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四川農業大學(簡稱“川農大”)是四川省屬唯一國家“211工程”大學、全國“雙一流”建設高校之一。對于農業大省四川而言,這所大學的存在意義非凡。
2017年,川農大扶貧案例入選《“繡花”功夫——四川脫貧攻堅案例》,2018年和2020年分別獲評教育部第一屆和第三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2019年入選國務院扶貧辦志愿者扶貧50佳案例。此外,川農大還先后被表彰為四川省脫貧攻堅“五個一”幫扶先進集體、四川省脫貧攻堅獎先進集體。
“川農大為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助力農民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小康、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等作出重要貢獻。”到川農大考察時,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說。
莼菜有著“水中人參”的美譽,是四川省雷波縣重要農業支柱產業,馬湖周邊農民經濟收入主要靠它。2015年7月,當川農大副教授鄭陽霞第一次站在長得稀稀拉拉的莼菜田邊時,真切感受到了肩上的壓力。
黃瑯鎮山海村村民屈友超說:“我種了30多年莼菜,從沒見過這種情況,莼菜已經瀕臨滅絕。”曾經,他就是靠種莼菜養活一家5口人,還供3個兒子上了大學。2013年以前,馬湖周邊莼菜種植面積達1200余畝,此時只剩下幾十畝,農戶收入銳減。
鄭陽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決心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幫助農戶擺脫困境。她開始全面調研、細致分析,最終明確了莼菜減產的三大原因。
做培訓、搞指導,引品種、建苗圃,擴基地、做示范,這些年鄭陽霞頻繁奔波于學校與馬湖之間,行程達3萬多公里。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大涼山瀕臨滅絕的莼菜產業得以挽救,種植面積恢復到1000余畝,畝產值達8000元以上,直接帶動20余戶貧困戶實現脫貧。當地農戶親切稱她為“莼菜教授”。

專家指導前,稀疏的馬湖莼菜田。

專家指導后,馬湖莼菜長勢喜人。
雷波縣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邊緣,素有“彝區門戶”和“川滇咽喉”之稱。全縣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人口占57.5%,所轄271個村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71個,貧困發生率高達30.98%。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中紀委、四川省紀委定點幫扶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雷波縣是川農大對口幫扶的貧困縣之一。
為充分發揮川農大在農業學科、人才、科技和平臺方面的優勢,全力幫扶雷波縣脫貧,根據學校《2015—2020科技扶貧工作方案》和《深度貧困縣科技扶貧總體方案》,川農大探索建立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簡稱“農發院”)為主體的高校科技扶貧模式,組建農發院雷波科技服務團。鄭陽霞正是服務團的一員。
實際上,雷波縣產業扶貧規劃就是由川農大副校長楊文鈺任組長的團隊編制的。他們是來自水果、茶葉、中藥材、蔬菜、核桃、花椒、農產品加工、農業經濟管理等領域的精英,他們的足跡遍及雷波縣10多個鄉鎮。哪座山適合種藥材,哪片林適宜養羊,哪塊地適合種蔬菜——這些都難不倒服務團的專家們。他們心中有譜,腳下有路。
據統計,服務團累計組織專家、學生開展各類志愿活動超200次,整合各類幫扶資金1700余萬元,實施科技扶貧項目11個,指導培訓基層干部、農業技術人員、農戶等超5000人次,指導建立專業合作社5個、專家大院1個、專家工作站3個、生產示范基地10多個,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余項次,有效幫扶雷波莼菜、山葵、中藥材、核桃、茶葉、中蜂等特色產業發展,項目核心示范區農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條“科技服務團+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脫貧之路。
服務團的傾力幫扶,為雷波縣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截至2018年底,全縣共退出貧困村141個,貧困發生率下降至4.24%。2020年3月,雷波縣在涼山州率先實現脫貧摘帽。
強力助推對口幫扶縣脫貧摘帽的同時,川農大還積極統籌全面幫扶和對口幫扶,舉全校之力服務脫貧攻堅。以四川藏區、涼山彝區等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川農大為全省45個深度貧困縣制定農業產業方案,提供科技人才支撐。
在川農大制定的《2015—2020科技扶貧工作方案》中,除細化對口幫扶的15項重點工作外,還明確了7項主要扶貧任務,并設立每年200萬元的科技扶貧專項經費,用于扶貧新技術、新品種和對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問題的研發。
2013年以來,川農大聚焦全省88個貧困縣和45個深度貧困縣,深入研究扶貧辦法,提高扶貧科技含量,全力助推脫貧致富,讓各種“治貧方”“脫貧方”“致富方”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見效。
為更好激發廣大師生參與扶貧攻堅的熱情,川農大成立由校黨委書記任組長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每年校領導深入貧困地區超過12次。農發院則負責統籌扶貧工作。由此一來,川農大的扶貧攻堅工作實現由過去松散型、單一型的游擊戰,向集團軍作戰和陣地戰轉變,為全面持久開展扶貧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山區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現狀,楊文鈺提出“玉—豆—草—羊”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其團隊開發的“養羊神器”——“全新裝配式標準化羊圈”相繼在雷波、旺蒼、蓬安、前鋒等貧困山區推廣應用。該模式通過“玉米—大豆”帶狀間套作和冬季牧草種植,既增加了單位土地面積產出率,保證了山區人民的口糧需求,又為草食性牲畜提供了充足飼料;通過肉羊生態養殖,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為種植業提供了優質有機肥。
該模式在四川推廣近600萬畝,每畝增收350—600元,受到廣大貧困戶歡迎,并被寫入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貧困地區技術資源缺乏、農業從業者技術水平較低,川農大就以地方主導產業需求為導向,幫助其構建技術鏈,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先后在阿壩州、涼山州、樂山市、宜賓市、廣元市、廣安市等地貧困縣(區)示范推廣作物、林果、蔬菜、中藥材、畜禽等新品種230余項(次),有力助推了地方農業產業發展。
技術人才資源缺乏是貧困地區面臨的突出問題。針對該問題,川農大選派50位專家赴地方掛職科技副縣長或副局長,派出各級科技特派員600多名,組織2000余人次專家到貧困縣(區)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形成多層級、廣覆蓋、強機動的人才支撐體系,為貧困地區培育了一大批有利于鄉土發展的領軍人物。
被科技部通報表揚的科技特派員呂秀蘭教授牢記科技扶貧使命,每年150余天、100余次,帶領課題組奔波在汶川、茂縣、小金、金川等貧困地區,踏遍水果種植的村村寨寨,通過樣板基地打造,示范帶動一方產業發展。目前,已累計在四川全省推廣甜櫻桃主栽品種12萬余畝,總產值超10億元。
堅持以科技成果帶動產業發展,川農大先后實施各類扶貧項目近200個。
川農大的歷史既是一部“為農、興農、強農”的發展史,又是一部充滿艱辛的扶貧史。1983年,川農大與成都市大邑縣簽訂第一個校縣合作協議。
以2013年為分水嶺,川農大30多年的扶貧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如果說2013年之后是著眼全面脫貧奔小康,助力消除四川省區域性整體貧困的話,那么2013年之前則是著眼解決溫飽問題,助力消除全省絕大部分地區的絕對貧困。
四川盆地地形復雜,既有高原山地,也有平原淺丘,貧困問題“面大、人多、程度深”的特點尤為突出。
30多年前,川農大就立足不同地區資源條件,因地制宜為四川農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先后選育新品種157個,研制作物高效栽培和動物養殖配套生產技術221個,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2項。

川農大農發院雷波科技服務團專家在八寨鄉拉巴村成立技術服務隊。
四川是農業和人口大省,針對農業主產區,川農大重點圍繞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開展科技攻關和推廣,逐步形成“岡·D型”雜交水稻、“川單”系列玉米、川農系列小麥等適應四川糧食主產區推廣應用的新品種,作物新品種占部分市縣種植面積50%以上,極大提高了四川糧食產量。
同時,川農大積極開展地方畜禽品種選育與雜交利用及飼養關鍵技術研究,使畜禽養殖效率提高80%以上,催生四川飼料工業誕生并快速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川農大累計培養農業領域學生20余萬人。他們中,近70%服務于四川現代化農業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覆蓋全省183個縣,其中200余人擔任市縣區領導,1萬余人成為基層重要農技人員,近11%的畢業生成為貧困縣扶貧攻堅中堅力量,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川農大歷史上有著名的“三楊”,說的是在雅安獨立建校以來,川農大第一任院長楊開渠、第二任院長楊允奎和第三任院長楊鳳。無一例外,他們都是留學回國人員,并長期把興農報國作為第一要務。以他們為代表,一代代川農大人滿懷振興中華之志,團結拼搏、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默默耕耘在農業科教第一線,在艱苦條件下為祖國培養大批人才,作出巨大貢獻。
《從8000萬到300多億》,這是2000年刊登在《中國教育報》的一篇文章。據報道,改革開放22年間,川農大共獲得8000多萬元科研經費,卻產生了380多項科技成果,創造了300多億元效益。這讓許多人對川農大刮目相看。兩年后,《人民日報》又在頭版刊文介紹川農大“85%留學人員歸國”有關情況。要知道,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這一比例都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多年來,川農大始終堅持以“川農大精神”育人,不斷加強學農、愛農、興農教育,增強師生服務農業農村的使命感,培養心系“三農”、投身“三農”、服務“三農”的高素質人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川農大將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