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滿丹,江 偉
(1.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馬鞍山 243100;2.萊西姆大學 研究生院,菲律賓 卡威迪 41071)
引入民營股東,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實務和理論研究的熱點。為了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抗風險能力,提升其國際競爭力,應對后疫情時代世界新格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勢在必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 (2020-2022 年)》進一步強調了引入非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作用,國資委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保駕護航。引入非國有股東就是為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而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內部控制體系是否完善,如果內部控制形同虛設,就不能保證真正深化改革,所以分析引入非國有股東與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關系,為政策實施提供理論支持就是有必要的,這些研究還能夠為以后的非國有股東參與國有企業的相關政策完善提供參考。現有的文獻主要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礎理論,以及關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國有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的結論主要是國有企業適當引入民營企業等非國有資本,并提高非國有資本的話語權,可以進行優勢互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國有企業績效和價值,但結論并不一致。國有企業引入非國有資本的股權結構到底如何設計,也就是說非國有股權的占比或者非國有股東的參與應該如何安排,才能避免混改流于形式,真正發揮非國有股東的監督作用,改善國有資產所有權人缺位的問題,減弱“內部控制人”權力,完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對國有企業進行有效監督,真正達到深化改革的效果,目前鮮有文獻涉及。現有文獻中對于股權結構設計的后果,主要從大股東的協同效應和掏空效應的角度分析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但大多數研究都沒有考慮我國國有企業的控股股東的特殊性以及“所有者缺位”問題。本文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背景,從股權結構和股權類型兩個角度分析非國有企業法人機構以及自然人等民營性質股東參股對于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以豐富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國有企業的影響理論研究以及內部控制質量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并為引入各類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以及推進未來三年國企進行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文章通過萬得數據庫得到國有企業2018 年迪博內控指數,并利用國泰安公司研究系列中的股東數據庫收集整理A股國有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及類型信息數據,發現在民營股東參股的國有企業樣本中,有41 家國有企業的第一大股東不是國有股東,所以不能直接根據數據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判斷控股股東,所以結合上市公司對外公布的財務報告整理國有參股上市公司以及第一大民營股東持股數據。利用STATA15.1 以及Excel 2013 進行數據整理,并剔除金融類以及外資類樣本公司參股企業,共得到915 個民營參股的國有企業樣本數據。然后對不同民營股權結構以及股東類型的國有企業的內控質量進行比較分析,并進行均值比較統計檢驗。
分析民營參股公司的數據發現,國有上市公司第一大民營股東持股比例均值為4.61%,這說明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大多數的民營股東無權提議召開股東大會,所以大多數民營股東不能夠對參股企業管理層形成制衡,從而影響國有企業的治理機制。為了具體分析不同民營參股不同的股權結構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我們以單個民營股東持股比例10%為參股分割點,對分割點比例上下部分進行比較分析。從表1 中可以看出,即使達到公司法規定的10%的基準以上,國有企業的內控質量并沒有因為民營股東參股的比例提高而發生顯著變化,這說明進行股本混改,如果只是簡單提高民營股東的參股比例,并不能實質上改善國有企業治理環境。由于股權集中度會影響各利益方的權力或制衡力量,并影響到公司治理環境,然后對不同股權集中度下的混合所有制國有企業的民營股東持股的影響進行進一步分析。依據國有企業第一大股東的持股占比的中位數(36.41)衡量股權集中度,如果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大于中位數,股權集中,反之則股權分散。從表1 中可以看到股權集中的企業內控質量顯著高于股權分散的企業,說明由于股權集中,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或者國有企業出于對政治或業績的考慮會加強對國有上市公司的監督,從而有利于發揮民營股東的監督力量,進一步改善國有企業內控治理環境。

表1 單個民營股東持股比例10%為參股分割點分析
股權集中情況下,雖然秩和檢驗顯示不同的民營股東持股比例的均值差異Z 值不顯著,但是從表2 可以看出,民營股東持股比例不同,內控指數存在差異,表明持股比例越高,內控質量越高。國有企業股權集中,企業的內控環境更好,更有利于提高民營股東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內控質量。股權分散的情況下持股比例越高,內控指數越低,說明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或國有企業對國有上市公司監管乏力,非國有股東因不完善的治理環境而缺乏監管熱情,持股比例越高,“搭便車”的行為越嚴重,導致內控質量越差。
民營參股股東的性質是企業還是自然人,會影響其對國有企業的監督能力和動力。國有企業本身具有管理經驗,并且市場參與能夠提高其獲取信息的能力,另外國有上市公司的價值會直接影響到非國有參股企業自身的績效,所以企業性質的股東應該更有能力和動力監督參股企業,其對企業公司治理的影響與自然人股東的影響是不同的。我們將民營股東分為自然人和境內非國有企業法人進行分析,從表3 中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參股類型的企業內控質量顯著高于自然人參股類型的企業內控質量,也就是說,適當提高企業性質的民營股東持股比例,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所以應該重視國有企業進行股權混合以法人持股為主。
為了進一步分析企業性質的民營股東影響國有企業內控質量的機制,對非民營股東企業委派董事和未委派董事的國有企業內控指數進行比較分析。從表3 中,可以看出雖然委派的指數均值是大于沒有委派的企業,但是Z 值并不顯著,說明民營企業派董事參與國有企業的高層治理,有利于改善企業管理環境,但目前的民營企業參股可能還不夠深入,對于治理的作用還只是流于形式,民營股東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深層治理,還需要增加董事的比例或者增加新的制度設計。

表3 民營股東類型及民營股東是否委派董事對比
本文從股權結構和股權類型兩個角度分析非國有企業法人機構以及自然人等民營性質股東參股對于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我們的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如果只是簡單提高民營股東的參股比例,并不能實質上改善國有企業治理環境,不能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另外,我們的結果表明國有企業股權集中,應當適當提高非國有股東的持股比例,而如果股權分散,則應該謹慎引入非國有資本。我們的比較分析還表明應該重視國有企業進行股權混合以法人持股為主并且增加其參與深度,增加董事的比例或創新制度提高民營股東的實質參與權。
本文豐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國有企業的影響理論研究以及內部控制質量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也為積極引入各類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推進未來三年國企進行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提供有用參考,但是當前研究還不夠深入,后續研究可以建立實證模型,利用跨年數據進行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