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董責險是董監高因被指控工作疏忽或行為不當而被追究其個人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負責賠償的保險。董監高行為若屬于惡意違法違規,保險人不負責賠償。顯然,如果董監高工作能夠做到極為認真、謹慎,就不會產生工作疏忽或行為不當,也不會引發民事賠償責任,這樣就無需花錢購買董責險;從這個角度來看,董責險實質屬于上市公司為董監高提供的福利。
上市公司及其股東之所以愿意支付董責險這筆開支,也是為了免除董監高從業的后顧之憂,讓董監高履職時不會過于謹小慎微,而是能夠放開手腳,大力開拓創新,推動上市公司更快、更好發展。
新《證券法》強化了上市公司董監高的履職責任,第八十二條規定,發行人的董監高應當保證發行人所披露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董事、高管應當對證券發行文件和定期報告簽署書面確認意見。監事會應當對董事會編制的證券發行文件和定期報告進行審核并提出書面審核意見;監事應當簽署書面確認意見。第八十五條規定,信披義務人虛假陳述的,董監高需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法律對董監高履職責任予以強化,尤其中國特色集體訴訟制度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董責險業務的發展。
不過,目前A股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的比例仍然較低,仍屬于小眾險種,而美股市場有96%以上的投保率,加拿大約88%的上市公司購買了董責險。A股市場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比例較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對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追究董監高賠償責任的案例比較少,多是追究上市公司或大股東責任。
上市公司違法違規,其實董監高在其中承擔較大責任。比如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應當以董事會公告的形式發布,信息披露事務主要責任主體包括董事長、董事、監事、董秘,上市公司虛假陳述,這些主體都應追究連帶賠償責任;上市公司或許只應承擔極少部分責任、甚至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投資者在追究上市公司虛假陳述等民事賠償時,應將董監高作為主要追責主體;而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在判決書中也應直接明確各個責任主體應該承擔的連帶責任份額。由此,《證券法》規定的董監高連帶賠償責任才不會懸于紙上,董責險也會產生應有的作用或意義。
如果上市公司為董監高投保了董責險,董監高在工作上可能有所松懈,因為出了事若股東提起索賠訴訟有保險人背鍋,這就產生所謂的道德風險,導致股東訴訟的威懾效應大大降低。對此保險公司等應該采取防范措施,通過建立合理的機制,防范被保險人的道德風險,引導董責險更好造福股東、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價值。
首先是加強事前防范。比如保險公司采用市場化保險定價機制,對曾經出險的高風險董監高收取較高保費,對內部治理制度混亂和執行力較差的上市公司董監高也收取較高保費,對那些長期違法違規上市公司董監高甚至拒絕承保,這樣保費不僅成為經濟約束杠桿,而且保費較高、拒保本身也將被市場視為高風險的標志,投資者可能避而遠之,這些都可能產生倒逼效應和連鎖效應。
其次是加強事后控制。董監高成為被告并被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賠償,保險公司應仔細鑒別被保險人的相關行為是否屬于故意行為、欺詐行為、犯罪行為,若屬此類行為保險公司可按照保險合同拒絕承擔保險賠償責任,由此可進一步強化董監高守法合規意識。對于應該理賠的董監高疏忽或過失行為,保險公司也可收集相關數據信息,用于今后保險定價、合同設計和損失預防服務,保險公司在未來開展業務過程中,在關鍵環節可及時提醒董監高注意相關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