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男
泰安市泰山區(qū)人民醫(yī)院內科,山東泰安271038
2型糖尿病作為一種多發(fā)性慢性疾病,近年來受到社會整體經(jīng)濟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習慣得到較大改變,導致該病的臨床發(fā)生率大幅度提升,加之發(fā)病后患者往往需要終身接受治療,給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安全預埋了較大的風險隱患[1]。目前較為便捷的治療方案即通過藥物控制血糖,常規(guī)藥物為胰島素,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臨床效益,但長期用藥不可避免會給患者身心造成較大負擔,繼而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最終弱化血糖控制效果[2]。很多學者研究表明[3],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為抑制病情的持續(xù)發(fā)展可以給予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進行治療,通過降低患者體內胰高糖素樣肽1(GLP-1)活性減少胰高血糖素水平實現(xiàn)治療目的,所以提倡在給予甘精胰島素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沙格列汀。該次為探討該方案的臨床應用效益,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間該院收治的60例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納為研究對象,與單純的甘精胰島素療法進行對照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納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與《2型糖尿病口服藥物治療臨床實踐指南》提出的診斷標準相符的初次發(fā)病的患者;②不存在胰島素干預史的患者;③本人及(或)家屬對該研究全面知情并簽署授權聲明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并發(fā)糖尿病足的患者;②并發(fā)酮癥酸中毒的患者;③并發(fā)神經(jīng)病變的患者;④并發(fā)心腦血管危重癥的患者;⑤并發(fā)腎、肝器質性病變的患者;⑥存在急性并發(fā)癥的患者;⑦合并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⑧合并傳染疾病或是精神疾病、溝通障礙的患者;⑨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等。根據(jù)隨機動態(tài)數(shù)字表分別以對照組、研究組進行歸納,每組3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3~72歲,平均(57.72±3.56)歲;BMI20~28 kg/m2,平均(24.74±1.49)kg/m2。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4~73歲,平均(57.49±3.37)歲;BMI21~28 kg/m2,(24.67±1.32)kg/m2。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備開展可行條件。
對照組實施長秀霖治療方案:取0.2~0.3 U/kg的長秀霖(國藥準字為S20050051;規(guī)格3 mL∶300 IU/支)給予患者皮下注射,1次/d,持續(xù)治療1個月。
研究組實施長秀霖聯(lián)合沙格列汀治療方案:長秀霖的給藥方式、劑量與對照組等同,另取5 mg沙格列汀片(國藥準字為J20160069;規(guī)格5 mg/片)給予患者口服,1次/d,持續(xù)治療1個月。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患者的血糖指標均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血糖指標均有明顯好轉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血糖指標未見改善情況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4]。
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分別于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5 mL的外周靜脈血,離心分離后通過葡萄氧化酶法對患者的血糖指標進行檢測[空腹血糖(FPG)與餐后2 h血糖(2 hPG)];并遵循免疫層析法對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指標進行檢測[5]。
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糖達標時間(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隨機血糖低于9.0 mmol/L)、胰島素用量以及低血糖發(fā)生率。
采取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組別研究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FP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2 hP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HbA1c(%)治療前 治療后9.46±1.34 9.57±1.30 0.323>0.05 5.18±0.46 6.86±0.80 9.971<0.05 13.16±2.09 13.09±2.19 0.127>0.05 8.06±0.90 9.68±0.88 7.049<0.05 9.55±0.71 9.69±0.46 0.906>0.05 6.56±0.53 7.43±1.24 3.534<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糖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血糖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組低血糖發(fā)生率1例(3.33%),低于對照組7例(2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92,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血糖達標時間較短,胰島素用量較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standard time,insulin dos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standard time,insulin dos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血糖達標時間(d) 胰島素用量(IU/d)研究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4.25±1.47 10.82±3.28 10.012<0.001 43.18±8.63 55.67±15.72 3.815<0.001
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積極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案對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與安全意義重大。長秀霖作為2型糖尿病常規(guī)使用的一種甘精胰島素,作用機制相對較長,對患者進行皮下注射給藥,對酸性溶液有較好的中和效果,而且其甘精胰島素釋放周期較長,有利益改善患者脂肪組織、肌肉組織的葡萄糖攝取效果,減少肝糖原合成量,可保護患者胰島素β細胞,避免其因機體的高血糖狀態(tài)而受損,進而對糖代謝功能進行有效調節(jié),實現(xiàn)降糖治療目標[6-9]。不過該藥物若使用劑量過高極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所以臨床單獨給藥存在局限性。
該次為探討效果更為顯著的治療方案,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納為研究對象,以單純的甘精胰島素療法與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沙格列汀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6.67%)、低血糖率(3.33%)優(yōu)于對照組(73.33%、23.33%)(P<0.05);經(jīng)治療研究組患者的FPG(5.18±0.46)mmol/L、2 hPG(8.06±0.90)mmol/L、HbA1c(6.56±0.53)%、血糖達標時間(4.25±1.47)d、胰島素用量(43.18±8.63)IU/d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沙格列汀與長秀霖可取得較為可靠的臨床效益。這與陸玉蓮等[10]的研究結果:B組總有效率(97.5%)高于A組(86.3%)(P<0.05);薛敏[11]的研究結果:研究組總低血糖發(fā)生率(4%)低于對照組(20%)(P<0.05),基本一致。
沙格列汀屬于新型DPP-4抑制劑,可對DPP-Ⅳ進行競爭性拮抗,對內源性GIP-1濃度的提升有促進作用,以此抑制患者的進食量與胰島素抵抗情況,降低酶活性,保護胰島素β細胞,避免其凋亡;此外對患者機體也有較好的激活作用,可改善肝臟的胰島素敏感性,以此實現(xiàn)對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調控[12]。所以聯(lián)合應用長秀霖、沙格列汀,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較為可觀的降糖效果,且對胰島素的依賴劑量相對較低,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的風險性較小。
綜上所述,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沙格列汀與長秀霖可以減少胰島素使用劑量,并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標,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的風險性較低,值得作為推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