為筆尖一動而突然變得安全與和平了”。
果然,就在幾個月后,蘇聯于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卡特為表示抗議而擱置了該協議。1981年里根上臺后,又明確提出要重新談判。美蘇關于限制戰略武器的談判陷入僵局,直到后來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主政才重新得到大力推進?!?/p>
環球時報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