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寧
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充沛經費的支持。面對近年來國家“過緊日子”的財政要求,疊加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經費收入緊縮問題逐步凸顯。目前有較多探討如何應對疫情給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重要國際關系以及農業、旅游業、金融業、文體行業、外貿經濟、消費經濟等領域帶來沖擊的學術研究,但對疫情時代高校如何克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穩定的獲取經費并最大程度服務于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卻缺乏相關研究。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收入結構及面臨壓力,從經費來源和經費管理兩方面,為疫情下我國高等教育如何應對經費緊縮問題提出建議。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高校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是三種渠道,分別是政府投入、家庭投入與社會投入。政府投入是指政府機構的財政撥款、科研經費、學生資助、專項補助、減免稅收等;家庭投入是指學校向在校學生收取的學費、住宿費與雜費等; 社會投入則指社會各界捐資、民間資本投入及高校所屬企事業單位的營業收入、科研成果轉化收入等。
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主要也呈現這樣的格局,但相較于國際高等教育發達國家,我國高校經費來源上又有自身特色,主要表現為我國高校以公立院校為主,政府投入比重較高,大部分高校的國家財政撥款收入遠高于家庭收入和社會收入。以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數據為例,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2013億元,其中財政撥款為7450億元,占比為63%;學生學費2450億元,約占比21%;民間資本投入26億元,約占比0.22% ;社會捐贈51億元,約占比0.43%;其他收入1882億元,約占比16%。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高校經費來源最主要的是政府投入,尤其是財政撥款。雖然2018年財政撥款比重較過去較高年份,如1993年財政撥款142億元占高等教育總投入156億元的91%有大幅下降,但仍然是高校經費收入的首要來源。因此,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數據及我國高等院校的公立性質可以判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三足鼎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發展體系已經形成并將長期基本穩定。
經濟新常態下國家財政增速下降,高校經費收入減緩。2012年以來,國家多次提出過緊日子要求,國家各層級財政支出也在不斷壓縮。在高等教育領域,2020年教育部“二上”預算培訓會議也要求各高校響應國家號召,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2]。財政支出緊縮,對高校經費收入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如表1顯示,2009—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政府投入從 5670億元增加到13464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0.2%,其中2012年以前增長較快,年增長率均10%以上, 2011年甚至接近20%。此后增速明顯放緩,特別是2013年,政府財政投入出現了負增長。高校經費中財政收入減緩趨勢,與十八大后GDP增速放緩,國家財政收入增速下降情況基本吻合。
疫情下國家財政收支矛盾加劇,高校經費收入壓縮。2020年初疫情暴發后,上半年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很大負面沖擊,同時為防控疫情和刺激恢復各行業經濟,國家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導致國家財政收入下行和開支壓力增大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國家一般可支配轉移財政空間壓縮。國家財政壓力也必然的波及到了高等教育經費,從2020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公布的預算數據看,僅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財政撥款就下降總計超過120億元,2020年度高校經費增長率較往年普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經費負增長的高校數量卻大幅增加。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惡化,世界經濟下滑趨勢將通過各種傳導機制影響我國經濟的正常運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利潤,持續抑制國家財政收入和增加財政開支壓力,高校獲得國家財政撥款總量也勢必受到較大影響。
“雙一流“建設關鍵期和研究生的擴招,高校開支負擔增加。當前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正進入關鍵時期,優質的教師資源、先進的科研設備、充足的科研經費、優厚的學生補助等都需要充裕的經費保障,相關開支占據了高校經費開支的較大比重。2020年,為緩解疫情下大學生就業壓力,國家大幅度擴招了研究生,高校在校生數量有較大的提高,生均教育經費愈發緊縮,財政經費供給缺口進一步加大。加之疫情原因,學校所屬企業效益普遍受影響,大部分市場經營者盈利有限甚至出現虧損,因此難有資金對高校進行反哺或捐贈,導致高校的社會收入也下降明顯。
疫情下高校經費收縮雖不至于使我國高校像部分國外高校因資金短缺而凍結招聘、教職工減薪裁員、甚至停辦倒閉,但仍將明顯的影響學生學習、教師科研、學校基建等,會導致高校規模擴大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力不從心,進而阻礙我國高等教育的良好發展勢頭。
面對經費壓力尤其是國家財政緊縮,高校及其行政主管部門應該更加積極爭取財政撥款,同時高校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拓寬收入渠道,爭取資金來源多元化,科學管理使用資金,克服經費緊縮帶來的壓力,保證辦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爭取國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強化財政要素保障。國家財政經費在高等教育經費中的占比,決定著高校經費收入情況幾乎完全取決于國家財政投入。雖然2012年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連年在GDP中占比4%以上,但與OECD主要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2019年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0049億元,占GDP比重為4.04%,低于新加坡(16%)、美國(5.2%)、英國(5.7%)、法國(5.5%)、德國(4.9 % )、韓國 (5.1 % ),我國財政教育經費仍有較大增幅空間。教育主管部門要通過積極推動教育立法穩定國家教育經費投入力度,與財政部門協調爭取國家財政預算,以金融手段實現教育板塊經濟創收,改善財政投入教育經費分配結構等途徑,不斷提升我國財政投入高等教育經費總量和使用績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