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愛杰
隨著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農民群眾從思想上、結構上、文化上有了較大的改變。近年來,由于通訊事業和電子產品的普及和發展,農民群眾獲取的知識量從簡單的報刊雜志、廣播電視,而今又發展到電腦、手機,獲得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獲取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對知識、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有文化知識的新型農民群眾開始學會運用自媒體,在抖音、快手等小視頻上宣傳自己的農副土特產品,甚至有的開展了電子商務和互聯網+農業,開始從知識和信息上致富創業。這就為我們實施鄉村戰略奠定了基礎和保證。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而鄉村文化建設正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為我們在新形勢下如何開展鄉村文化建設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
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認識程度不夠,對農村的文化建設還停留在固有模式
長期以來,由于一直把農村經濟工作放在第一位,使得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意識薄弱,認為只有經濟工作才是“硬指標”,從而不同程度存在“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認識不到農村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雖然經過“兩個文明”的建設,農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觀,但農村文化建設還停留在原有固定模式上:建立和裝飾好文化室,擺上規整的報刊雜志。但很多文化室只是為了完成指標,并沒有得到農民群眾的認可和利用。再就是每年的節假日期間,組織一兩次文體活動,唱唱歌、跳跳舞、發發獎狀,最后再來一次大家樂的聚餐。當然,這些工作是必要的,而且每年的文體活動也是必不可少,年終的工作總結也是可以過關的,但是在社會和科技水平快速發展的今天,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更不能真正展示出新時代的農民風采。
農村人口年齡結構失衡,缺少有知識有文化的鄉村帶頭人
農民群眾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振興鄉村戰略的重要指標就是培養出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群眾整體文化素質。改革開放后,由于勞動密集性企業的大量增加、城市建設的發展、以及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致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走出鄉村,農村的人口基數不斷減少。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已成為趨勢,造成越是有能力、有文化的年經農民,越要走出鄉村,到更有前途的城市和地區去發展。
農村文化的發展,缺少資金的支持
在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資金是各種項目和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的基礎和保障。缺少資金的支持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資金來源,主要有三部分:政府的財政支持;村集體收入的提留;企業和個人的捐贈。對于政府的財政支持方面,基層干部往往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給多少錢辦多大的事。想開展的文化項目,也是“只有想法,沒有辦法”。主要在于缺少文化建設方面的的帶頭人,沒有因地制宜的制定好可行性文化項目,可行性報告也寫得不夠全面,不懂得申報程序,往往是政府立項審核不能通過,很長時間得不到政府的財政支持,進入不了財政預算。村集體由于土地承包戶大量轉包土地,農民的文化建設意識不強,參與熱情不高,村集體的文化經費提留就非常少,每年僅僅訂幾份報刊雜志,搞幾次活動吃頓飯。企業和個人的捐贈也往往是捐一點用一點,沒有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全盤規劃,由于資金較少,基本形成不了文化產業的規模。而且沒有很好的財務監督機制,也影響了企業和個人的捐贈積極性。
片面理解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產業項目延展度及可持續性較弱

常言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只有根植基層,深刻挖掘本鄉本土的文化內涵,鄉村文化產業項目才會被社會接受、市場認同,從而形成良好的“造血功能”,進入良性循環,經濟促進文化繁榮,文化帶動經濟發展。這樣的鄉村文化產業項目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近年來基層組織紛紛打造自己的新農村,籌建和改建有本土鄉情的特色小鎮。在現實的實施過程中,基本遵循著修正路面,綠化種植,安放幾座雕塑,道路兩側墻壁畫上民俗風情畫,有條件的鄉村還建有村史館和展覽館。這些工作雖然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環境,但是并沒有深刻挖掘本鄉本土的文化內涵,這種“千篇一律”的文化展覽,自然引不起游客的興趣,就更打不開農副土特產品的銷售渠道。還有一些鄉村文化產業項目,由當地特產企業籌辦,并沒有讓村民參與其中,村民在這些文化項目中也沒有獲得實質上的財富收益,因而也沒有調動起村民參與的積極性。這些文化項目經過一陣宣傳,一陣熱之后,并沒有看到預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慢慢也就淡化下來了。
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提高對鄉村文化建設的認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這一戰略目標時,要堅持黨的領導地位,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用先進的新農村文化理念,結合鄉約民情,改變陳規陋習,發揚傳統文化,引導農民群眾提高整體文化素質,造就新型農民。這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也是鄉村治理體系的重要補充。所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持續推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各級領導干部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突出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深刻調研,統籌規劃,加強落實。以經濟促進文化繁榮,文化帶動經濟發展。將鄉村文化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對落后地區不僅是物質扶貧,更是思想觀念上的扶貧。在基層組織積極培養和選拔文化素質高,熱愛家鄉文化建設的年輕人充實到隊伍中來。將經濟發展與鄉村文化建設共同作為基層干部的考核內容,形成長期有效的文化管理體制。
鄉村文化建設根植于基層,發揮基礎組織領導帶頭作用
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作用,選拔任用敢于創新,有新思想、新觀念、負責任的鄉村文化帶頭人。大膽任用留村致富創業模范,積極引進返鄉創業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開放,有想法、有經歷,對家鄉的未來充滿希望,而且更想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大做一番事業。只有帶有領農民群眾集體致富的同時,才能帶動起村屯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利用老年人的特長,講解和傳授傳統手藝、傳統工藝,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和歷史精髓。人口少的村屯,可以以鄉鎮為單位,聯合舉辦鄉村文化活動,能夠更加合理的調配資源,利用整體優勢,既增大了鄉村文化活動的規模、提高了檔次、擴大了影響力,也為將來的合村并鎮打下基礎。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扶貧干部,做好村領導的參謀工作,在脫貧攻堅工作的同時,也要帶動好新農村的文化建設。
因地制宜制定好本村的鄉村文化產業項目,多渠道籌措項目發展資金
每個村屯都有自己優勢文化特色,基本涵蓋以下幾個方面:農副土特產優勢、歷史人文優勢、少數民族文化優勢、風光景點優勢、休閑度假優勢等等。只有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和開發出自己村屯的固有優勢,廣泛爭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調動廣大村民的積極性,讓每個村民都參與到文化項目中來,從中增加農民的收入。只有全員參與,鄉村文化產業項目,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即使有外部再強大的資金支持,沒有村民的熱情參與,鄉村文化產業項目都是不可持續的。
農村的文化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首先要立足于自身,調動本村屯的閑散資金,以村集體與村民自愿的原則,對文化產業項目投資入股。其次,利用政策優勢,爭取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支持。第三,引進對鄉村文化項目感興趣的外部企業和個人的資金。有條件的村屯還可以爭取銀行貸款。總之,在鄉村文化產業項目中以村集體及村民參與為主體的股份制企業比較合適。這樣在鄉村文化項目進行的同時,也增加和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更能引起村民的關注,使鄉村文化建設能夠進行合理的循環。
其中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對于鄉村文化項目資金的使用,必須做到專款專用,設立專款帳戶,同時進行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特別是一些企業和群眾的捐款,更應該統籌規劃,合理使用。建設使用前,爭取捐贈者意見,使用后,讓捐贈人和村民看到文化建設成果。
(延邊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