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探究“四步練習法”如何安全高效地提高小學五年級學生50米×8往返跑成績,采用實驗法,選取了本校五年級三個班共132名男女學生,進行了為期四周的實驗教學,按照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標準,對參與教學實驗學生的50米×8往返跑測試成績前后對比。結果顯示:經過4周的實驗教學,三個班的50米×8往返跑成績明顯提高,學生耐力和速度素質均得到有效提高,速度提升幅度較大,訓練效果顯著,跑步技術薄弱的同學效果特別顯著。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四步練習法;步幅;50米×8跑成績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2.006
收稿日期:2021-02-26
作者簡介:郭錦棠(1962-),男,廣東廣州人,大專,一級教師
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50米×8往返跑”作為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重要內容,不僅是我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的測試項目之一,同時也是國家監測小學生體質健康的必測項目。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落實廣州市“全面提升學生體質體能”民生工程,我國每年都會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通過50米×8往返跑測試考查學生的速度耐力素質。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智能電子產品的普及,吃苦耐勞的缺失,導致超重學生不斷增多,50米×8往返跑逐漸成了學生恐懼的項目。如何安全、科學、高效地提高學生的速度耐力素質,提高學生50米×8往返跑成績成了我們一線體育教師面前的一道坎。文章通過教學實例闡述“四步練習法”教法對五年級學生50米×8往返跑成績的影響作用,旨在探究“四步練習法”在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可行性。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五年級(3)、(4)、(5)班學生為實驗對象。其中(3)班43人、(4)班45人、(5)班44人,男生合計64人,女生68人,其中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因身體原因未能完成實驗全過程,這部分同學均不納入實驗統計之中。
1.2 研究方法
實驗法: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對我校五年級(3)、(4)、(5)班的學生進行50米×8往返跑實驗前測,針對學生擺臂、跑步技術薄弱、步幅小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采用“四步練習法”進行教學訓練。實驗教學時長為4周,前后對比50米×8往返跑成績。在統計分析上采用配對T檢驗方法。
“四步練習法”教學方法如下:
第一步:跑的專門性練習。
1、原地擺臂,要求以肩關節為軸放松前后擺臂,練習10個8拍。
2、行進間后踢腿跑10m,要求腳后跟觸碰臀部,練習3組。
3、行進間弓步壓腿10m,聽老師指令練習,要求一步三壓,后擺折疊前拉,練習3組。
4、行進間小步跑10m,要求動作快速、協調到位,練習3組。
5、行進間高抬腿跑10m,要求保持高重心、大腿抬高,練習3組。
6、車輪跑分解動作練習10m,要求腿部后擺、前拉、下壓動作到位,練習2組。
7、車輪跑完整練習轉加速跑20-40米,要求動作協調,重心高,練習2-4組。
第二步:跑的節奏呼吸訓練。
第三步:折返轉身專項練習。
1、原地3步蹬轉折返轉身動作練習:靠近標志桿時,左腳落在標志桿右側約20cm處外扣并成屈蹲姿勢,右腳觸線制動并內扣,上身下壓并迅速轉體,左腳快速向前邁步,右腳蹬地發力,連貫變換身體重心完成轉身起動。要求轉身動作快速、連貫、協調,保持身體平衡,練習5-6次。
2、連貫跑動蹬轉折返轉身練習:首先進行短距離連貫跑動折返轉身練習,接近標志桿時稍減速,調整步伐,連貫做出3步蹬轉折返轉身及轉身后途中跑,待學生熟練掌握之后,練習距離逐步提高,10米-15米-20米,以此類推。要求步伐正確,動作連貫,練習2-4次。
第四步:勻速跑體驗:通過變換起跑姿勢(如站、坐、蹲、臥撐)的游戲方式引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從中體驗往返跑的樂趣,達到鞏固和提高50米×8往返跑技術及耐力的效果。
1.3 成績評分
實驗所有測試標準均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實行及評定。
1.4 實施時間
實驗從2020年10月29日開始,11月23日結束。實驗時長為26天,歷時4周,每周2個課時,總共8個課時。
2 實驗結果
2.1 五年級男生50米×8跑成績實驗前后變化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前后的50米×8跑成績,用時從125.1±10.3秒提高到109.1±10.1秒,速度提升較為明顯,通過對實驗前后的兩組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P值小于0.05并且小于0.01,說明實驗前后的男生用時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四步練習法”的訓練效果非常明顯。
從表3可以看出,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分方法對學生的用時換算成績分,實驗61名五年級男生從實驗前的 66.5 ±10.6分提高到實驗后80.9±8.9分,最大上升幅度超過10分,P值小于0.01,說明試驗前后的男生成績得分同樣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四步練習法”對男生的測試成績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2.2 五年級女生50米×8跑成績實驗前后變化
從表4可以看出,實驗前后的50米×8往返跑成績,用時從130.0±14.7秒提高到112.2±6.9秒,P值小于0.01,說明該教學方法對提高女生的往返跑成績非常有效,成績明顯提高。
從表5可以看出,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分方法對測試成績評分,實驗61名五年級女生從實驗前的 65.5 ±18.4分提高到實驗后82.4±8.2分,P值顯示為0,表示兩組數據差別存在非常顯著性意義,說明實驗效果非常明顯,成績明顯提高。
“四步練習法”實施后觀察發現,學生擺臂更加協調有力,有節奏感,大小腿折疊前拉充分, 步伐輕快舒展。
3 討論與分析
3.1 50米×8跑成績影響因素
50米×8往返跑成績主要受學生的速度、耐力、跑步折返轉身技巧等因素影響,具體體現在起跑、途中跑、沖刺跑和擺腿擺臂等技術方面。折返轉身方法主要強調減速降低重心協調轉身以及合理分配體力。50米×8跑是加速、減速、再加速的變速跑,不能全力加速,最好的方法是盡量接近勻速的跑法,因為“勻速跑”是最好的節省能量的跑法。只有合理技術的保證,才能達到優化跑步效果,取得理想成績。
實驗前,發現我校學生50米×8跑測試成績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學生跑步動作吃力,擺臂僵硬,直臂,左右擺嚴重,重心較低,步幅偏小,特別是拖腿跑較嚴重,跑步工作效率低下,轉身動作慢,不協調。因此,針對以上問題,采用了“四步練習法”進行練習,發揮高效作用,通過糾正跑步技術動作,提高擺臂擺腿轉身工作效率,從而減少位移能量消耗,達到提升速度、提高運動成績的效果。
3.2 “四步練習法”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
根據跑步周期性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結合小學生生理心理特征、身體素質、意志品質等,通過舉撈魚竿(可伸縮)例子說明大小腿折疊前拉方式不同,引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認真配合練習,改進跑步技術動作,提高運動效率。經過分析、討論,針對小學生比較害怕50米×8跑的現象,把五年級體育與健康課程分為四個部分教學。首先,跑的專門性練習,多采用先分解再完整的方法。如學習原地擺臂技術,發現學生不是以肩關節協調前后擺臂,就先讓學生固定肘關節練習以肩關節為軸的前后協調擺動,然后再固定前后擺位置進行完整練習。第二,進行節奏呼吸訓練,在老師口令指揮下進行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練習,再結合跑的專門性練習。第三,進行折返轉身專項練習,在教學過程中,縮短練習距離,減少折返次數,進行多次重復練習,教師不斷改變起跑姿勢調動學生練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三次課后再慢慢加長練習距離。在學生技術體能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加大運動負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消除害怕心理,學生練習積極性明顯提高。最后,進行半程和全程跑體驗,學生動作越跑越輕盈,越跑越自信。“四步練習法”訓練方法練習8課時后進行測試對比,效果顯著。
4 結論
“四步練習法”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循序漸進,有效調動學生練習積極性,學生克服50米×8折返跑的恐懼心理。“四步練習法”教學對五年級50米×8折返跑成績的提高具有顯著效果,學生通過練習能夠快速掌握起跑動作、途中跑、折返轉身技巧及沖刺跑的要領,練習方法可操作性強,訓練用時少,見效快,成績提高明顯,適合在師資力量薄弱的農村學校實施。
參考文獻:
[1] 鄭敬長,陳彬:創設多種運動類型,提升學生耐力素質——提高50米×8往返跑成績的教學策略[J].學園 ,2019(11):32-34.
[2]陳潔梅,潘國旺:簡化與優化“50米×8往返跑”的教學[J].中國學校體育,2014(07):85.
[3]秦雷寶:組織小學生學練“50米×8往返跑”的教學體會[J].中國學校體育,2014(07):83-84.
[4]張寶強:快速提升小學生耐力水平的實踐探索[J].中國學校體育 ,2018(11):90-91.
[5]陳均:增大步幅練習法對初三女生800米跑成績的影響[J].體育師友, 2015(0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