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楨
根據黨內法規的闡述,紀檢機構除了直接監督的對象和內容外,還要監督直接監督對象是否對管轄范圍內的組織和個人實施了有效監督,這就是監督的再監督,是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后企業中紀檢機構履行職能的主要方式。再監督明確了監督的各項主體責任,是對監督職能本質的回歸,也提出了創新工作方式的要求,既要求紀檢機構自覺依紀依法,不缺位、不越位,履行監督職能。
再監督是推進企業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
全面從嚴治黨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而用好用對監督職責既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工作抓手,更是紀檢機構的光榮使命。紀檢機構要推動企業從嚴治黨各個環節工作的貫徹落實,必須發揮好再監督的作用。同時,在國企中紀檢機構也是抓黨風廉政和反腐敗工作的主要機構,這就要求通過監督方式的轉變使監督能更加有效的得到落實,更重要的是推動全體干部職工進一步增強廉潔意識。同時要求把講政治的高度和要求貫穿于自身工作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在履職盡責、工作作風、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充分體現這一本質屬性。
再監督是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
國有企業發布的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方案中提到:繼續深化“三轉”,聚焦主責主業,公司紀委要聚焦主責主業,把監督挺在前面,履行好“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不再參與招投標監督等具體業務工作的過程監督,不再參加一般性的議事協調機構。明確再監督職能之前,紀檢機構往往是直接參與企業的經濟事項當中。主要表現有:工作錯位,主副業錯位、主責混亂;工作越位,紀檢機構過多涉及一些業務工作,由本來的監督者變成了實施監督一體者;工作缺位,由于變成一定程度上的參與人,對業務管理部門監督作用的執行發揮督促不夠,責任追究更是不到位沒效果。“三轉”提出后,就更加明確了再監督的涵義和定位。再監督與之不同的是“再”字,表明了這種監督不是直接對事,而是對實施監督的效果和過程。現在根據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要求,紀檢機構的監督不是直接監督而是再監督,不是代替管理和監督,有力地促使紀檢機構聚焦主責主業,依法監督執紀。
再監督是防控企業經營風險的必要手段
從國有企業審計、執紀審查、線索處理等多項工作反映出的問題來看,大致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同類別問題在相同的部門或者單位多次發生;二是在一段時期內同類別問題在多個不同的部門或者單位發生;三是相關人員在履行監管職責中沒有及時發現、溝通匯報、采取措施。總的來說就是其他管理業務管理部門沒有行使監督檢查的職責,發現問題與紀檢監督部門背靠背,同時與紀檢機構監督職責履行不到位同樣具有直接關系。長期以來,一些企業業務管理部門傾向于認為部門職責就是搞好業務工作,監督與本部門關系不大。在這種思維下,業務管理部門在工作中更關注業務工作進度,缺乏相應的監管意識,對于本應承擔的監管職責沒有過多思考。

紀檢“再監督”工作,正是從更好督促各業務管理部門切實履行監管職責的角度提出的。“再監督”工作,就是從之前由紀檢部門牽頭對存在問題的監督檢查,轉變為紀檢部門對業務管理部門的監督履職情況進行的再次監督檢查,并在此基礎上以執紀問責為手段,進一步的引導、督促業務管理部門履職盡責。只有發揮好再監督機制和手段的作用,才能真正推進業務管理部門升對業務工作日常監管意識,及時、精準施策地履行好監督管理職責,同力同向推動企業管理邁向新臺階。
再監督職能定位不夠明確
“錯位”和“越位”導致了監督體系的畸變。首先,有關“監督的再監督”職能定位不夠準確,使得紀檢機關的監督責任與主責機關的監管職責產生混淆。其次,業務職責部門主動履行監督職責和接受被監督的意識明顯不足,其自身觀念、對自己的職能定位還需進一步明確。開展紀檢“再監督”工作,能夠使得上述誤區得以矯正。隨著監督方式的改革,“再監督”工作聚焦監管對象的轉變,由以往的業務視角逐漸轉變為人員視角,聚焦于部門人員在履行監管職責等方面有何不足,并從業務處理的結果角度出發,促使業務管理部門全方位履職不缺位。
再監督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
再監督制度下,紀檢部門存在不敢監督或者專業素質和能力不足的問題。為更好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思想上進一步求變,突出“再監督”的主業,由監督“事”向監督“人”轉變;由“直接”監督向“間接”監督轉變,將“執行主體”變為“監督主體”。應主動向黨委和相關部門移交監督主體責任,從“不該管、管不好”的具體業務中解脫出來。
再監督制度保障還需完善
在目前的階段,紀檢機構履行“再監督”職責的手段還限制在督察督辦、綜合檢查等具體事務性工作上,在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工作體系方面,為紀檢機構監督工作提供更多的規范程序和頂層設計。
明確業務主體責任
“再監督”工作實現了監督方式的轉變和再造,使紀檢人員回歸了紀檢的本位,從之前的一線開展監督轉為對業務管理部門履職的監督,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擺脫了之前實施監督的被動局面,更好地掌握了監督的主動權,合理地實施監督管理。紀檢機構實施再監督的對象范圍主要是其他業務管理部門和各級管理人員。特別是在國有企業處于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不斷做強做優做大的背景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公司的業務管理部門處于上傳下達、貫徹執行的關鍵環節,如果不能夠完全理解戰略政策、不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執行力不到位等問題,必然導致企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因此,只有各司其職,各自發揮監管與監督作用,才能為推動生產經營、促進改革發展提供引領保障作用。
提高紀檢機構履職能力
近年來,紀檢機構初步摸索出了專項監督、協同監督、基層監督、派駐監督、巡視巡察等監督方式,以及日常監督、違規經營行為問責等監督方法,在督促業務管理部門切實履行直接監管職責,提升各級執行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隨著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工作不斷深入,各級紀檢機構需要承擔更多的職責。再監督工作需要立足實際探索實踐,不斷總結提煉經驗,適應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需要。紀檢機構應明確自身定位、加強自我要求,切實落實“八項規定”精神,轉變自身角色,進一步明確自身再監督的責任,監督和敦促擁有監督權力的部門充分履行職責。一是進一步明確紀檢機構與業務管理部門的職責定位和權限劃分,理順紀檢機構監督職能與業務管理部門監管職責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二是以紀檢部門的“事后監督”推動業務管理部門的“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再監督工作內容和工作途徑,使業務管理部門更加規范地開展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質效。三是更加嚴格對紀檢干部的教育培養工作,提高各級干部思想意識和政治修養,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紀檢“再監督”工作的開展,需要紀檢人員的肯干、能干和實干,要切實增強政治素質和工作本領,使其敢擔當、善作為,在忠實履行黨紀國法賦予的職責中推進“形”的重塑、“神”的重鑄;需從嚴對紀檢人員業務能力的培訓,使其樹立更高視野和全局意識,確保每一項工作能夠高效運行。四是從嚴對辦事全流程的監督管理,杜絕形式主義與應付現象,促進每一次監督能夠有效執行和落實。
建立監督清單,建立健全再監督長效機制
落實紀檢“再監督”工作,監督內容的明確至關重要。紀檢機構應將監督內容聚焦于業務管理部門履行監管職責的全過程,特別是在按照管理制度履行監管職責的過程。這就需要國有企業紀檢機構從企業戰略出發,在上級紀委的領導和同級黨委的支持下,不斷提升“再監督”工作的水平和實效。一是要推進制度建設工作,及時根據企業實際修訂調整,完善企業管理規章制度,不斷提升制度的操作性、適用性及針對性,提升監督工作質效,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善于正確運用“四種形態”,將紀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對業務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進行常態化、經常性監督,讓權力始終在監督下、在陽關下運行。三是加強新技術手段對監督工作的支持,督促業務部門積極運用數據信息系統平臺,實現對信息和數據資源的充分利用,實現從監督方式轉變,不斷提升監督合力和水平成效。
(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唐淑萍,趙永林.國有企業紀檢監察機構履責研究[J].中國有色金屬,2018,636(24):58-59.
[2]王波. 關于國企紀檢監察組織履行再監督職能的實踐與思考[J].企業黨建,2019,(197-199).
[3]倪玉娟.關于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的幾點認識和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6,(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