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確診HIV陽性時,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別人會知道嗎?我會不會身敗名裂?
雖然已經是21世紀了,但公眾對艾滋病仍然存在很多偏見,導致很多HIV感染者低調生活,不愿病情被人知悉——有人擔心被歧視而遲遲沒有進行確證檢測;有人即使得到了初步確證結果,但因擔心工作受影響,就沒有做后續檢查,錯過了醫療服務;更有人因為擔心個人隱私被泄露,搬家、更換手機號、刪微信、撕確證報告等等。
那么,這樣的擔心是否有必要呢?一起來看看吧。
有人擔心,在檢測時(或領藥時)需要登記身份證,個人隱私會不會被泄露?
實名制檢測,只是基于流行病學調查及屬地化管理需要。在進行HIV咨詢檢測或抗病毒治療過程中,所有的患者信息只限于承擔檢測工作的人員知曉,工作人員依法對受檢者的個人信息及檢測結果承擔保密義務,受檢者的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
國家對這方面有特殊的要求,依據《艾滋病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條款:醫療機構違反規定,在醫療救治過程中未按照規定保管醫學記錄資料的,故意泄露傳染病病人個人信息、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處分,并可依法吊銷有關責任人員的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依據我國《艾滋病防治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對確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人員應當將其感染或者發病的事實告知本人;本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應當告知其監護人。”
換言之,成年人的HIV檢測結果只會告知本人,不會通知家人或單位。10周歲以下,或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告知監護人;10周歲以上至16周歲以下,告知本人及其監護人。
說白了,如果年滿16周歲,即使檢測出來是陽性了,只通知本人,不會告訴其他人。
留電話號碼的目的只是為了方便告知結果。對于HIV抗體初篩檢測呈陰性(-)的,工作人員會及時告知受檢者準確的檢測結果,并提供相應的咨詢、宣教服務。對于HIV抗體初篩檢測呈陽性的(+),工作人員將按照程序迅速聯系到受檢者本人,并及時提供后續的確證檢測與轉介治療服務,開展免費抗病毒藥物治療。
截至2018年,估計全球有2177萬人獲得了抗HIV治療,通過服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延長生命。

越早服藥,免疫功能恢復越快,最好的情況是在CD4細胞(CD4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重要免疫細胞,是艾滋病病毒攻擊的對象)計數大于350個/微升時接受抗病毒治療。從臨床病例來看,維持較高的CD4水平的患者幾乎不會發生機會性感染,身體狀況越來越好,可以與普通人一樣工作學習,結婚生子,過上幸福生活!
保護艾滋患者的合法權益,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他們的隱私權。《艾滋病防治條例》已經在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上通過,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第六十四條規定:1987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1988年1月14日由衛生部、外交部、公安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旅游局、原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外國專家局發布的《艾滋病監測管理的若干規定》同時廢止。該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未經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公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肖像、病史資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斷出其具體身份的信息。但是對艾滋病患者隱私權的保護也不是沒有限制的,比如故意傳播艾滋病病毒的患者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