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巖
近日,針對少數民間相聲表演團體在公共場合暴露出的不當行為、不良風氣,中國曲藝家協會相聲藝術委員會及行風建設委員會發出倡議書,希望加強相聲界行風建設,自覺踐行崇德尚藝。
相聲是語言的藝術,然而時下一些演員卻管不住自己的嘴。一些低俗、庸俗、惡俗的表演,喪失了語言藝術的操守,也污染了相聲市場的氛圍。
演員謀生不容易,但基本操守不能丟。對以相聲為生的民間藝人而言,編演符合市場需要的作品理所應當。但要看到,演員和觀眾是相互塑造的。某種程度上說,有什么樣的表演就會培養什么樣的觀眾口味。客觀來說,一些出洋相的表演,也許一時間效果火爆,但如果脫離了一桌一扇一張嘴的表演形式,一味依靠強刺激賺取眼球,就會陷入為了留住觀眾而不斷尋找更強外在刺激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行業畸形發展、難以為繼。
藝術創作有空間,但藝術表現要有底線。必須要承認,幽默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相聲在作品和技法上也必須推陳出新。我們需要現實主義的作品,也允許無厘頭式的創作;我們需要“肉里噱”的笑料,也允許“外插花”的包袱;我們需要語言技巧,也接受表演嘗試。
傳統相聲是演員學習的根本,但哪些內容可以重新帶入劇場,需要加以考量;行業傳統凝結了前輩的心血,但不是泥古不化的借口。尤其在脫口秀、單口喜劇愈發活躍,大喜劇市場不斷延伸的當下,相聲當有更寬廣的胸懷,去迎接“前臺”“后臺”的創新。
20世紀50年代北京相聲改進小組的成立,為相聲內容進行了一次脫胎換骨的凈化。如今,倡導崇德尚藝、加強行風建設,從內容到管理,相聲界需要一場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