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彩靈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編制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會議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隨著中國人口變遷,新時代教育的主要矛盾已演變為人民對高質量教育日益增長的需要和教育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解決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河南要想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大力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擴大優質教育服務供給,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選擇,讓每個人都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河南是人口大省,隨著國民經濟的提高,河南人民對于教育多樣化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現有的教育供給不能夠更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而教育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河南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對于河南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等教育需求呈現嚴重外溢性
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舉行2019年第四場新春新聞發布,向社會發布2018年教育事業發展的有關情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范海林指出:總體而言,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本科院校已經達到了1245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831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48.1%。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階段,這標志著我國的高等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就意味著,民辦高等高校要重新進行功能定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開始的時期,為了適應教育部大學生擴招的要求,民辦高等教育的出現,主要功能就是對教育資源性的“拾遺補缺”。在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向普及化階段,民辦高等教育的功能應該隨著環境的變化逐漸轉化為不斷增加教育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進而滿足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選擇的需求。通過學習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就知道國家非常重視教育,表明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都在全國排名靠前。河南省的高考報名人數,2017年是86.58萬人,2018年是98.38萬人,2019年為108.3萬,2019年比2018年增加了9.92萬人,增長率是10.08%,報考人數幾乎連年位居全國首位,但是實際上能夠被錄取入學只有78.57%,現有的情況不能滿足所有學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職業教育與培訓難以滿足務工人員的需求
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產生也是伴隨著市場需求而產生的,但是目前的職業教育由于課程設置、培養計劃等大部分沒有緊跟市場需求而靈活變動,加上這些師資中大多數沒有實踐經驗,學生學到的也是理論,要想適應社會,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實習和磨練。此外,務工人員在逐年增加,但是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數量雖然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遠遠小于務工人員增加的輔導,這就導致了,務工人員學習技能的需求難以滿足。
現有教育難以滿足不同群體、不同領域的個性化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大量普及,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比以前更加便捷和豐富。但是現有的教育大多數依然是以傳統的教育為主,致使一些基礎比較好的群體,在花費一定的時間后,學習進步較慢,學習效果不明顯。加上現在教學規模、培養方案、課程要求等方面的限制,難以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滿足不同群體、不同領域的個性化需求。
教育行政壟斷性較強
自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化以來,我國對于教育非常重視,逐年在增加教育經費的大量投入。但是依然存在著教育資源不足、優質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充分不均衡性問題,目前的供給結構難以滿足居民對教育需求性問題進一步升級,致使供需矛盾問題日益表現突出。我省出現一些學生需求去海外進行留學,并呈現出了學生年齡低齡化的趨。這些問題的產生,表面上看,是河南教育問題,其關鍵的問題在于管理側的教育性壟斷,市場機制在教育的市場上可能會存在部分反應失靈現象。在以公辦為主的教育辦學大框架下,教育資源問題將會很大程度受到財政預算方面的約束,導致增長的速度跟不上社會需求的增長。
城鄉供給與區域供給不均衡
由于城市的集中和條件的便利性,導致城市的學校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更大,致使鄉村條件薄弱,資源匱乏,尤其是師資力量。在一些偏遠的地區,難以招到合適的老師,即使招到了,由于條件艱苦,也很難長期留住人才。這也就致使了鄉村的教育質量沒有城鎮的好,從而導致一些稍微有條件的家庭,都會首先選擇把孩子送到城鎮求學。這樣的情況,就會致使鄉村學生少量減少,師資力量更加薄弱。城鄉供給與區域供給的不均衡性存在。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多種辦學模式并存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省民辦教育力量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遠遠不夠河南人民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政府要加大力量鼓勵社會力量加入教育行業。第一,首先要鼓勵社會力量進入教育領域。比如降低社會力量進入教育的門檻,放寬對民辦教育辦學層次和辦學規模的硬性限制,鼓勵各類辦學力量通過獨資、合作、合資等形式舉辦民辦教育,進一步擴大民辦教育優質資源。第二,對民辦教育主體給予資金支持。目前各類民辦教育大多是自籌資金,既然民辦教育是國民經濟發展中和公辦教育同等重要的力量,那么,在資金支持和扶持方面,也應該和公辦教育享受同等的待遇。第三,對于民辦教育的教師,給予公辦教育教師同等的薪資待遇和退休保障。目前大部分民辦教育教師在社保繳納上被劃分為企業員工,退休后享受的是企業員工的退休標準,這對于民辦教育的師資力量極為不利。
加強政府的監管與服務責任,保障教育健康發展
第一,政府可以突破國家教育部的相關部門限制,建立一個能夠覆蓋全社會各級各類教育的基本信息系統,這個系統可以為終身教育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的完善提供強有力的決策依據。第二,為教育投融資服務提供便利性,盡可能地鼓勵教育消費與金融服務產品創新融合;第三,完善和健全教育服務質量體系,建設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標準。
創新職業教育的供給方式
當前針對全日制學制與“務工族”的教育需求無法完全滿足的現實情況,可以創新職業教育的供給形式。第一,職業教育中的入學錄取門檻的放寬,可以讓有需求的農民工免試或者統一考試錄取入學,讓一些務工人員得到培訓,勝任工作崗位。對于當兵退伍后沒有合適工作的人員,也采用培訓或者職業教育的形式,對其加強專業學習和職業教育。第二,采用更為靈活和彈性的學分制度,使得務工人員通過累計學分獲得相應的學歷水平。第三,營造學無止境的氛圍,讓那些有提升需求的人員通過在線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邊工作邊學習。
[本文系依托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2020年度立項課題“服務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 編號:HNMXL2020118)研究成果。]
(黃河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民進中央課題組: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及建議[J].教育與職業,2016(11).
[2]劉曉萍、王喆: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教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J].中國經貿導刊,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