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敏
摘 要: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是中國人民兩千多年的智慧的成果,是中華民族的持續前進、實現偉大復興的文化動力。它的發展經歷了孕育、形成、發展、盛行時期。在漫長發展歷史進程中戲曲,不斷融合美術、文學、舞蹈等各種藝術的精髓,逐漸成為一項包容廣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綜合性藝術。本文闡述了戲曲音樂起源、戲曲音樂的發展現狀,并針對戲曲音樂的發展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戲劇文化;戲曲音樂;戲曲起源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2-0094-03
引言
“獨樹一幟的戲劇文化”這個具有獨特性的概念是著名戲曲理論家張庚先生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戲曲、曲藝》之中提出的[1]。將傳統戲曲音樂現代化也是由張庚先生首次提出,自此“獨樹一幟的戲劇文化”的現代化成為我國戲曲音樂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命題[2]。中國戲曲發源自中華民族音樂,不論是中國戲曲音樂的色彩、內容、外延,還是它的風格、形式、內涵無不集中地展示了中華民族音樂的最優水平,而且戲曲音樂無一不是在中國所有類型音樂里的集大成者[3]。中國戲曲和世界上的各類音樂相比有著十分鮮明的特色與風格,與古典音樂繁榮的歐洲相比,更是如此。我國戲曲音樂能夠充分地展示戲劇當中打造的人物形象,促進整個戲劇矛盾的產生與發展,戲曲與戲劇緊密相扣,為整個戲劇的表演效勞[4]。
一、戲曲音樂發展歷程
戲曲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關于戲曲起源的問題,學術界卻持有以下三個觀點:首先,是王國維“俳優”歌舞之說中,提到了戲劇的起源,然而不能將其理解為是戲曲的起源[5]。其次,是許地山與鄭振峰兩人持印度影響說,認為中國戲曲的前身是印度的梵劇,這一猜測,源于溫州宋代港口地區所產生的一種南戲,這些說法都沒有證據[6]。最后是孫楷第的傀儡說,對于這一說法,仍然沒有最確切的證據[7]。
歷史上認為,中國戲曲的雛形始于唐代。唐代流行大曲,是由旋律和節奏組成的樂曲,大曲的結構類似于由散板、慢板轉向快板的變奏形式,后來逐漸配上故事來進行歌唱。另一種歌舞“轉踏”,以一詩、一詞、一尾聲的形式,為后來的南北合套以及組織曲牌奠定了基礎[8]?!皡④姂颉笔峭ㄟ^參軍與蒼鶻的相互問答以及即興表演,產生滑稽的效果,與相聲有些類似。唐代的參軍戲與歌舞戲便是中國戲曲的雛形。
中國戲曲藝術形式正式確立于北宋,北宋時期商業城市中已經出現各種演出場所,即“瓦舍”和“勾欄”,將各種各樣的藝術融合貫通[9]。此外,由于具有固定的表演場地,職業藝人也逐漸出現。雜劇和院本也在參軍戲和古優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10]。
中國戲曲繁榮興盛于元代,元成宗大德年間是元雜劇繁盛時期,彼時涌現出大量名家、名作,使中國戲曲進入第一個繁榮期。明末清初,昆腔傳奇極為盛行,也出現大批優秀作品,這是繼元雜劇后的又一次文學創作高潮,中國戲曲進入第二個繁榮期。
清代是中國戲曲的重要轉型期,清代逐漸出現地方戲,地方戲的創作者多為戲曲班設的戲曲藝人或者下層文人,這些藝人的作品大多不會被刊刻印行,主要是靠口傳、抄寫保存下來的,地方戲的形成標志著中國戲曲開始轉型[11]。
二、我國戲曲音樂的發展現狀
(一)扶持方式較為單一
提到戲曲音樂的概念,觀眾的腦海中呈現的多為戲劇舞臺元素,而對于古代元素與現代元素區分不夠明確,究其根本還是在于戲曲音樂表演形式的單一性導致。有些文化遺傳只能作為珍品用于收藏,而戲曲音樂可以作為文化產業流通市場進行推廣。戲曲音樂作為中國文化形象構建的關鍵一環,當前國家對我國戲曲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和扶持,但其所采用的手段和形式過于單一,大多數都是通過劇目評比的方式來進行,雖然達到了一定的宣傳效果,但卻讓人們過于注重比賽結果而忽略了戲劇本身的精髓,導致各類戲劇良莠不齊[12]。同時,對比戲劇賽場上的熱鬧非凡,場下的戲劇氛圍卻十分冷清,這樣的方式不能夠真正將我國戲曲音樂發揚光大,也沒有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和喜歡戲曲音樂。
(二)戲曲音樂的商業化、娛樂化過強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縱觀各行各業,商業氣息越來越重,人們對戲曲音樂的態度和看法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很多人抱著盈利的態度去看待戲劇,導致戲曲音樂的傳承受到了巨大影響。同時,由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人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欣賞和學習戲曲文化,人們更愿意接受快餐式的文化,針對這樣的現象,很多導演和演員為了讓自己的作品受到大眾的喜愛,對傳統戲劇進行了調整和改編,將觀賞性和娛樂性放在了首位,忽略了中國戲曲真正的文化精髓。
(三)戲曲音樂特點不突出
我國的戲曲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種類繁多,每個戲曲種類都擁有自己的特點,但是由于在現代社會人們過于重視戲曲的娛樂性,導致戲曲創新及發展正趨于同質化與泛娛樂化,其自身的優勢及特點正逐漸消失,戲曲表演形式、內容逐漸雷同化、形式化,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其原因在于戲曲音樂很大程度上無法得到有效開發及創新,無法豐富戲曲音樂,導致大量優質戲曲音樂被閑置,失去自身的特征,并逐漸被觀眾遺忘。
(四)小劇場、小規模戲劇重視不夠
大型戲劇具有較強的震撼力,因此相較于小型戲劇,人們更傾向于大型戲劇。為了迎合大眾的喜好,導演和制片更加偏向于大型的劇種和劇目,導致小型戲劇逐漸在市場中淡出,這不利于我國戲曲音樂的多樣化發展,也不利于我國小型劇種的發揚光大[13]。戲曲音樂要想得到廣泛傳播,就需要做到雅俗共賞,只有將小劇場、小規模戲劇發展起來,實現戲曲音樂的既有“意思”又有“意義”,才能達到高品位及強穿透力的效果。
三、關于我國戲曲音樂發展的建議
(一)在經典傳播的基礎上關注市場需求
傳統文化需要有人來堅持、推廣及發揚廣大,也需要讀者與觀眾參與、認同、接受。很多觀眾由于對戲曲音樂的不熟悉,本能地拒絕認同及欣賞戲曲音樂。很多人對傳承經典缺乏正確的認知,認為傳承經典就無法滿足群眾的需求。中國戲曲音樂的最好發展狀態是既能夠傳承經典,又能將戲曲音樂的文化精髓充分展現的同時滿足市場需求,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戲曲文化的發展不僅在于我們擁有多少戲曲資源,更在于我們能否對戲曲文化進行現代性開發及能量轉換,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更有利于戲曲音樂的可持續性發展[14]。但與此同時,商業化、現代化也在沖擊著戲曲音樂,影響了其所在原生環境,導致戲曲文化漸漸喪失風格及特色。我們不能夠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一味地改變戲曲音樂的經典之處,也不能為了吸引觀眾眼球,進行藝術上的夸大或扭曲,而是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發揚戲曲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進。
(二)戲曲文化創新創作要堅定立場
相關部門應提供相應的平臺,加大對小劇種、小劇目的支持,讓小劇種、小劇目得到更好的發展,凸顯戲劇的特點。不能為了迎合大眾的需要,而埋沒了戲曲音樂的多樣性,讓戲曲音樂的表演形式逐漸單一和模式化。針對戲曲文化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三個基本立場:一是,在各種新文化、審美、藝術樣式興起及沖擊下,需要豐富戲曲藝術的自身形態,展示戲曲藝術的包容力,但是切不可拋棄或淡化戲曲特有的表現形式及張力,避免出現進退兩難、消化不良的審美困境;二是,尊重劇中的個性化特征,戲曲創新創作不可因為追求文本與藝術的普泛化,而忽略了劇種本身的形態建構,同時對于不同類型劇種需要采用不同的發展模式,要因地因時制宜。三是,戲曲文化創新創作中不可過分強調作曲、舞美、文本等突出地位,而需要將戲曲音樂看作一個整體,以演員為中心,突出戲曲創作主體意義。
(三)挖掘戲曲音樂經典,突出戲曲音樂的藝術感
從事戲曲音樂的工作人員不能夠單單看到戲劇的盈利性,盲目地滿足大眾口味和需求,要站在藝術性的角度去思考,打造經典的劇目,認真學習戲曲音樂相關知識,借鑒經典的戲劇表演形式來進行戲劇構思[15]。提升自身對戲曲音樂的認識,多研究、多琢磨,創作出經典的作品,為觀眾提供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作品。近年來,民間團體、戲曲藝術家等戲曲相關人員在戲曲振興途徑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其中重要振興戲曲著力點之一是改變戲曲傳播形態,吸引觀眾的關注。因此出現了戲曲與動漫的聯動,運用動畫語言描述戲曲故事,將戲曲音樂融入動漫視聽語言中,以逐格拍攝技術立體呈現戲曲,讓工作青少年接觸到戲曲音樂精華,領略戲曲之美,為戲曲傳播及傳承提供平臺。
四、結語
戲劇作為中國藝術的瑰寶,融合了中國五千年文明創造的大寫意古典美學,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化形象構建的重要元素,我們應該關注戲曲音樂的繼承與發展。戲劇藝術的發展與戲曲藝術的傳承是互利共生的,在戲劇、戲曲創新、發展、傳承的過程中,應該借鑒古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傳統戲劇、戲曲與時俱進,在保留戲曲音樂特色的同時,受到觀眾的喜愛。中國作為戲劇大國,想讓獨樹一幟的戲劇文化得到平穩、持續、長久發展,需要讓戲劇走大眾化道路,以大俗大雅為發展方針。在新時代下,戲劇的發展受到觀眾因素的制約。戲劇是表演給群眾觀看的,倘若沒有了觀眾,戲劇就會成為無水之源,無木之本。在表演戲劇的過程中,要以觀眾為主,以觀眾欣賞需求為目的,只有充分滿足了以上要求,戲劇才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偠灾殬湟粠玫膽騽∠胍玫嚼^承與發展,就要在保持戲劇特色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與傳承,結合現代數字技術,促進戲劇文化繁榮。
參考文獻:
〔1〕施旭升.構建“戲劇與影視學”的話語邏輯與知識體系——“大戲劇觀”視域下的“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建設漫議[J].戲?。ㄖ醒霊騽W院學報),2020(01):1-11.
〔2〕陳曉娟.戲劇結構與戲曲音樂結構的關系——梆子腔音樂結構研究的思考[J].戲友,2019(06):31-33.
〔3〕單林.師者有恒 習者無涯——讀茅原先生的系列戲曲美學文章[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9(03):1-4+7.
〔4〕閆冬妮.淺談中國戲曲音樂的現狀和傳承[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21):120+122.
〔5〕張思敏.獨樹一幟的戲劇文化——讀海震《戲曲音樂史》有感[J].藝術科技,2019(03):131-132.
〔6〕王文照,洪運湦.怎樣守住“戲味兒”——當代戲曲音樂發展困局芻見[J].北方音樂,2020(13):41-43.
〔7〕單鐸.傳統戲曲音樂的當代轉化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06):99-100+115.
〔8〕陳甜.新時期山西傳統戲曲傳承發展的新途徑——山西戲曲音樂的多聲探索[J].戲曲藝術,2020(02):118-121.
〔9〕汪人元.戲曲音樂建設是當代戲曲發展迫切的根基性任務[J].中國戲劇,2020(01):9-11.
〔10〕楊柏森,楊思露.淺談戲曲音樂的角度看戲曲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J].才智,2020(02):218.
〔11〕孫冬冬,潘彥君.從戲曲音樂元素中學習發展當代民族歌劇的看法[J].中國文藝家,2020(01):111-112.
〔12〕王中喜.論中國戲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參花(下),2019(10):132-133.
〔13〕黃敏.基于音樂劇元素下的中國戲曲發展[J].戲劇之家,2019(30):32.
〔14〕趙司原.“敢將十指夸針巧” “為他人做嫁衣裳”——中國戲曲的傳承發展之路初探[J].唐山文學,2019(05):151-154.
〔15〕劉炎昌.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的繼承發展關系探析[J].戲劇之家,2019(11):20.
(責任編輯 曹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