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桂好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整本書閱讀則是最常見的一種閱讀形式。對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而言,雖然整本書閱讀的難度并不大,但以往在閱讀指導中,部分教師的指導方式可能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干擾,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閱讀效率與質量。因此,文章就小學中年級整本書的閱讀進行分析,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與實施,整本書閱讀因具有培養學生語感與語文綜合能力等作用,現已逐漸成為小學語文這門學科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相對于單篇文章閱讀而言,整本書閱讀可讓學生遨游于語言的海洋里,從中發現另類神奇,體驗別樣情感,獲得多種體驗。同時,小學中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與語言能力,他們閱讀整本書能夠獲取更多課外知識,拓寬知識視野,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創造有利條件。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與閱讀習慣全面改進整本書的閱讀指導策略,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充分發揮指導與提示等作用,以便學生消化與吸收整本書的語言、思想內容,帶動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注重引導學生享受閱讀過程,感受閱讀帶來的愉悅感,讓學生接觸與記錄大量豐富的詞匯、句法結構,以培養與提升語言能力。
一、通過趣味指導,吸引學生關注
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吸引學生關注是教師順利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關鍵,尤其是大部分小學生自制力差,在課堂上難以高度集中注意力,或是部分書籍全文字數較多,導致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積極性并不高,甚至無法進入閱讀狀態,故教師需要抓住與分析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采取新穎且具備趣味性的方法吸引學生的關注,使學生主動積極投入整本書閱讀中。例如,《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屬于科普讀物,雖然其中涵蓋了地球、宇宙與科學等多方面的問題,并展示了絢麗多姿的知識世界,學生閱讀與學習該本書能夠獲取不同類型與領域的知識,使創造、想象等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但部分學生對科普讀物的閱讀興趣并不高,或是部分學生更想閱讀驚險與離奇的故事情節。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通過趣味指導吸引學生的關注。首先,在多媒體設備上播放一些視頻,例如人們用水撲滅火、駱駝行走于沙漠中等,并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水可以滅火,駱駝是‘沙漠之舟,但是好像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為什么水能滅火,駱駝能在沙漠上暢行無阻這兩個問題。除此之外,你們知道為什么菠菜不能和豆腐一起煮嗎?為什么胖的人更容易感到饑餓呢?”通過問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進入思考狀態。同時,學生閱歷與所學知識有限,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感到疑惑,不知如何解答,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指導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并且合理分配任務,即每個學生均負責一個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最后各個小組相互交流本小組的學習成果,或是兩個小組相互提出問題,再次通過閱讀查找問題答案。教師在學生閱讀時進行趣味指導,可改變學生的閱讀態度,吸引學生的關注,讓學生獲得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為今后的閱讀奠定良好基礎。
二、展示故事情節,激發閱讀興趣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普遍喜歡聽故事,尤其是部分故事情節曲折動人以及人物形象鮮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會高度集中注意力,并展開聯想與想象,結合自己的思考、探索與分析得到閱讀感悟。因此,教師可以在整本書閱讀指導中展示出故事情節,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閱讀效果隨之提升。例如,《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包含了許多短小精辟的故事,并且這些故事均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選出一些精彩片段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如《畫蛇添足》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其講述的內容是楚國有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把一壺酒賞給門客們,如果幾個門客一起分這壺酒,明顯是不夠的,一個人喝的話剛好合適,最終門客們決定比賽畫蛇,誰先畫好就可以喝到那壺酒,其中有一個人畫好后又為蛇添上腳,最終失掉了這壺應該得到的酒。在學生閱讀前,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畫蛇添足》的相關視頻,展示出門客畫蛇的故事情節,通過視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通過視頻與故事情節猜測該則寓言故事的主題。同時,讓學生閱讀《畫蛇添足》的原文后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分享觀看視頻后自己的觀點,有學生認為門客為蛇添足是多此一舉,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導致那壺酒落入旁人手中。有學生認為門客自作聰明,為蛇畫足違背了客觀事實。最后,由教師梳理與總結學生的觀點,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畫蛇添足》揭示的道理。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展示故事情節,等同于創設出與故事內容相符的情境,促進閱讀趣味性的增加,使學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不斷加深閱讀深度與情感體驗。
三、傳授閱讀技巧,提升閱讀效率
學生在閱讀整本書之前,若是教師沒有傳授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學生通常會根據自己的習慣、喜好完成閱讀任務,雖然這種方式并不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什么影響,但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未處于思考狀態,閱讀后得不到任何收獲,或是部分學生不知如何有效閱讀書籍,導致閱讀效率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對此,教師開展整本書閱讀指導活動前,應向學生傳授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率與質量,實現預期的閱讀目標。例如,在閱讀《山海經》之前,這本書籍有少兒彩繪版、白話版等版本,考慮到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愛好、習慣與需求,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自由選擇,學生只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版本,才能順利展開下一步的閱讀。同時,《山海經》記載了四百多個神怪異獸、四十多個邦國等,全書共有十八卷,學生面對這樣龐雜且深奧的內容,易產生抗拒閱讀的情緒,并且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可行性相對較低。對此,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科學有效的閱讀技巧,即學生根據目錄大致了解各章節的內容,篩選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進行閱讀,如想要了解歷史的學生,可閱讀其中記載的一百多個歷史人物;想要了解山川知識的學生,則閱讀相關章節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機結合精讀與略讀,針對部分描寫精彩的故事章節,通過精讀的方式去閱讀與理解所講述的內容,并記錄其中的好詞佳句與生字詞;針對部分乏善可陳的內容,則略過不閱讀。教師在閱讀指導中為學生傳授閱讀技巧,可提高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學生也能通過科學的閱讀方法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最終實現預期的閱讀目標。
四、分享閱讀感受,深入領悟作品
在整本書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傳授閱讀技巧作為指導重點,而且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分享閱讀感受,這是因為分享閱讀感受一方面可讓學生回味閱讀的樂趣,加深閱讀內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收獲,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同時,在學生角度上分析,學生與他人分享閱讀感受,等同于回顧所讀書籍的內容,并且在無形之中鞏固了所得知識。因此,分享閱讀感受是學生整本書閱讀后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教師需重視該環節,并發揮其具備的作用與價值。例如,閱讀《繁星》這本書時,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不僅要摘抄好詞佳句,而且還要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或是對存在疑惑的部分做標記,提出自己的問題,今后通過詢問教師或網絡搜索等方式找到問題的答案。其次,為學生合理安排閱讀時間,例如課后與周末等,或是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即可,教師不干涉學生閱讀時的想法,僅在學生有需要時為其提供幫助與指導,但需要適時詢問學生的閱讀進度,提醒學生保持合理的閱讀速度。在學生閱讀結束后,組織開展讀書分享會,讓學生簡單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心得。在讀書分享會中,有學生認為閱讀《繁星》是一種享受,閱讀的過程中無需拘謹,作者用充滿靈性的句子歌頌了母愛與童真,尤其是《繁星春水》中寥寥幾筆便把作者對母親培養的感激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使我感覺到母愛真的是偉大的。有學生分享:“《繁星》中有許多豐富且深刻的哲理,我閱讀后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獲得了人生的很多啟示。”最后,教師制作出《閱讀記錄本》,全班學生每次閱讀整本書后都在《閱讀記錄本》上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全班一起翻閱與學習。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結束后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一方面可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愉悅與過程,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與感悟作品,使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一定突破。
總而言之,整本書閱讀是學生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之一,學生堅持進行整本書閱讀能夠擴大知識面并增加詞匯量,為語文的學習與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因此,教師應重視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在學生閱讀整本書時進行趣味指導,同時展示故事情節、傳授閱讀技巧,讓學生閱讀結束后分享閱讀感受,通過這一系列環節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與效果,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黃藝蓉.小學生高年級整本書閱讀的指導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07):24-24.
[2]吳麗欽.淺談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J].黑河教育,2019(0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