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東
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學習,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不僅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吸收能力,更要考慮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課堂教學活動的預設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預設活動的價值以及目標導向,結合教學需求、學生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為保障初中語文課堂預設活動的有效性,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分析活動預設的前提、當下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的預設活動策略,希望能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經驗參考,共同促進中學語文教育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預設活動;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61
情境認知的相關理論中表明,知識的存在和展示都具備一定的情境性,且受情境、活動或文化等元素的影響,知識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本人親自參與,通過一步步的學習來完整地掌握相關知識,而不是通過教師的主動性灌輸。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授課中必須進行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預設,引導學生在具象、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中培養語文能力。在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引導下,當下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自身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在預設教學活動時一定程度上結合了學生需求,但為了語文教育的長遠發展,教師在預設教學活動時,還應全面考慮,采取恰當策略促進教育教學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語文課堂預設有效活動的前提
(一)以學生學習為設計目的
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應該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最終指向的是全體學生。活動設計的目的不能僅停留在讓教學更加順利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更快更好地進入專注的學習狀態,以此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1]。因而教師在進行活動預設時,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那最終的教學方式僅僅是適應了教師的教學節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導致教學活動收效過低或無效。
(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重點
教學活動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學習,讓學生將各種學習方法運用起來,將個人的學習過程展示出來,這是語文教師在進行活動預設時需要結合教學加以關注的一個重點。如果教師的活動預設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那么學生便無法進行充分的學習流程展示。如果課堂教學仍舊是由教師來主導,那么學生的學習參與感、主動性等勢必會受到影響,必然導致學生對學習知識缺乏一定的思考實踐及方法運用。
(三)存在清晰的目標導向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在于幫助學生解決某一類學習問題,而該類問題往往指向著教師在活動預設中的某一類授課目標。換言之,教師為了完成一個特定的教學目標,會通過設計某個可操作性強、具象完整的教學活動的方式來實現[2]。如果教師的活動設計目標不夠清晰,那么該類教學活動就會打亂教學節奏和課堂秩序,因此教師在預設教學目標時,需要充分考慮采用何種形式能達成目標,從而保障授課活動的高效性。
(四)為學生解決學習重難點
課堂活動的開展存在著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作用,針對學生興趣缺失這一教學重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活動的特征,為學生設計一定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在重難點學習中的思維活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從而發掘學生潛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以順利解決重難點問題。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教師的主導性較強
教育事業的發展會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在現代化、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中,社會各界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對教師提出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但中學教育發展至今,應試教育的觀念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部分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授課環節中主導性過強,認為教學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忽視了學生在其中的參與感,無形中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這對預設活動的開展十分不利,如果教學活動中以教師為中心,那么以課堂預設活動來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將無法實現[3]。
(二)學生參與興趣不足
初中語文相較小學語文而言,文學性和書面性更強,趣味性有所減弱,這從中學教材中數量更多的古文、詩詞、世界名著便能看得出來。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學習基礎等都存在著較大差異,且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視度不足,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此外,部分教師在授課中為保障教學目的、教學進度,所運用的教學語言、教學設計較為刻板枯燥,無法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這都是影響預設活動有效開展的問題,值得教師加以正視并自省改正。
三、初中語文課堂預設有效活動的策略思考
(一)教師應合理預設思考問題
教學問題的設置是語文教師在授課中引導學生產生疑問、不斷思考,進而探究出問題本質的有效方式[4]。好的問題應該具備以下特征:符合當堂教學主題,具備一定的吸引力,難易適中,探究性較強等。此外,在語文授課中,層層遞進式的問題組更能實現個性化教學,能逐步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教師設計的主問題應能聯系其他問題,子問題應從主問題中分離而來,由易到難,逐步啟發和引導學生思維,保障教學活動的進行有著明確的目標,讓學生的活動探究更具針對性,從而保障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在進行“小說類”教材的教學時,教師應當將教學問題的設計放在故事基本情節、主要人物形象、部分環境描寫意義等相關問題上,學生通過對該類子問題的逐步探究,便能明白小說本身講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感情,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特點,如何體現等等,進一步加深對該小說的認識。此外,在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教師應當保障設計問題的開放性,當學生的回答與參考答案存在一定差異時,教師應先肯定學生的靈活思維,再結合教學重點為學生揭示出此段、此文的表現重點,在認可學生不同聲音的同時,保障教學不偏離主題。
(二)教師應靈活預設教學情境
如同情境認知理論中所講,知識的存在需要一定情境、文化等元素的協助,優秀的教學情境設置,不但能充分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對應的知識環境中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探究,保障學生的探究實效性;更能借助不同于書面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教學情境的預設上,無論是課堂導入型情境還是重難點討論型教學情境,教師都需要緊抓情境創設目標。以課堂導入型情境創設為例,教師應結合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及學生興趣,以與本節課教學有關的吸引力十足的問題,或一段相關視頻、幾張圖片等形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導入型情境預設要考慮引導所占的授課時長、調動學生思維的程度,且在引導素材展示后,還要讓學生的思維回到課堂,防止學生出現注意力偏移的狀況。例如在“寫景類”文章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為清晰直觀地感受文章中所描寫的美景,教師應當為學生預設觀察美景的教學情境,例如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為學生播放與課文相關的景色視頻或圖片,讓學生借此體會景物的美,進而更為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贊美之情。在該類教學中,教師還要輔助一定的教學問題,學生在認真觀賞景物的基礎上,會激發出探究文章的興趣,并積極展開探討,這就保障了預設活動的有效開展。
(三)教師課前應保障預設質量
新課標教學要求中指出,教師的預設要能夠關注到學生的能力發展,關注到個體學生的狀況差異,且需要精心進行教學預案的設計,在設計環節中為學生留出時長合理、參與程度合理的問題探索及參與空間,保障課內充分的交流,實現動態化課堂的構建。為保障上述設計效果,教師應進行全方位的教學預設,主要從教材透視如研究課標、三維目標、教材地位、教學重難點等做起,保障教師對教材、教學目標的理解十分透徹,進一步保障預設活動的有效性。此外,教師要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預估,結合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儲備、學習能力以及個性特點等元素,保障學生所參與的教學活動既存在一定的探究難度,又不會打擊學生的探究興趣,要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保障教學內容的簡化性、具象性。最后,在教學問題的預設上,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能貼合教材,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習經驗,例如教師可以采取“角色互換”式的問題設計,利用學生更感興趣的“扮演”形式,讓學生參與教材中的某一類社會組織,“成為”某一人物,結合教材內容更加全面地感受、感知人物思想,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增進學生對文學、歷史的感知,保障教學環境的活躍性。
(四)教師課中倡導學生自主性
要保障教學預設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保障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降低教師在授課中的主導性,最終保障教學活動順利完成。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當教學現狀和預設存在矛盾或者差異時,教師要能做到尊重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思維的機會,并明確預設存在一定的限制性,無法充分考慮到教學中隨機出現的某些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提升個人在教學環節中的應變能力,快速、準確地判斷及處理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充分進入授課、教學活動中去。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預設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授課成果,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結合教學現狀、預設活動前提,利用多樣化、符合教學目標及學生需要的預設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保障學生在授課中的思維活力,提升預設活動的有效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姜莉,吳永君.初中語文課堂預設有效活動的理性思考[J].初中生世界,2019(1):41.
[2]金紅宇.初中語文教學提問有效性的改進思考[J].新課程·中旬,2019(3):179.
[3]杜軍.談課堂教學環境下的有效預設——以《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18(6):38.
[4]莊學娥.課前足預設,課堂巧生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關于預設與生成的實踐性探討[J].讀寫算,20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