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根據教育目標,針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特點,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體驗式勞動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等各個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正向指導意義,應結合當前課業減負工作,同步開展勞動體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勞動體驗與身心健康的密切關系
青少年學生身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的時代,云端課堂打破了教育圍墻,但那些“成長的煩惱”也不容忽視。分數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學生的身體素質亟待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才是國家未來的整體實力。
從小的視角看,勞動能鍛煉身體、強健體魄,還是促進人體多巴胺分泌的重要方式,酣暢淋漓的勞動過后,人體內會產生一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大的方面看,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都離不開勞動,勞動創造一切。
二、勞動體驗在學校發展的相關舉措
在“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勞動素質的培養。筆者所在的小學真正貫徹并落實了“五育并舉”理念,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當前課業減負的現狀,全面推動作業改革:將每雙周的周三定為“零書面作業日”,全面推行勞動教育,踐行“勞動家作”計劃,從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出發,以評選各個層面的“勞動小達人”為切入點,強調各方面能力特別是勞動能力的培養,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
三、勞動體驗對學生發展的積極意義
1.激發積極的心理效應
自我認知 勞動體驗能讓學生親身體會勞動的光榮感,從中更了解自己的優缺點。這些都促進了他們努力改正自身錯誤,正確認識自己。體驗勞動的過程,也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抵制了輕視勞動和不勞而獲思想的侵蝕。
情緒調節 勞動體驗對調節情緒有著積極作用。當學生沉浸于郁悶、煩躁等情緒中時,可以借助勞動來轉移注意力,經過熱火朝天的勞動后,靜下心來想一想,內心郁悶、消極的情緒也許就沒有那么強烈了。
社會適應 學生終將成為一名社會人,而適應社會的途徑就是勞動。例如,在學校的勞動體驗中有一項“社區勞動小達人”體驗活動,學生為社區工作人員提供暖心服務,包括將愛心舊衣物打包投入衣物回收箱、給值班的門衛叔叔遞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等。各種各樣的社區勞動既溫暖了人心,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有意義的實踐體驗。
學習助力 勞逸結合是一種比較好的學習狀態,學生可以通過勞動來緩解學習壓力,勞動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助力,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靈感。
生命教育 學生在一次次的勞動體驗中認識到勞動的艱辛,體悟到勞動的價值,從而敬畏生命,尊敬每一位勞動者,珍惜生命,重視每一個勞動人。
2.營造和諧的親子氛圍
孩子挖土種樹,家長在一旁澆水;孩子整理房間,家長微笑點贊;孩子搟面,家長手把手指導;孩子洗碗,家長檢查是否清洗到位……勞動體驗對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融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當下一些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如抑郁、暴躁等,大多和家庭教育方式有關,所以勞動體驗并不是單單針對孩子的勞動作業,更是和諧親子關系的一種媒介與依托。
3.引導正向的價值追求
勞動體驗能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健全的綜合素養。例如,在我校舉行的“護綠勞動小達人”活動中,大家種樹、澆花,保護身邊的一抹綠色,許多學生感慨:我們生于此,長于此,每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都和這個城、這座鎮的文明進程息息相關,我們要像愛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家園。
綜上所述,勞動體驗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積極心理學為新時代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教育者應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關注學生自我認識、情緒管理、社會適應、學習狀態等方面的良性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立德樹人、知行合一的教育任務,從而真正抵達“五育并舉”的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