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華 鄭良中

《武漢上空定格奇景》(李永剛 攝)
在第二十九屆(2018年度)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李永剛拍攝的《武漢上空定格奇景》獲新聞攝影三等獎。在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歷屆獲中國新聞獎的攝影作品中,這是比較特別的一幅。
《武漢上空定格奇景》不是新聞事件類的報道,不是社會紀實類的報道,也不是個人具有“創作”性質的作品,而是一件“十分難得的天文攝影作品”——當時,一架民航客機從正在發生日偏食的太陽中間飛過——這是奇景中的奇景!
李永剛在夏季拍攝城市夕陽景觀的時候,在一棟居民住宅樓樓頂無意中發現,前往天河機場降落的民航客機與夕陽位置非常接近,極有可能從太陽前面穿過。李永剛為拍攝《武漢上空定格奇景》連續一個多月10余次蹲守,但均因天氣原因或飛機距離較遠,都沒有看到這一瞬間。
日偏食這天下午,李永剛繼續前來蹲守。日偏食發生前,云層遮住了太陽,本以為又要無功而返。幸運的是,太陽又露了出來,并且短時間內有3架民航客機連續經過,第二架客機正好從發生日食的太陽中間經過,被李永剛抓拍到。
很多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多從市新聞獎一等獎,到省新聞獎一等獎,再到中國新聞獎,但攝影作品則并不完全是這樣。李永剛的作品《武漢上空定格奇景》與金思柳的作品《她走了,目光依然明亮》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地方評獎時優勢不那么明顯。
從攝影的專業角度而言,《武漢上空定格奇景》照片瞬間完美,曝光準確,色彩飽和,是十分難得的自然天文攝影作品。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給出的初評評語是:這張照片畫面簡潔,主體突出。照片的功力首先體現在捕捉能力上。2018年8月11日18時40分許,日偏食導致西落的太陽缺了一小口,武漢上空一架民航客機恰巧從太陽前方飛過。這就是一個“決定性瞬間”。拍攝者一定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十分幸運地捕捉到了這個瞬間。其次,攝影者善于用光作畫,太陽明亮耀眼,襯出飛機更加醒目,太陽后面的紅暈溫暖而美好,使整幅作品有了溫馨的基調。整張圖片構思精巧,明暗相襯,亮的更亮,使畫面的主體更加突出醒目。
2018年,長江日報新聞獎改革后,取消了傳統的消息、通訊、評論、攝影等類別,取而代之的是主題宣傳獎、公共服務獎、深度報道獎、現場新聞獎、觀點貢獻獎、爆款產品獎、傳播創意獎等類別。這種改革旨在打破體裁束縛,更好地適應當前的傳播形勢和格局,評選側重傳播效果。
類似《武漢上空定格奇景》的攝影作品,參評長江日報新聞獎處境有些尷尬,一是類別適應性不強,二是獲獎有些難。2019年度長江日報新聞獎評選結束后,僅有兩幅攝影作品獲三等獎?!段錆h上空定格奇景》參評的是現場新聞獎,僅在季度新聞獎評選中獲二等獎。
李永剛是一位“典型70后工科男”。1999年,李永剛進入長江日報社任攝影記者,《武漢上空定格奇景》獲評中國新聞獎時,他已從事新聞攝影工作20年。這些年來,李永剛拍攝的照片難以計數,也有一些照片總讓他難以忘懷,神舟九號飛船發射的現場照片就是其一。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發射。長2F火箭點火的一刻,李永剛在距離發射架1500米的位置,不斷按動相機快門,不時移動位置、調整焦距,變化取景范圍。當預想中的畫面在取景框出現時,他心中激動萬分——遠處白色的火箭拖著耀眼的尾焰直沖藍天,近處參觀的人群昂首仰望,半空中五星紅旗隨風飄揚——成了!來之不易的拍攝機會以及在發射場耐心尋找的細微與眾不同最終收獲了預想的照片。這幅照片也更加堅定了李永剛堅守現場、觀察入微、迅速決斷的臨場作風。
《武漢上空定格奇景》能獲評中國新聞獎,體現的又何嘗不是他的這種作風呢?
2018年8月11日18時40分許,日偏食導致西落的太陽缺了一小口,武漢上空一架民航客機恰巧從太陽前方飛過。
據了解,這是今年我國能觀測到的唯一一次日食。日偏食的過程和日全食過程大致相同,由于它只發生偏食,因此就只有初虧(日食過程開始時刻)、食甚(月輪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時刻)和復圓(日食結束時刻),而沒有食既(日全食開始時刻)和生光(日全食結束時刻)這兩個階段。全球范圍內,每年至少會有兩次日食發生,多的時候可能會有四五次。
(作者:李永剛;編輯:邱焰;原載2018年8月12日《長江日報》;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三等獎)
(本文節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好新聞的樣子——中國新聞獎作品賞析》)

《好新聞的樣子——中國新聞獎作品賞析》
作者:朱建華、鄭良中
書號:ISBN 978-7-5115-6974-5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