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2019年9月28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1年5月22日13時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他是一位耕耘者,畢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杰出貢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這個飯碗,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
黝黑瘦削,顴骨高突,臉上布滿皺紋,蹲在稻田里瞇眼看著手里的稻穗——這是人們想起袁隆平的“標準”形象。
這位從稻田里走出來的農業科學家,一直說自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為了實現自己的“兩個夢想”而奮斗。那兩個夢,他反復提起:一個是“禾下乘涼”,他真做過這個夢——超級雜交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把還長,稻子比花生米還大,他坐在底下乘涼;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保障國家和世界的糧食安全。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平協和醫院出生。日軍侵華,讓袁隆平一家陷入顛沛流離的生活,輾轉湖北、湖南、江西、重慶多地。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畢業后,父親打算讓他報考南京中山大學,但袁隆平卻有自己的想法。他說,“我想當一個農業科學家”。同年8月,袁隆平考上西南農學院,學遺傳育種。1953年,袁隆平畢業分配到湘西雪峰山腳下的安江農校當老師。臨行前,學校的領導告訴他,那里很偏僻,“一盞孤燈照終身”。
“這么大一個國家,如果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袁隆平下定決心,通過傳播農業科學知識為國家作貢獻。1956年,為了響應國家科學發展規劃,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做農學實驗,尋找“不再餓肚子”的辦法。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他知道,水稻天然雜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過,一旦雜交成功產量也許會倍增。
袁隆平提出“要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設想,設計出“三系”培育雜交水稻的方案。按照這個思路,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兩年后,他發表了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序幕。
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八年都失敗了。袁隆平只管埋頭干。他記憶里最深的細節,是背著夠吃好幾個月的臘肉,倒好幾天火車,前往云南、海南和廣東等地,只為尋找合適的日照條件,“就像候鳥追著太陽”。
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
稻子,一直是袁隆平的牽掛。從參加工作開始,他幾乎每天都下田,家門口的田要下,外地的也要下。“越是打雷、刮大風、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種能夠經得起幾級風。”
早些時候,袁隆平經常打著赤腳在學校里走,因為方便下田。后來條件好了,他有了小汽車,車上常年放著一雙下田用的雨靴。2015年,在85歲之際,袁隆平卸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職——他已經在這一崗位上工作了31年。卸下行政事務后,他回歸了研究員的角色,依然專注于雜交稻的科研。身體尚好時,他跟隨著稻子播種、生長、成熟的季節,奔波在全國各地的試驗田。
每天,他要下田四次,清晨去轉一圈,中午時再去第二次“問診”,晚飯前和晚飯后,他要第三次、第四次下田。晚上,他會守在電視機前聽完全國的天氣預報,聽到持續暴雨等惡劣天氣,他會在客廳墻上掛著的地圖前,站上許久,摸一把臉,嘆口氣。
這幾年,他的身體已大不如前,行動不方便。為此,湖南省農科院在他住的地方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他隔著窗戶就能看。“不能到處走了,看得出來他心里有點失落。”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只要有機會,袁隆平仍會親自去稻田看看。
今年3月,91歲高齡的袁隆平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緊急送至當地醫院,4月初轉回長沙接受治療。入院初,袁隆平每天都要問醫務人員:“外面天晴還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護士說28度。他急了,“這對第三季雜交稻成熟有影響!”
“在電腦里種不出水稻,在實驗室也種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種得出水稻。”“學農的,搞應用科學的,非得要實踐、要吃得苦、要下田,這是一個基本的素質。我以前招學生有一個標準,一定要下田,你不下田,我不培養。”袁隆平說,多下田多比較,多與農民打交道,不能憑空想象,“農民比我們更清楚種子好不好”。
袁隆平學農,最初源于美好的“想象”。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帶著他和同學去一個園藝場參觀。正值6月,紅彤彤的桃子吊在樹上,葡萄一串一串掛在藤上。這讓他聯想到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窗外的果子伸手就能摘,牛奶自己流進杯子……田園之美給袁隆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后,他在一次演講中笑言,當時園藝場的美景并非真實的農村,“如果當時看到的是農村的真實情況,我肯定就不學農了”。
如果不學農,袁隆平會干什么?或許是一名專業運動員。中學時,袁隆平游泳拿過武漢第一、湖北第二,但參加省運動會時因鬧肚子只拿到第四——前三名都被國家隊選走了;或許是空軍飛行員,上大學時正值抗美援朝,他報考空軍飛行員入選,學校歡送會都開了,他卻因戰勢緩和被送了回來。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有一個大泳池,袁隆平常在那里游泳。他的辦公室還擺著一個排球和一把小提琴,那也是他的興趣所在。2011年,81歲的他帶隊在廣西農科院打了一場排球友誼賽;2016年,當被問是否還堅持打排球時,他的回答是:“Everyday(每天)!”
自稱“90后”的袁隆平,從沒想過“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有記者問過袁隆平:“三系”法雜交稻你可以吃一輩子,為什么還要領銜后面的研究?“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搞科學研究,不斷地想攀高峰。”他回答。
袁隆平一生為糧食奮斗,“端牢中國人飯碗”的初心從未改變。
2020年7月,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衡南基地沖擊雙季稻畝產紀錄成功!袁隆平90歲的生日愿望,也在這一刻實現。
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949萬噸,比2019年增加565萬噸,增長0.9%。其中谷物產量61674萬噸,比2019年增加304萬噸,增長0.5%。而在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僅為2263.6億斤。
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回憶起3月在三亞與袁隆平工作交流的場景,三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柯用春說:“袁老師心系國家糧食安全的拳拳之心讓人敬佩。袁老師多次強調要做好工作,實現雙季畝產3000斤以上目標。他也很關心耐鹽堿水稻基地建設工作,希望海水稻和第三代超級稻再有突破,高產再高產。”
“一生修道雜交稻,萬家食糧中國糧。我敬愛的大師千古!”袁隆平逝世后,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緬懷袁隆平:“畢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幫助數十億人實現了糧食安全。”
袁隆平和雜交水稻技術在造福中國的同時也造福著世界。1980年,雜交水稻作為中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199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聘請了由袁隆平領銜的13名顧問。
袁隆平常說,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按每公頃比常規水稻增產2噸計算,增產糧食可多養活4億至5億人口。令他欣慰的是,雜交水稻正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發揮更大作用。

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從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亞的丘陵河谷地帶……雜交水稻已經推廣種植和引進試種到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約2噸。此外,通過開設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國際班,他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限制糧食出口,引發了關于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袁隆平說:“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他的話給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在中國人心里,袁隆平的分量極重。為天下憂樂者,功在千秋。斯人已去,而他在祖國大地播下的種子,將由后來者悉心培養、澆灌,育為萬頃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