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潤

4月28日,第十九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閉幕。10天前的開幕當日,華為出盡風頭,以零部件供應商的身份為整車廠家站臺,為極狐生產的阿爾法S華為HI版品牌車鳴鑼開道——這是首款搭載華為鴻蒙OS、首款搭載華為高階自動駕駛ADS系統的量產車型。
此間,華為消費者業務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負責人余承東,在微博上連續發布9條動態消息,宣傳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這是華為賣車的首秀,消費者也給足面子,首銷兩天訂單就突破3000臺。
至此,華為的業務轉型成績矚目,余承東功不可沒。
華為涉足電動車業務,純屬無奈。
由于美國的無理制裁,華為這兩年日子不太好過。2019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凈利潤627億元,同比增長5.6%,明顯低于前五年的年均增長率14%。2020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8914億元,同比增長3.8%;凈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3.2%。
華為雖然活下來了,倘若沒有國內市場的大力支持,前景真是不堪想像。
目前華為的兩大支柱業務都陷入困境。通信設備運營商業務在海外市場舉步維艱,不少國家懾于美國的霸權,把華為5G業務排除在外。智能手機消費者業務因芯片供應渠道阻隔,手機產量及銷量大幅下滑,其市場份額僅剩4%左右,排名全球第六;而一年前登頂全球第一,如今風光不再,令人唏噓。
找米下鍋,華為拓展自主可控的新業務。關鍵時刻,余承東擔責執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余承東在智能汽車領域動作頻頻,引發業內外和消費者的關注。
2020年11月30日,華為心聲社區公開了華為公司經營管理團隊(EMT)文件《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強調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信息通信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尋出路。
在此之前,一些媒體報道標題動輒出現“華為造車”等字眼,沖擊受眾眼球,在阿爾法S華為 HI版宣布預售之后,又有媒體將其稱之為華為的“第一輛車”。甚至還有知名學者公開力挺“華為造車”,引發業內外對于華為造車的關注。360總裁周鴻祎力挺華為,在360集團智能汽車戰略溝通會上,他認為華為超過特斯拉只是時間問題。美團CEO王興則說華為造車就是忽悠,說“特斯拉終于遇到一個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都旗鼓相當的對手了。”
時下,制造電動車成了新概念,被廣泛炒作。但于企業而言,如果不是精耕細作,努力打造核心競爭力,只是靠炒作概念跟風投機,甚至騙取補貼,無異于光著身子去游泳。
無論別人說什么,但華為不跟風,不造整車,選擇與整車制造廠商合作,以技術“入股”,睿智明智之余,也顯得很有主心骨。
智能汽車是ICT行業與汽車行業融合的產物,隨著汽車新四化(互聯化、智能化、電動化和共享化)的加速推進,汽車市場正經歷著從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從機械化向智能化、從出行工具向生活空間的變革。
這一趨勢深刻影響到了汽車企業在品牌陣營、產品規劃、品牌營銷等持續向年輕化的拓展和可能性邊界的突破。車展上所呈現出的以智能電動為特征的發展新動能,將構筑起下一輪產業競爭的新賽道。而基于ICT的硬件和軟件將在未來汽車行業中日益彰顯其更大價值,這也是華為涉足智能汽車領域的深層次原因。
早在2014年,華為就成立了車聯網實驗室,致力于汽車新四化的技術創新,延伸華為“端、管、云”的ICT能力,面向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應用場景儲備技術。在智能汽車產業鏈上,華為幾乎擁有全套技術——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座艙、智能車云和智能電動,并在車載電源、驅動系統、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嶄露頭角,推出了量產產品,實現了商用。

華為深耕ICT領域數十年,對于造車問題已經深思熟慮,明確了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即便是外界很看好華為,可謂要技術有技術、要資金有資金,華為仍審時度勢,不亂方寸,不忘初心,堅持打造ICT基礎設施。
在華為看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每個業務都與華為傳統ICT業務相關。而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底層邏輯與商業信心,來自于自身在ICT領域的深厚積淀。
目前華為與長安、北汽、廣汽等制造商都達成了深度合作,極狐阿爾法S全方位搭載華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華為還矮下身段,加入吆喝賣車的行列。余承東親自主持了賽力斯華為智選SF5的發布,并宣布賽力斯成為首個進入華為銷售體系的汽車品牌。“華為擁有高端體驗店 5000 家以上,和寶馬、奔馳、特斯拉及造車新勢力不在一個量級。這是我們的巨大優勢,覆蓋了中國的每一個重要城市。”
“美國四輪制裁后,華為手機這種高頻、剛需、海量的產品業務遇到巨大的困難,智能電動汽車銷量雖然沒有手機那么大,但是單價高,能夠彌補手機的銷量缺失。”余承東說。
4月25日,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1(Cloud)上,余承東發表了《持續創新,加速企業職能升級》的主題演講,他認為,全面云化已不可阻擋,云一定是ICT產業的未來,是每一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座。
不難想象,云化也將惠及新能源汽車。
2021上海車展以“擁抱變化”為主題。在車展上,跨界入行的明星公司紛至沓來。
3月30日,雷軍親自站臺,宣布小米要造汽車,而且是整車制造。小米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此外,大疆、華為、滴滴、百度等各行各業大佬也紛紛加入造車行列。蘋果等跨國公司也在覬覦電動車。跨界造車明星公司、恒大旗下的恒馳,更是在車展期間邀請數百名媒體記者參觀其位于上海松江的生產基地,且現場動態展示了恒馳5,向外傳遞出距離量產又近了一步的信息。
人各有志,“擁抱”機遇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這一回,華為在電動車制造業務中甘當配角,卻依然風光。
在消費者心目中,極狐品牌的影響力相對弱一點,就連它的母公司北汽新能源也遇到一定困難。此次上海車展,借助華為,為其宣傳鼓動,或許是劍走偏鋒的絕招。而華為也盡顯風流,大佬悉數到場為極狐捧場,極狐展臺前人頭攢動,車迷和消費者大多是沖著華為來的。
華為入局智能汽車,預計將填補國內在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陣營中的空白,由于華為在“三電”、CV2X、AI、物聯網操作系統等領域都有極強的競爭力,預計將對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生較大的拉動作用,從而利好相關產業鏈。
即便置身智能汽車配角,華為依舊煯煯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