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攀攀
【摘 要】 垃圾在學習生活中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其實它們還存在著潛在的利用價值,是種放錯位置的資源。我們嘗試從美術的角度對這些廢舊材料重新創造,用來美化教室環境讓學生從中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用他們的慧思巧手化腐朽為神奇。
【關鍵詞】 廢物利用? 創意制作? 美化教室
當一天的學習結束后,我們會發現教室衛生角會堆放著各種垃圾,這所謂的“垃圾”在美術老師眼里其實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它們都富有另一種獨特的美感,比如是色彩、肌理、形狀、材料等,這些材料在孩子手中可以創造出我們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在美術教材中,就有一部分課程涉及到廢物利用再創作,然后學生把創作的作品裝飾美化教室,為生活增添色彩,讓美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
一、歸類收集,凈化環境
材料的收集是一個長時期積累的過程,教師可事先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帶上自己收集的廢舊材料如有廢舊報紙、塑料瓶、繩子、喜糖盒等。引導、發動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注意觀察、留心教室中、校園里、生活中所見到的廢舊物品,每天值日的學生對教室里產生的所謂的“垃圾”分類收集、篩選。比如:稍大的廢紙張可以保留下來,對裝過飲料的瓶子類要及時的清洗干凈后晾干收集,對學生平常用完的筆水的筆殼的收集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都可以通過學生的奇思妙想進行改造,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將資源再次發揮潛在價值。這些想法和舉動不僅對教室的美化整潔做出了大貢獻,也有助于學生養成了不隨意亂丟垃圾保持清潔衛生的好習慣。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平常接觸到廢舊材料改造的作品并不多,老師事先將自己改造的作品擺放在畫室中,將畫室布置成“廢舊物改造DIY展覽館”的情境,學生憑“門票”參觀展覽館,在參觀過程中設置了“有獎競猜”活動,這種小型的展覽館的設置讓學生大開眼界,贊嘆平常自己所丟棄的垃圾可以像變魔術一樣完全變了樣,從而激起他們對“變廢為寶”這一實踐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在活動中的“有獎競猜”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欣賞、觀察、探究廢舊物改造作品如何操作的。
三、物盡其用,變廢為寶
1. 臨摹引路,拓展思維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廢舊物改造的設計構思過程中要提倡“因物而設”“因料而創”。因為他們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是模糊的,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依附于具體的載體,沒有材料的構思是空洞的,教師要先滲透“漁”法——授之于漁,初學先以臨摹為主。在學生材料收集好之后,考慮到他們以前沒接觸過這類實踐,先指導他們以臨摹和模仿相結合為主的方法進行操作實踐。引導學生可將作品拆開進行細致觀察研究,交流心得,從中研究探討出制作的方法,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創作。如老師用餅干盒做了一個花盆,有一小組根據自己組內的材料,選擇用塑料瓶與光碟的組合也創作出了一個花盆,運用塑料瓶剪出兩半做出盆身,為了花盆的穩定性把光碟做成盆底,在花盆的外部涂上比較高雅的顏色。作品完成后,學生都說完全看不出這是利用廢棄的塑料瓶創作的,真是瓶子大變樣。學生初次嘗試這種類型的制作,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對學生來說是較重要的。在評價學生作品時,多采取表揚鼓勵的語言,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收獲,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2. 創意制作,廢物利用
在美術課堂中大多數學生的潛意識里都想簡單地、機械地去模仿老師的作品,這顯得作業呈現單調。所以我想改善這種現象的出現,想讓學生的作品呈現地新穎,與眾不同。教師從材料上著手,學生已經收集到了大量材料,我觀察了一下,主要以相同的塑料瓶罐居多,只要在技法上有創新,同樣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創作效果。在同樣的材料上,引導學生追求技法上的創新。很多學生利用塑料瓶做花盆,做出來的花盆也是各式各樣的。
在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被打開后,教師可為學生設定一個創作主題,引導他們追求材料上的創新。這樣作品中創意的表現除了在技法上的突破,材料方面的開發也有很大的空間,學生只要對自己的材料仔細觀察、大膽創意,也能創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例如:設定的主題是創作學習相關的制作。學生完全可以很精彩的完成任務。有件作品學生把一本舊書利用卷、插、貼等畫法創作了一個花型式筆筒;有的學生運用塑料瓶和光碟的組合,創作了簡潔式臺燈。這種圍繞相同的主題,但每件作品在想象力和表現力上截然不同,真正體現了學生獨特的創意分格,呈現著不一樣的精彩。
四、巧手匠心,美化教室
美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生美術課堂的創意正可用于美化教室。這樣一方面教室中環境得到改觀,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最直觀展示平臺,可謂一舉多得,比如:學生在美術課制作的花盆,在課余時間里可以帶領著學生為自己創作的花盆里載上植物,美化教室,為我們的學習環境增添綠意。有用繩子懸掛式的花盆可以掛在教室外的陽臺上,有的花盆可以擺放在講講臺桌、窗臺,沖擊學生的視線,美化班級環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里能夠近距離的接觸、仔細觀察植物,發現平常不易引起注意的一些特征和變化。書柜上可以擺放著學生創作的魚缸,為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增添樂趣,消除學習后的疲勞。有些學生利用校園里收集的樹葉創作成書簽放在圖書角,增添美好的閱讀心情。有些學生創作了學具,有筆盒、筆筒、試卷收納袋等,明顯地改善了學生桌面凌亂現象。
在同學的觀察、模仿、創造下,利用廢舊材料變廢為寶裝飾美化了教室,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增強了自身的環保意識,自覺激起了他們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班級集體觀念和美化的班級環境,踐行低碳環保生活,保護地球有限資源是我們從小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都應一起來做的事情。我認為這是一件富有意義的事情。
參考文獻
[1] 陳易.淺談班級文化建設[J].校長閱刊,2007(3).
[2] 王文忠.小學班級文化的建設[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
[3] 王芳.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遼寧教育,2006(1).
[4] 周宏春.變廢為寶:中國資源再生產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