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新,楊海龍,王曉靜
(1.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鄭州 450052;2.鄭州市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鄭州 450007)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1]。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提供了充足的內燃動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全黨務必深刻認識做好2020年“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毫不松懈,持續加力,堅決奪取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全面勝利。“三農” 工作的推進在于農業科技的振興,科技興農,人才是關鍵[3],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4]。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根本上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迫切要求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是我國農業科研與推廣體系的中堅力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擔負著科技創新和推廣運用的責任[5],是重要的農業科研與推廣人才培育基地,農業生產的品種來源一半以上都來自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在國家糧食提效增產,農民增效增收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6]。因此,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意義重大。
筆者以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人才隊伍體系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研究所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剖析了人才隊伍體系建設的問題及困難,初步探討了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人才隊伍體系建設的建議和對策。
截至2020 年年底,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在職人員145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 人,享受河南省政府津貼1 人,河南省學術帶頭人3 人,鄭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8 人,學術技術帶頭人25 人,鄭州市科技領軍人才3 人。建有鄭州市脫毒復壯重點實驗室、鄭州市農作物遺傳育種工程技術中心以及市科技局命名的首批科技創新團隊各1 個。從崗位類型分,專業技術人員91 人,事業技術工人24 人,事業管理人員30 人,分別占62.76%、20.69%和16.55%(圖1-A);按年齡結構分,35 歲以下的員工31 人,36~45 歲員工41 人,46~60 歲員工73 人,分別占21.38%、28.28%和50.34%(圖1-B);按職稱級別分,正高級職稱8 人,副高級職稱27 人,中級職稱37 人,初級職稱18人,分別占5.52%、18.62%、25.52%和12.41%(圖1-C);從學歷分,博士1 人,碩士29 人,本科37 人,本科以下78 人,分別占0.69%、20%、25.52%和53.79%(圖1-D)。

圖1 鄭州市農科所各層次人員分布圖
近年來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通過人才引進、公開招聘等方式來擴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但是結構失衡的問題仍然不能有效解決。一是年齡結構失衡,Pelz[7]指出科研人才在40 歲前和50 歲后其成果業績效率會達到兩次頂峰,呈現馬鞍型曲線。徐鳳臣 等[8]曾指出科研隊伍應以老中青各占三分之一為最佳。農科所46 歲以上的在職員工超過50%,35 歲以下的年輕職工僅有21.38%。二是人才梯隊失衡,正高、副高、中級和初級職稱人員的比例為1.0∶3.4∶4.6∶2.2,正高級職稱和初級職稱人數相對偏少,初級職稱人數偏少是青年人才缺乏的表現,正高級職稱人員數量偏少是高層次人才缺乏的體現,沒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影響了創新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綜上,專業技術人才后備力量薄弱問題突出,等行業前輩年齡大、能力退步的時候,儲備力量無法有效補充到位,不能有效地完成人才的更迭,造成人才隊伍建設的脫節與技術的斷代,人員年齡結構的合理化迫在眉睫。
第十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明確指出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發展現代化農業,圍繞生態修復,都市綠色農業等多方面開展研討,國家經濟不斷進步,現代生物、農業現代化裝備、生物制品、循環農業、農產品精加工等方面急需人才。一方面,鄭州市農科所有較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從事小麥、大豆、棉花、玉米等傳統育種、品種優選、集約化生產等,在現代生物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循環農業等研究領域缺乏技術人才,尤其是行業領軍人物、青年高新技術人才。對于市場更加敏感的農業知識產權人才、農業貿易人才、農業法律法規、國家行業標準制定人才更是缺乏。另一方面,農科所學歷本科以下的人員超過50%,碩士研究生學歷僅占20%,博士學歷的人員更是匱乏,龐大的科研隊伍中高層次人才的缺乏直接導致自主研發能力、科研效益的下降。
根據河南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 年全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7 268 元,所有行業中農、林、牧、漁業平均工資47 272 元,是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水平的70.3%。河南2019 年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目錄中,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156.65 億元,占省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156.65 億元的6.65%,人才發展專項13.265 億元,僅占0.56%。根據2019 年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部門預算,2019 年支出總額4 024.66 萬元,科學技術及農林水支出2 963.33 萬元,占比73.6%。相比省級科研單位的預算更是不能比擬,河南省農科院2020 年部門預算5.27 億元,是農科所的13 倍,盡管農科所盡可能擴大農業科研上的預算,但是在科技研發、人才引進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捉襟見肘。人員工資偏低和科研預算不足導致像鄭州市農科所一樣的地市級科研單位的發展緩慢,這需要政府逐步的、科學的、合理的提高對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9]。
農業科研的公益性、區域性、資金政府依賴性和需求的廣泛性特征,決定了農業科研的社會公益性職能[10-11],原因在于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主要面對農業農村地區提供技術研究與服務,促進農業的發展和農村農民的提效增收。而且農業科研的項目具有的周期性、地域性、風險性等特點,使其很難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2012 年“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業科技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2020 年“一號文件”關于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指出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現階段,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要立足于公益性,依靠政府的資金投入,著眼于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為農業農村提供技術服務,以此為根基積極吸納社會資源,參與地方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的決策實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提高院所知名度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謀求自身高質量發展。
借助鄭州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的順風車,充分發揮“智匯鄭州”人才工程的作用,充分把握國家政策,結合單位實際,一是以政策為導向按需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通過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等措施讓引進的高端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同時,上級主管部門應該進一步簡政放權,賦予科研院所用人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引進方面的主觀能動性[12],提升科研單位平均學歷水平,解決創新型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二是注重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青年人才是科研單位未來發展的骨干力量,是“三農”事業發展的生力軍[13]。利用事業單位招聘、與優秀農業高校建立合作等方式,將優秀的畢業生引進單位,同時結合相關政策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前瞻性、基礎性研究,為青年科技人員提供鍛煉和成長的平臺,更好的發揮青年人才的創造性和能動性。人才引進力度的加大是解決人才結構失衡和創新型人才缺乏最直接的手段,同時能夠保證科學技術、科研水平有序傳承。
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尤其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人才的培養,第一,要加強思想政治的培養,在農業科研單位,始終要把加強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黨委的經常性、基礎性工作來抓[14]。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單位要經常性地開展主題黨日教育活動,加強對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領,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增強 “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培養“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人才。第二,加快學術帶頭人、河南省優秀專家、高層次人才等的培育選拔,鼓勵積極申報政府津貼,并且以優帶劣,培養新人,促進科研單位整體發展。第三,選拔出一批理論功底扎實、敢于創新、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組織到國內外知名院校進行進修,選擇海內外知名專家擔任青年人才的科研導師,鼓勵提升自身的學歷,提高科研創新能力。逐步與農業知名高校、科研單位及企業建立合作機制,建立專業人才培育基地,實現共建共享,一方面提升本單位的青年人才的科研素質,另一方面,推動高校、科研院所改進完善專業科技人才的培育體系。
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資金不足是其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經費來源依賴于財政經費。一是建議加大農業科研資金的投入,強化農業科研公益性地位。把農業科研的投入置于財政優先支持的地位,建立完善的適應農業科研的經費管理方式。科研單位也應充分發揮自主科技資源的優勢,引導、撬動社會資源,多渠道吸收社會資金用于發展科研實力,在創新農業科研高新技術方面,多出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創造更多更好的社會公益價值。二是加大人才專項經費的投入,激勵和保障農業科研人才的支撐。首先,參照現行的人才支持政策,足額使用人才經費,加大力度用于科研帶頭人和青年優秀人才的培育工作,也可設置領軍人才崗位津貼,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提質增效。制定切實可行的定量與定性評價體系,通過績效評價進一步提高技術人才薪資待遇,真正滿足全國科技三會提出的“科技人員應當是社會的中高收入群體”的要求,為優秀的科研人才提供充足的實驗場地、科研經費和條件保障,進一步落實薪酬、補貼、住房、落戶、配偶工作、子女入學等生活保障措施[15],讓科技人才無后顧之憂,沉下心來開展科研任務。其次,加大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獎勵措施的實施,讓農業科研人才合理合規享受科技成果的紅利,增強科研人才的成就感、獲得感,激發農業科研人才的創新創造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