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琳琳
社會責任感是現代社會人才的核心素質之一,也是高職院校素質培養內容的基本要素。 高職院校教育內容除了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技能的培訓外,應加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視及教育。隨著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我國正在加大改進高校教育內容,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同專業知識和技能統一結合,增加專業技術人才的社會責任感,提高道德素質的要求,在社會發展中承擔更多的歷史責任。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社會責任感培養應同高職院校專業教育緊密聯系,需要高職院校重視。
隨著當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如何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已經被高職院校高度重視。社會責任感的內涵要求具體包括以下幾個層面: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知識層面。這些層面之間,還存在著關聯,更深入的了解社會責任感的內涵,有助于深層次的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使專業教育更好的與之結合。
社會責任感與專業知識體系有效結合
同專業知識體系一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需要有體系的認知才能夠實現。現有的理論大概將道德培養問題理解為三個層面體系: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和技術道德。職業道德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技術道德基礎之上,具體分析競爭群體與合作群體相互關系,包括財務、經濟等,不符合道德的決策在這一層次上發生,那么其產品結果評價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社會道德具有相對較高的層次,這一層次是將產品同公共利益相結合,最終達到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目的,因此其層次更高。而解決上述兩個層次的手段是技術道德層面,其具體內容包括決策和判斷,在這一層次上,所有問題的基礎均是圍繞著最核心的問題—功能問題,及如何實現上述問題。 當前,國際教育環境更加注重教育過程中專業知識體系同經濟社會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融合,也逐漸將道德培養與知識體系更好的結合。比如歐美高學歷人才培養目標中就規定,對公眾利益的承諾,將個人行為、責任意識、公共利益等關系形成明確要求,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等。
專業歷史文化傳承
無論哪個專業都具有特定的發展史,通過其長期發展過程,形成獨特的發展路徑,具備特有的文化傳承,這種文化傳承中既包括專業技術傳承,也包含了對社會的責任傳承。當代我國的發展時期決定了學科專業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必須圍繞國家發展需求、社會發展需求,無論學科、專業,還是社會行業體系都必須秉承執著的愛國精神。這種文化傳承的發展歷程無不是通過艱苦奮斗才創建起來的,這種傳承對于當代大學生感召力無疑是巨大的。大學生具有了道德支撐,有助于理解學科的發展趨勢,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結合,準確定位,確立發展目標。高職院校注重的是實踐技能的培訓,理論體系相對薄弱。西方關于工程學教育提出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同時應注意以下問題:該領域的歷史文化傳承理解?專業內容所涉及社會問題?倫理和道德相關問題解答? 結合先進經驗,同我國的國情結合,進行具有中國社會發展特色的專業發展學科文化,使之成為融入到大學生生命的生動教材。
專業教學價值導向
在校期間,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專業教學,建立良好的價值導向對學生的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價值導向在教學過程中層次劃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理解為知識灌輸,更需要注重培養擔當、真理的追求,挑戰自我、嚴謹求實的態度,接下來才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因此,在這過程中,專業思想政治教師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如何教會和引導學生規范自己行為,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教學內容中的價值導向,教學內容必然包括專業知識的實踐體現,技能應用是學生投入社會、體現社會價值、實現社會責任的具體途徑。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學內容仍然以理論和技能實踐教學體系為主,學生可以到企業進行實踐,同時實踐教師隊伍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的人員匱乏,理論掌握不足,在某種程度導致了學生教育內容的缺失。方法學導向: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通過協作去解決問題,現有先進教學模式均強調團隊合作的模式解決具體問題,這種模式既促進了專業技術發展,也同時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
現有階段,高職院校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途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將學生社會角色和道德培養結合起來,使社會責任感培養更具體。
構建培養保障體系、明確培養目標
首先,高職院校應針對社會責任感培養體系建立具有特色的保障機制。加強社會責任感培養相關課程以使其更加系統化,建立信用檔案機制,通過約束行為來提升責任感意識,明確具體的責任和義務。其次,進一步發揮高職院校的主導作用。學校應通過思想政治課堂來傳授理論體系,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授課效率,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除上述內容外,還應明確社會責任感培養目標。目標設立要結合學生的各種特點,包括年齡、素質、社會環境、職業需求等實際情況。目的是通過培養來指導學生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通過建立完善的機制、完善的運行機制可以將社會責任感培養和專業教育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知識、技能、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的同時,融入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對學生社會行為進行約束和有效的引導,逐步建立良好的社會意識和高度的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培養與專業教育的融匯
從高職院校教育的發展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出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專業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歷史學科教育科系的建立和課程設置中,雖然自然科學的學習稱為大學的課堂的主要內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學生需要接受的課程,并且其內容逐漸豐富,比重逐漸增加,同時形式多樣化使得社會責任培養更加的具象,同學科專業的聯系更加緊密,因為如何變革,其教育目的還是以社會服務,學生最終還是要走向承擔社會責任實踐活動中。
從社會分工的系統觀點看,不同行業角色不同,職業劃分不同,但是卻同時承擔著同樣的社會責任。隨著我國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文明體系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社會責任報告被稱為社會評價體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甚至稱為個人能力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日益受到社會各界評價個人的主要指標,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高度的重視,不僅學校建立誠信機制,甚至監督機構會建立并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不僅稱為評價個人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成為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社會發展直接和間接構成影響。
實踐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關系
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復合型人才,而現今社會高素質創新人才更加搶手。人才培養最重要的一個品質就是具有堅韌不拔、追求極致的精神,因此必須培養勇于挑戰、敢于擔當的精神。大學生正處于職業觀念的培養的非常重要的階段,通過這一階段的教育和有效的引導,最終實現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的各個環節,滲透到社會實踐、社會服務中。進一步發掘專業技能實踐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創新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實踐過程過程中提升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勇于挑戰自我。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多樣性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個人的多種資源有效配合。要培養社會個體的社會責任感,作者認為要從社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整合與互動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而這其中,高等教育的教育主體地位尤顯突出,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高等教育環境,是現有高等院校主體應加強的內容。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而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盞燈塔,為職業規劃指明前進的方向,避免迷失。通過思想政治輔導員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良性的影響及教育。因此,如何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特別是思想政治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也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培養任務,只有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質過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才能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從學校方面,不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也上升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結合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如何得到加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途徑值得探索:進一步豐富高職院校專業教學中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內容,使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同高職院校畢業后的職業發展緊密結合。使學生除專業知識外,更注重專業歷史背景、社會地位、前瞻作用等方面的內容,學會如何使用專業知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側重于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訓練。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0年度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國家“雙高”建設學生管理研究課題(項目編號 S021-2-KT3)研究成果。]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陳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4):46-49.
[2]蔣國勇,應小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原則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