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玲
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北京市石景山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北京 100043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屬于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之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目前,現代醫學主要采用降顱壓、緩解腦水腫、改善腦循環、保護神經等對癥方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以便挽救缺血半暗帶腦組織,改善神經功能[1]。然而,常規對癥方案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效果仍有所欠缺,而部分研究認為中藥治療方案可以使此類患者獲益[2]。中醫認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屬于中風范疇,臨床治療時可取醒腦開竅、清熱化痰之法[3]。醒腦靜注射液屬于中成藥制劑,具有涼血解毒、清熱瀉火、醒腦開竅的功效。2018年6月—2020年6月該院對118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了醒腦靜注射液,收效十分滿意,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來自于該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共計236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版診斷標準,且經MRI與CT檢查證實;首次發病,且發病時間<48 h;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對于研究內容予以批準;所有患者對于研究內容知情。排除標準: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血液與免疫性疾病;伴有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有精神疾病史。236例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劃分為兩組。對照組118例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51例;年齡46~76歲,平均(59.8±4.2)歲;發病時間4~28 h,平均(10.8±2.2)h;基礎疾病為高血壓29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癥5例。研究組:男性67例,女性51例;年齡44~79歲,平均(59.2±4.8)歲;發病時間4~27 h,平均(10.5±2.3)h;基礎疾病為高血壓28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癥7例。在上述一般情況構成對比中,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脫水、降顱壓、調節血壓與血脂、溶栓、抗感染、擴張血管、改善腦循環、抗凝、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常規對癥支持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應用醒腦靜注射液(國藥準字Z53021639)治療,方法:20 mL醒腦靜注射液+25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43271),1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14 d。
①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與患者病殘程度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基本痊愈:相較于治療前,NIHSS評分改善90%,病殘為0級;治療顯效:相較于治療前,NIHSS評分改善在46%~89%,病殘在1~2級;治療有效:相較于治療前,NIHSS評分改善在18%~45%,病殘在3級;無效:相較于治療前,NIHSS評分改善不足18%,病殘程度>3級。總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治療顯效率+治療有效率。②治療前后,比較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在患者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3 mL,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于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進行檢測,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③根據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對比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變化,量表項目包括修飾、進食、轉移、行走、洗澡、上下樓、大小便控制、穿脫衣服,評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佳。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治療前,兩組各項炎癥因子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在TNF-α、IL-6與hs-CRP指標對比中,研究組各項指標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ng/L]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patients[(±s),ng/L]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ng/L]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patients[(±s),ng/L]
組別TNF-α治療前 治療后IL-6治療前 治療后hs-CRP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118)對照組(n=118)t值P值30.3±4.6 30.4±4.0 0.178 0.859 14.8±3.6 19.5±3.4 10.310<0.001 35.6±5.0 35.9±3.9 0.514 0.608 16.6±3.2 20.6±3.7 8.882<0.001 31.0±5.3 31.6±5.9 0.822 0.412 10.6±2.4 14.8±2.9 12.120<0.001
治療前,兩組BI量表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BI量表評分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具有預后差、致殘率與死亡率高等特點。動脈粥樣硬化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礎,且該病的發生、進展與炎性因子關系密切,即急性期時炎性反應越重,缺血組織的損傷作用越為明顯,進一步減少腦血流灌注,擴大梗死面積[4]。目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主要采用溶栓、抗凝、改善腦循環、保護腦神經等對癥方案治療,以期重建缺血部位微循環、恢復缺血半暗帶血液再灌注,控制梗死面積,保護病灶區可逆性神經細胞,促進相應功能恢復,繼而改善預后[5]。然而,常規治療方案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效果卻仍有一定的欠缺[6]。
中醫認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屬于“中風”的范疇,與飲食勞傷、五臟虛損致使氣血逆亂、陰陽失調、上沖犯腦、夾痰攜火,痰淤蒙蔽神竅有關,故治療時應取醒腦開竅、清熱化痰之法[7-8]。醒腦靜注射液是在安宮牛黃丸的基礎上所制成的中成藥注射液,由郁金、梔子、麝香、冰片組成,麝香通諸竅不利,開經絡壅遏;梔子解毒涼血、除煩瀉火;郁金活血止痛、清心涼血、行氣解郁;冰片開達諸竅、啟壅閉。全方共奏解毒清熱、活血涼血、醒腦開竅的功效。現代藥理認為[9],醒腦注射液利于穿透血腦屏障,改善腦部血液流變性,調節血液黏稠度與腦部循環,促進側支循環建立,降低顱內壓與血管張力,繼而緩解腦神經損傷。曾琴等[10]將8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醒腦靜注射液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95.0%高于對照組72.5%,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45.21±2.21)分高于對照組(41.21±1.98)分。研究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治療后研究組BI量表評分(68.6±9.6)分高于對照組(58.6±8.9)分(P<0.001)。可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醒腦靜注射液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行為能力,繼而保障預后效果,這與上述報道結果相符。
炎性因子釋放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重要病理機制,其通過各類炎癥細胞因子加重缺血性腦組織損傷,而緩解炎癥反應的不良刺激也是臨床治療中的關鍵。有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TNF-α、IL-6與hs-CRP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性[11]。其中IL-6參與炎性反應過程,高水平的IL-6對于神經系統具有損傷作用。TNF-α屬于機體非特異性炎性反應敏感標志物,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起病、進展、預后關系密切。hs-CRP可以激活補體系統,促進泡沫細胞與黏附因子形成,繼而損傷內皮細能,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吳勤烽等[12]對5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了醒腦靜注射液治療,結果顯示該組治療后TNF-α(14.81±3.03)ng/L、IL-6(16.35±3.42)ng/L、hs-CRP(10.76±2.62)ng/L均低于常規治療組(19.62±3.27)ng/L、(20.69±3.57)ng/L、(14.38±2.74)ng/L。該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TNF-α(14.8±3.6)ng/L、IL-6(16.6±3.2)ng/L、hs-CRP(10.6±2.4)ng/L均低于對照組(19.5±3.4)ng/L、(20.6±3.7)ng/L、(14.8±2.9)ng/L(P<0.001)。結果說明,醒腦靜注射液能夠進一步抑制炎性反應,為疾病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醒腦靜注射液可以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效果,改善炎性指標,強化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適于臨床推廣。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118)對照組(n=118)t值P值40.2±5.6 40.6±6.0 0.529 0.597 68.6±9.6 58.6±8.9 8.29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