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

北京時間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圖為“祝融號”火星車模擬圖。(中新社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供圖)
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成功。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于2016年正式批復立項,計劃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進行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祝融號”火星車及進入艙。
天問一號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精確入軌后,按預定飛行程序在軌飛行了約295天;自2021年2月10日成功環繞火星后,相繼完成了著陸區預探測、軌道維持、自檢等關鍵飛行控制任務,其間,能源平衡,狀態穩定,各分系統工作正常;5月15日凌晨2時多,“天問一號”在火星停泊軌道上進入著陸窗口,隨后探測器實施降軌,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開始兩器分離,繼而環繞器升軌返回停泊軌道,著陸巡視器運行到距離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進入點,開始進入火星大氣,并最終軟著陸在火星表面。
火星是緊鄰地球的一顆類地行星,通過對火星的探索活動,有助于理解火星氣候的進化之謎。火星探測是人類開展深空探測的關鍵性步驟,必然成為繼月球之后的深空探測熱點。與此同時,火星探測將會促進行星學、宇宙學、火星生命學、太陽系演化學、空間天文學、空間物理學、空間材料科學等科學領域的創新與發展,這些學科的進展又將帶動更多的基礎學科交叉、滲透與共同發展。
火星探測風險高、難度大,探測任務面臨行星際空間環境、火星稀薄大氣、火面地形地貌等挑戰,同時受遠距離、長時延的影響,著陸階段存在環境不確定、著陸程序復雜、地面無法干預等難點。天問一號任務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發射、行星際飛行及測控通信、地外行星軟著陸等關鍵技術,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著陸,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另據國家航天局消息,5月22日10時40分,“祝融號”火星車已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