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近日,有媒體援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消息稱,20多天前闖入東北某村的野生東北虎“完達山一號”被成功放歸自然。一直為“虎生”操心的人們終于松了一口氣。
20世紀80年代,為挽救東北虎這一瀕危野生物種,中國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建立,后更為現名——黑龍江東北虎林園。中國第一只人工繁育的東北虎幼崽就誕生在這里。目前,中國人工繁育的東北虎數量已有千頭以上,但長期圈養繁殖也帶來種群基因方面的隱憂。因此有人提出,將這只野生東北虎留下來,以作“改善圈養虎種群基因”之用。
另一波關注“虎生”的呼聲則認為,再多一只圈養東北虎并無意義,然而缺失一只攜帶多樣遺傳資源的野生虎對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失不小。據統計,目前中國境內野生東北虎的數量僅為兩位數。
兩種“虎生”選擇之爭,背后其實是兩種野生動物保護思路的較量。評判兩種思路的高下優劣,無法脫離具體語境。就拿東北虎保護來說,在瀕危狀態下,人工圈養并無不可,正是人工繁育讓東北虎實現了保種。但當物種危機的警報解除,生態修復應成為主流保護路徑及選擇。
誠如相關專家所言,老虎保護不是數量的問題。人類保護東北虎等野生物種,竭力避免其滅絕,核心正在于其與人類共處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雖位處生物鏈的不同位置,但任何一環發生意外都將對整個系統構成難以預料的影響。反過來說,任何一個物種,只有回歸自身在生物鏈及生態系統中的位置,才能真正穩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生態多樣性的完整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保護東北虎,就是保護整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