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昱
摘? ?要: 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民福祉及民族未來息息相關,高校應深刻重視并發揮其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的重要作用以大力推動生態教育,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實踐活動、校園制度等多維度進行教育路徑探索與建設,增強實施大學生生態教育的價值性與實效性,培養具有生態文明價值觀、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素質青年人才。
關鍵詞: 生態教育? ?大學生? ?素質教育? ?路徑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備前提與基礎,從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到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兩山論”與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生態問題等的一再強調,可見,生態環境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成為革命、建設、改革和奮進新時代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1](50)建設生態文明具有深遠的意義。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生態教育逐漸成為素質教育愈發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推動新時代發展的生力軍,更應在接受理論教育的同時接受生態教育,提升生態文明素質,塑造生態文明觀念,指導自覺實踐生態文明行為,發揮正向影響。生態教育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高校這一教育平臺,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應當積極承擔生態教育的責任,做到理論教育與生態教育并重,主動探索新時代視閾下生態教育的新方式與新途徑,用生態理念引領高校特色發展,以發揮對學生的生態浸潤作用,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一、以優化課堂生態教學為基礎,樹立科學生態理念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理論素養的主要途徑,優化教學內容并創新性融入生態因素有助于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生態觀念,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實踐,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
充分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引領、協調、規范作用,抓住思政課這一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渠道[2](167),使學生們體會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中濃厚的生態意蘊,感受生態文明在我國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國生態思想的發展脈絡,樹立生態大局觀與生態個人觀。
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師還須不斷改進教學技巧與方式,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實行分眾化教育,實現課程內容易講、易通、易懂,引導學生闡發思考并內化為實踐動力,促使其養成生態環保意識,激發踐行生態文明舉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與主動性,發揮主體的生態價值。
深刻挖掘蘊含在其他學科中的生態元素,借助學生已搭建的理論框架補充相關生態內容,實現專業、通識學科與思政課在生態方面新維度的接合。如打破體育課只注重體育技能的單一化模式,生態教育視閾下的體育課更注重在強身健體的同時賦予其生態理念,通過倡導與生態相結合的體育活動促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互動的和諧體育觀,引導學生對體育與生態的關系進行重新審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提升生態素養的動力,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高校要落實主體責任,引導各學科在契合教學特點的同時融入生態理念,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獲得創新性發展,完善學科之間的聯動與配合,發揮和而不同的特點,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3](66),使高校生態教育得到確切保障。
二、以營造校園生態文化為平臺,增進生態文明情感
學校作為學生第二個家,在學生成長中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高校不僅要注重教學質量與師資力量的提升,更要注重校園生態文化的打造,充分發揮校園作為生態文明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從馬克思主義聯系觀的角度來看,當高校生態文明建設有力得當,便會對學生的生態素養提升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4](80),因此高校生態文化建設應著重在精神層面、物質層面、組織層面多向發力,營造優良的校園生態氛圍,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生態文明素養、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一)營造道德高尚、生態健康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
校園精神文化體現的是校園文化中最高層次、最核心的內容,學校的生態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更能體現一所學校的底蘊與內涵。學校可以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三風建設中,使生態文明主旋律在校內得到大力弘揚。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積極探索豐富高校生態教育的實現載體,通過校園廣播、公眾號等現代媒介傳播相關知識,引導道德高尚、生態健康的輿論,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接受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等理論瑰寶的浸潤,提升生態文明姿態,拓寬生態文明視野。
(二)營造環境優美、生態積極的校園物質文化氛圍。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內容,大學生在高校中學習、生活時間較長,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頗為深遠,因此需要創造生態文明友好的文化場域,科學高效運用有限資源,使校內生態氛圍得到量質兼并的提升[5](93)。優良的校園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產生更深度的生態思考,爭做積極的生態文明踐行者。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完善校園生態物質層面的建設,從校園的整體布局、建筑構造等著手,如校園建筑應注重效與美并重,校內場所要體現生態關懷等,使生態文化以多種形式展現在校園的物質環境中,并通過學校宏觀手段引導學生自覺將其轉化為精神內容,在接受優美環境熏陶的同時培養環保意識與責任意識。
(三)創建有責任、有擔當的學生生態保護組織。
生態保護組織的建立使生態知識的傳播更加生動、接地氣,使生態文明意識在學生群體中形成輻射,因此,需要高度重視相關組織的創建與發展,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激勵作用。
高校應推出各項政策以支持生態保護組織的工作,與組織保持密切聯系,定期為組織舉辦培訓活動,自覺接受組織的監督。學校應挑選品行優良、素質過硬的教師進行多對一扶植,了解組織發展理念與目標,對組織進行專項分析與指導,將組織培養分配到教師個人指標任務上,并將教師績效與組織發展情況、學生反響、社會反響等直接掛鉤,杜絕教師責任推諉、消極怠工等現象。
學生生態保護組織要以高度的責任感與學校積極溝通交互,引導、帶領學生參與生態志愿及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接受生態知識,形成高尚的生態文明素養,從而更好地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的影響力。
三、以開展生態實踐活動為支撐,提升生態踐行能力
習近平同志曾強調:“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實踐出真知。”因此,高校開展生態教育除了重視理論傳導外還要從實踐入手,以生態實踐活動為支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激發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完善德性的生態情感[6](54)。高校應充分調動校內外資源為學生實踐活動提供良好機遇與平臺,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與生態踐行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成熟定型的綠色生態觀。
現階段高校實踐活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開展程度有待提高、學生參與度不高、指導老師能力有待提高等,對此,高校應深刻反省并從根源解決。
第一,促成與社會、家庭等的合力聯動,有效調動資源,拓寬實踐場域,使學生們在多方指導與監督下得到生態能力鍛煉,在提升自我的同時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助力支持。
第二,通過問卷等形式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根據社會熱點創新活動內容,如“微公益”“微體驗”,激發學生作為主人翁的責任感,在親身參與中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與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中的生態觀念,成為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的生態型人才。
第三,思政課教師應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則,發揮感召力與號召力。同時,學校須定期開展培訓課程,邀請優秀教師進行經驗分享,在相互學習中提高教師的生態實踐指導能力,正確理解生態文明[7](22),以對學生的實踐行為做出指正與引導,為學生提升生態素質保駕護航,助推高校生態品牌的打造。
四、以強化生態制度保障為關鍵,養成生態文明行為
校園制度建設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與補充內容,是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保障,建立體制健全的校園生態保護制度有助于完善高校生態文明。
首先,學校應制定體系完善的規章制度,以便師生根據相關規章制度自覺對照并規范言行。同時,學校應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由相關部門對老師與學生的意見進行專項收集與整合,并就意見進行篩選與合理采納,讓規章制度反映出老師和學生的聲音,促使師生能夠嚴格依照規定進行自我調整規范,在校外生活中也能自覺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其次,要完善獎懲指標及監督體系建設。獎懲指標體系要貫徹獎懲嚴明的原則,須保障師生言行按照相關明細進行定性,優者受獎,違者必懲。不僅如此,對獎懲過程應進行規范化、程序化、準確化打造,為校園生態文化制度的落實提供深度保障,堅決杜絕形式主義[8](126)。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校園生態文明監督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監督體系的隱性約束作用,形成多維監督網絡。學生之間監督能夠使同學們更加注意、反省自己,在點點滴滴中矯正不當行為,增強生態責任感。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監督不僅能夠發揮學校作為宏觀主體的監督及約束作用,更能使學校的生態舉動納入學生的監督視線,確保學校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最后,要創建綜合評分的生態文明評價制度。學校除注重學生的課程成績之外,更應重視生態文明素質的培養。學校名次排序應綜合考慮考試成績與生態文明因素,對生態文明評分未達標者應取消其獎學金、助學金等評定資格,嚴肅校內生態文明氛圍,促使學生自覺將生態文明理念化為實際行動,為日后走出校園面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結語
生態教育建設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高校要利用其作為生態教育主陣地的先天優勢,大力推動生態教育在高校中的實行。高校應切實進行多種教學路徑探索,克服生態教育中的困境,將黨和國家的理論結合生態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授給學生,賦予學生生態使命,使學生明確自己的生態責任與義務,培養建設生態文明的優秀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張紅霞,邵娜娜.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賾[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4).
[3]梅煜,盧黎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好“主渠道”與守好“一段渠”的關系辯證[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5).
[4]王逢博.基于“美麗中國”理念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
[5]陳斯拉.大學生生態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6]汪馨蘭.生態人格: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人格目標訴求[J].理論導刊,2016(4).
[7]王天兵.淺析生態文明觀中的大學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4).
[8]王曉燕.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的邏輯與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