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累計報告職業病97.5萬例,其中,職業性塵肺病87.3萬例,約占報告職業病病例總數的90%。綜合《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統計公報》和全國職業病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累計報告職業性塵肺病全年新增15898例,自2016年以來連續四年下降。據悉,“十三五”以來,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年度報告例數逐年下降。
從井下作業全靠手提肩扛、直面粉塵和噪聲,到佩戴全套防塵設備、“產煤不見煤”完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生產,作為國家能源集團32.6萬名職工之一,劉家權見證了時代發展的腳步,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帶給“劉家權們”的福祉。
2021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頒布實施二十年,“用人單位必須采用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并為勞動者提供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用人單位應當優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職業病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逐步替代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安排職業病病人進行治療、康復和定期檢查。”……法律明確規定了用人單位的責任與義務,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利。
一分鐘煤機行進5.3米,一分鐘洗煤376噸,一分鐘5.6節火車皮從技術經濟指標國內第一的神東煤炭礦區出發,載著業內公認的“低硫、低磷、低灰,中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化工和冶金用煤,運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為國民經濟發展源源不斷輸送工業血液。“我們集團進入世界500強!”5月的礦區林木蔥蔥、碧水環繞,回憶過去半生最驕傲的事,有著30年井下開采原煤經驗的劉家權用中氣十足、鏗鏘有力的聲音告訴本刊記者。
在他過去50年的歲月里先后經歷了兩次人生分水嶺。一次發生在他33歲那年,通過考試應聘,他從一家井下工作環境原始、粗曠的礦井,來到粉塵防護措施完備的神東煤炭集團大柳塔礦。另一次發生在他48歲那年,由于早年從業環境惡劣,落下了塵肺病病根,18個月之前,他與另外23名礦井生產一線同志前往北戴河療養,結束療養后,恢復情況良好的他從井下一線調到地上工作,成為神東煤炭大柳塔礦洗煤廠排矸工人,轉型成為一名新時代的智能礦山建設者。
“之前工作的那個礦,保護措施很簡陋,那時我們戴的是最原始的口罩。現在我們用的是業內最高級別的防護用品,使用的口罩過濾性、透氣性非常好,戴8小時也不覺得悶,而且公司把足量的防護用品發到每個區隊,可以隨時領取。”在大柳塔煤礦井下工作了17年的劉家權說:“現在洗煤現場不需要人工操作,已經完全數字化,我們礦區可以采煤不見煤、排矸不見灰。”

煤礦入井檢身。(劉惠 攝)
在他30年的井下工作生涯中,頭13年在其他老礦區的時光遙遠而苦澀:按規定日均下井標準時長為8小時,實際工作時長往往將近11個小時;工作強度過大、薪水微薄,當時33歲的劉家權告別了人生第一份工作。通過應聘考試,劉家權來到陜西,在神東煤炭從事井下綜采崗位工作,在這里,他找到了歸屬感。
“單位加大了對職工的保護力度,這讓我們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增強了,為了減少生產作業過程中的粉塵傷害,單位利用多種手段,從減塵、降塵和除塵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大大降低了粉塵濃度,減少了職業傷害,但是因為我們是機械化生產,加上產量又大,從目前的生產工藝上還無法徹底杜絕粉塵危害,所以在加強改善生產作業環境的同時,公司還給我們提升了呼吸防護等級。現在為我們所有井下接塵員工全都配備了防塵等級最高的KN100防塵口罩,確保員工作業時免受粉塵傷害。”劉家權說。
只有產業升級了,生產力提高了,才能從源頭避免職業病給勞動者帶來的傷害。
5月9日中午,通過4G網絡,神東煤炭補連塔煤礦智能運維隊副隊長高建國在井下100余米深的作業面向本刊記者分享工作中的變化。“現在,礦上全部14部皮帶、巷道內都沒有了固定崗位工,6個變電所全部實現無人值守。我們7名電工轉崗從事輔助工作,勞動量減輕了,工資還比原來提高了不少。”
高建國今年34歲,10年前,從西安科技大學畢業來到補連塔煤礦掘進隊從事電工工作。掘進隊是煤礦企業最主力、最一線的隊伍之一,負責向前打巷道,為采煤隊準備工作面、安裝機器做準備。由于工作期間需要進行人工巡視,不可避免會置身皮帶運輸粉塵、電機運轉噪聲環境中,對人的聽力、呼吸系統都會造成影響。
為解決掘進隊在作業現場面對的實際困難,神東煤炭對皮帶運輸系統進行升級,以數字化為抓手,實施集中控制,建成了井下、地面遠程集控中心,減少崗位工,打造皮帶運輸系統無人值守化,從源頭上解決噪聲、粉塵的影響。
隨著國家能源集團智能礦山建設工作的推進,高建國從電工轉崗到智能運維隊,在智能礦山建設中負責皮帶、變電所的無人值守工作。
“轉崗后,公司每年對我們進行智能化培訓,除了通過網絡自學外,班里每天組織班前培訓15—30分鐘,每周組織班后培訓1至2小時,此外礦上每個月也會有新崗位培訓。”高建國說。
職業健康科劉利江向本刊記者介紹,為進一步降低井下工作環境中粉塵、噪音對工人們的影響,集團將三大主要崗位——控制臺電工、馬蒂爾司機、機頭崗位進行“三崗合一”,減少了崗位人員,實現了有效隔音、防塵。此外,公司還將“長壓短抽”的通風除塵方式推廣到掘進工作面,這項創新除塵效率達90%。
我國是世界上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多數勞動者的職業生涯超過生命周期的1/2。自2001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4次修訂職業病防治法,國務院制定發布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發布了11個部門規章、700余項職業衛生標準,為職業衛生監管提供了法律依據和規范指導。
通過近些年持續不斷的努力,職業病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全國范圍內,勞動者工時制度得到全面落實,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穩步提升,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病診斷服務分別達到80%和90%以上,重點行業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達到90%以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率達到94%以上。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率達到90%以上,職業病診斷報告率達到90%以上。”
國家衛健委有關部門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們組織起草了《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21—2025年》,正在按程序推進規劃與實施。”
“共創健康中國,共享職業健康”,是剛剛舉行的今年職業健康防治宣傳周的主題。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支持職業健康的濃厚氛圍,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