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自2002年進入中國資本市場,董事責任保險(簡稱董責險)在A股上市公司長期處于比較邊緣化的狀態。董責險購買者主要是境外上市的公司、金融及大型央企。2020年,在新《證券法》實施、對證券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的形勢下,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職業安全感降低,公司購買董責險的數量明顯增長,預計A股公司購買董責險的比例,很快將會由2019年的不足10%增至15%左右。當前,董責險這個舶來品對A股上市公司而言,有很多值得說道說道的地方。
2020年10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第2號——紀律處分實施標準》,首次對外公開紀律處分的具體標準。這項意在“提升監管透明度,實現精準監管、科學問責”的好事,在上市公司圈子引起熱議。交易所紀律處分影響相關人員的職業發展,證監會處罰以及司法機關刑事追責,更是董監高人員難以承受之重;代表人訴訟制度的確定,為民事賠償訴訟打開方便之門……上市公司董監高人員的職務,仿佛深秋雨季里的呢子大衣,能否御寒是一回事,越來越沉重是真的。

我們習慣于用“責、權、利的統一”來分析和評價一個職位或一項工作。對違法行為大幅提升罰款金額的新《證券法》,處罰指向的是“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制度規則,明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職責界限和法律責任。在法律和監管規章之下,董監高人員承擔著遠重于過去的責任,但因責任加重而本應有的利益補償并不存在;另外,為保證自身職責得到完美的執行(否則可能被視為不勤勉盡職),必須有相應的職權,比如對關聯方資金占用等財務信息存疑的董事會秘書,應該有權去查銀行流水等財務基礎信息。但這首先會涉及公司內部的職責與職權的劃分;其次,為了免責,必然存在過度監督和加大管理成本的問題。
責任與風險加大,對應的利益和職權并沒有放大,責權利的失衡自然引起人員的流動。2020年以來上市公司董事、高管離職潮持續不斷,有些公司董事會秘書之類責任聚集的高管職務長期空缺、不得不由董事長兼任。
董責險覆蓋的訴訟不僅是上市公司證券訴訟(信息披露違規、財務報表失真等),還包括日常經營訴訟(合同糾紛、產品責任、安全責任等)、勞動人事訴訟(不當解雇、歧視、不當評估等)、并購訴訟(債權債務糾紛、不當重組等)等董責險是對董事、監事和高管人員履職風險的一種有效保障。董責險的賠付范圍僅限于非惡意的不當行為或過失行為,不包括故意或惡意違法行為、違背忠實義務行為、行政罰款及刑事罰金。通過其除外責任的規定,董責險對董監高人員的職務行為有明確的抑惡揚善作用。一份保障全面、約定合理、額度充足的董責險,將與期權、工資、獎金、社保、福利等一起構成董監高人員的薪酬,并在其職業的責權利體系里,釋放一部分經濟損失的責任與風險。董責險為上市公司吸引、留住人才,營造良性職業生態創造了條件。
不過,就上市公司治理與管理生態的責權利系統而言,董責險只是一個有意義的砝碼,砝碼只有在刻度清晰的天平上才能發揮作用;而且,一個系統的平衡,決定因素一定是天平而不是砝碼。天平就是構筑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權責明確、公平合理的治理制度與薪酬體系,而公正的法律、嚴格的執法、公平的政策則是更大、更為重要的天平。
董責險是保險公司的一項業務,從商業保險的正常目的出發,保險公司希望上市公司購買的董責險不出險、不理賠;在理賠概率較高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會對相關業務進行嚴格控制并大幅提高保費。上市公司購買董責險,則是其一項采購業務,希望支付的保費少而保險責任范圍則盡可能大,什么費用都能理賠。買賣雙方在董責險的投保與承保上,自然會出現博弈,上市公司會聲明其治理規范、經營穩健、出險概率低,保險公司會調查、評估上市公司治理真實水平以及財務、內控管理的有效性等。
董責險被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接受,在A股市場,一家公司是否有董責險,購買了哪家保險公司的董責險,以及董責險的保險責任范圍、保險金額、免賠額等,都會成為未來董監高選擇任職公司的參考。對上市公司而言,購買一份保險人信譽、保障內容、保障程度等各方面俱佳的董責險,是增強其治理水平、防控巨額賠償風險的有效手段。
保險公司要審核能否對一家企業承保董責險,保費設定在什么水平,需要通過專業的全面風險評估來確定。從實際情況來看,董責險多由保險經紀公司為保險公司與企業牽線,一方面平衡博弈雙方的訴求,促成交易,另一方面在董責險這種專業性較強、評估難度較大的險種承保中,根據企業實際需要進行保險方案個性化定制,提升董責險購買的意義。
董責險的核心是保險范圍,這是雙方博弈的焦點。《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二十四條規定,“經股東大會批準,上市公司可以為董事購買責任保險。責任保險范圍由合同約定,但董事因違反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規定而導致的責任除外。”既然保險范圍由上市公司與保險公司協商,通過保險合同來約定,那么再將違法違規和違反章程導致的責任排除在外,似乎沒有必要。一方面,違反法律法規的合同約定自然是無效的;另一方面,公司章程中有很多內部管理性的規定,董事倘若違反了章程中的管理約定,因過失而未履行某項義務,是否就要影響其董事責任險效力?對于董責險還是要尊重行業慣例,只要董事不是故意作惡,就應維護董責險合同的效力,實現上市公司內部責權利的平衡;同時,通過保險手段來保障證券違法的先行賠付,保證上市公司經營不受沖擊,索賠者的損失能得到賠償。
董責險是一種職業責任保險,其發展水平必然與上市公司董監高人員的認知水平、職業水平以及上市公司的質量有關。投保董責險,類似于投了一份公司的健康險和董監高職業水平的健康險,在監管更趨嚴格、注冊制與強制退市全面推動并常態化的時代,董責險應該會更快發展。
董責險不僅是一種職業責任險,也是上市公司的一種保護安排。其被保險人即保護對象,既有董監高個人也有上市公司,如果公司對董監高被訴訟的財產損失無補償,保險公司直接對董監高個人理賠,保障其個人資產;如果公司對董監高的損失進行補償,保險公司則對上市公司理賠補償;在證券訴訟中作為被告方的上市公司,其在證券索賠中承擔的責任,即保險公司的保障范圍。
一份好的董責險會促進上市公司更好地發展,一家好的上市公司也會讓董責險成為一種保障措施,而不是任由風險爆發。A股未來一定是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董責險應該是良幣公司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