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馨潔
摘 要:近些年來,博物館的觸角不斷延伸,不僅承擔了貯存、收藏各類自然、科學以及文學物品與藝術品的責任,還具有了教育功能。在此發展趨勢下,基層博物館必將與學校展開合作。文章結合實際,對基層博物館進校園的意義及開展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為相關工作帶來些許幫助。
關鍵詞:基層博物館;教育;意義;策略
基層博物館的建館理念“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堅持面向獨特的地域文化,服務公眾的方向,充分發揮“教育、展示、收藏、研究、管理”等功能。經調查發現,基層博物館與學校之間最常見的合作模式是資源共享,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相互共享圖書資料以及科研力量等,使雙方都得到高效發展。除了共享資源,一些博物館與學校共建教育或是培訓基地等,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創造了更為良好的環境。基層博物館走進校園與學校合作對學校、學生等均有重要意義。
1 基層博物館進校園的意義
1.1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福建尤溪博物館黨支部通過完善機制、落實責任,黨建引領作用不斷彰顯。一是筑牢根基。通過認真履行抓黨建、促發展的黨建工作思路,緊緊圍繞黨建工作計劃,扎實開展“三會一課”、黨員干部紀律作風集中整頓、“博物館進校園”等系列主題活動,不斷提升全館黨員干部整體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組織干部職工認真學習中央、省、市、縣領導講話精神,引導黨員干部群眾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突出主題。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將“博物館進校園”主題活動與了解尤溪紅色革命歲月、追思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緊密結合起來,以“尤溪革命史”紅色主題為主線,深入全縣各中小學校開展“中央紅軍村圖片展”活動及文博知識普及、宣講,讓廣大中小學生重新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確保“初心”和“使命”融入文博知識普及工作全過程。三是創新模式。創新“黨建+”融合發展模式,圍繞“黨建+微笑服務”“黨建+保護傳承”“黨建+文物安全”等方面,打造文博發展的風景線,壯大文博發展的事業線,守護文博發展的生命線。
1.2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基層博物館走進校園,結合校園師生的學習發展需求,主要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充分利用館藏資源,與學校合作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更能促進學生文化修養以及綜合素質發展。當前部分基層博物館已經與學校合作制定了博物館教學綱要、教學指南以及適合學生的館校合作課程等,給學生的學習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博物館在走進校園后,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物資源,讓學生不走出校園就能了解熟悉歷史,這對于學生正確歷史觀、人生觀、世界觀等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博物館中的物品普遍具有教育價值,一件小小的物品背后是悠久的歷史以及沉甸甸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常與博物館中的文字、圖畫、物品等接觸,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歷史意識,使學生思想境界以及人生格局都得到發展。①基層博物館中收藏的各種文物、藝術作品都是經過歲月洗滌積淀下來的重要物品,這些物品中蘊藏有豐富的思想與文化,是對美的凝練。博物館走近學校,也將這些凝聚了思想與美的物品帶到課堂中去,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與感染,讓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審美能力得到提升。
1.3 提升學校教育水平
基層博物館走進校園也有利于提升學校的教育水平。蔡元培先生很早以前就提出:“美育在學校,可通過音樂、圖畫、游戲來實現,在社會,則通過博物館、美術館、劇院、公園來實現。”可知,博物館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藝術品位、藝術素養等方面有重要功能與作用。基層博物館走進校園后,充分發揮自身在資源以及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例如,福建尤溪博物館通過結合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在福建省舉辦的契機,遴選了乾建堡、蔡氏宗廟(蔡氏祖廟、蔡氏祖祠)、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庭美堂)、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雙興堂)等四處五個點,與尤溪縣一中、實驗小學等學校共同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博物館的“第二課堂”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使學校的教育內容更加完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①
1.4 推動博物館發展
博物館主要服務于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博物館要能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科學調整館藏規劃以及服務規劃等,有針對性地優化館內環境,從而讓博物館更好地得到利用。想要保證建設與發展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就必須通過深入調研準確掌握服務對象的具體要求以及需求等。通過充分調研和摸底,2020年,福建尤溪博物館持續發揮場館優勢,傳播新時代主旋律,引進各類優秀文化展覽、講座及活動,做大做強宣傳文化主陣地,打造尤溪文化新地標。一是免費開放場館。博物館、開山書院年均接待全縣中小學生約3.2萬人次,講解100多場,熱情開放、內涵豐富、井然有序的福建尤溪博物館正贏得廣大學生的稱贊。二是文博主題活動。圍繞“讓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主題實踐活動,發揮文化主陣地作用,傳播新時代主旋律,組織開展各類優秀文化校園展覽16個、社教活動24場,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三是其他相關活動。先后舉辦了校園“翰墨飄香”迎新春送春聯、尤溪縣青少年宮第三屆師生書畫作品展、“記憶尤溪”老照片回顧展、“閩中古韻”廖翼恩寫生作品展、“中國綠都·最氧三明”我家在景區·度假來尤溪—少兒書畫展等活動,參與師生5000多人次,講解300多場。以上活動為尤溪縣全域旅游工作發揮起到積極作用,真正做到文化惠民、文博親民,文化陣地作用日益突顯。基層博物館在走進校園后,可精準把握當代社會群眾的價值取向、文化修養、發展需求以及歷史觀形成狀況等,從而讓日后的建設以及發展更有目標與方向。②
2 基層博物館走進校園的有效性路徑
2.1 合理利用文物資源
文物資源一方面需要保護,另一方面還需要被利用。只有將文物資源運用于教育或其他活動,文物資源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發揮。博物館本身就具有“第二課堂”的功能,館內的各項物品鮮活生動、直觀形象,可以起到很好的寓教于樂的作用。若基層博物館不走進校園為學生開展教育活動,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得不到發揮。鑒于此,基層博物館要積極主動地走進校園,將館內的相關物品或知識帶進校園,使學生通過觀察、觸摸、聽講以及操作等方式了解與學習,以這種方式讓博物館的文字、物品等“活”起來。在走進校園過程中,基層博物館還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數字化的文物資源,并將數字化文物資源引進學校,與學校開展線上教育合作,讓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更加靈活高效。③此外,基層博物館走進課堂后,協同學校與教師為學生組織創設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利用這些活動拉近學生與文物的距離,增加學生對文物的了解,讓學生與文物都“活”起來。如基層博物館可在課堂上為學生詳細講解某件藏品,并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與理解模仿制作藏品,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對藏品中蘊含的文化、思想與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2.2 建立相應合作機制
相應的保障措施與引導性、規范性制度是提升館校合作質量與效率的重要保障。在推動基層博物館走進校園過程中,博物館、學校以及政府部門等相關主體應共同協作,建立起相應的館校合作機制,以便各項工作能順利、規范開展。在建立合作機制時,基層博物館與學校應加強溝通交流,各自提出相關建議與訴求等,以便能建立起一套符合雙方利益的科學合理的利益激勵機制,從而讓館校合作更加科學高效。為了讓基層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更加順利高效,雙方還應基于共同的利益與發展訴求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以及合作規范,從而減少合作過程中的阻礙,讓各項教育活動能更順利、高效地開展。在基層博物館走進學校期間,雙方應共同樹立合作精神,以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為共同目標加強合作與交流。
2.3 做好溝通交流
基層博物館走進學校,要能傾聽學校呼聲,了解師生需求,不能“我行我素”。
基層博物館應當基于學校訴求科學規劃各項工作,從而提升相關工作的質量與效率。為使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更加順利高效,基層博物館應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采取有效手段加強與學校的溝通交流。在規劃相關活動前,應先與學校取得聯系,了解學校的需求與要求,從而讓各項活動更有針對性,更貼近實際,更有效果。
在館校合作期間,基層博物館可與學校組織開展座談會,對學校的教育需求、教學能力、校園師生能力素質以及發展需求等進行討論交流。通過廣泛交流增加彼此間的了解,掌握雙方訴求,共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讓基層博物館的功能作用能得到充分發揮。①
2.4 趣化各項活動
基層博物館在將相關資源帶進學校時,必須準確把握學校的特征特點,要能結合學校每次活動的目的以及具體要求,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提升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體驗。在開展相關的教育或講座活動時,基層博物館可將自身資源與學校現有條件有機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各種技術手段開展豐富有趣的教育活動,讓各項教育活動的實際效果更為理想。如在開展活動前了解到學校有良好的多媒體條件,那么博物館可將館內的音像資料帶入校園,給學校師生邊播放影片或音樂邊進行講解,從而讓整個講解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更有吸引力。②
基層博物館在與學校合作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時,可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收集、分析、整理學校學生學習發展情況,了解學生能力素質發展現狀,掌握學生興趣愛好以及發展需求等,在此基礎上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案,從而提高學校師生滿意度,提升博物館工作效果。總而言之,基層博物館走進學校時要以一種更接地氣、更通俗形象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了解歷史文物,指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
2.5 注重意見的收集與方案的調整
基層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屬于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基層博物館要能不斷收集、采納學校師生的有用建議,對相關工作方案做出調整與完善,讓各項工作更加科學有效。基層博物館走進學校,一方面要能參與、配合學校開展的相關教育活動,將圖書館的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另一方面也應當及時與學校以及校內師生進行溝通交流,虛心聽取師生意見,不斷調整工作計劃,優化工作方式,從而提升工作水平與質量。基層博物館在平時可廣泛開展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以及基于網絡與大數據的信息收集工作,以便能不斷完善工作方案,強化工作效果。
2.6 創新優化館校合作方式
相關研究與實踐證明,博物館資源開發利用最有效的形式是將其系統融入學校的課程與教學計劃中去。而具體的融入形式以及途徑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如基層博物館可利用校外訪問的形式與學校建立合作,并將館內資源提供給學校師生。在邀請校內師生進入博物館參觀學習時,博物館提前與學校做好溝通,共同協商確定進館參觀人數以及具體的時間等,之后由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到基層博物館內學習,讓館內各項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也讓學生知識視野得到拓展,人文修養得到培養。除了校外訪問,基層博物館還可帶著自己的資源走進課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觀了解文物,為學生講解歷史文化知識,給學生提供優質學習資源。由于館內人員的專業性很強,掌握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工作經驗,因此組織安排基層博物館進入學校進行講座教學也能獲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基層博物館專業工作人員走進課堂后,不僅為學生帶去正確的歷史知識,也給學生帶去審美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等,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培養與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基層博物館進校園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促進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同時也為基層博物館自身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基層博物館應準確把握學校教育要求與學生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靈活采用各項技術手段,協同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讓基層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