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強 孔 霞
(1.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2.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師事務所,廣東 深圳 518046)
裁判文書網上公開是我國法治過程中的重大一步,它在另一個層面打破了“法不可知,則威不可測”,使得法律條文從抽象走向具體。截止筆者行文之日(2021年3月2日),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已公開了115,927,517份裁判文書,這無疑是法學教學的一座礦藏豐富的寶藏。然而,面對海量的裁判文書,擺在師者面前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合理利用、有效開發這一寶貴資源,以使法學教學收獲最高的“性價比”,不辜負推進裁判文書公開者的苦心孤詣。
裁判文書是法官工作成果的最終輸出方式[1]。我國雖然不是判例法國家,但是裁判文書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最近十年,最高人民法院圍繞裁判文書陸續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于2010年11月26日出臺的《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確立了指導性案例制度;于2014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在互聯網上公開裁判文書制度;于2015年2月26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強化裁判文書說理性。
裁判文書質量穩步提升已是法學界公認之事實,王澤鑒教授認為,“案例是學習法律的根本”[2],每一個經典的案例,都是一場頂級法律從業人員的實戰教學。研究裁判文書已是法律從業人員的日常工作內容,是每一個法律從業人員提升自身基本法律職業素養之必需。法學教育當然不能回避這一問題,積極地研究裁判文書,避免法學教育與法律實踐“兩張皮”,也避免法學研究與法律實踐“各說各話”,從而促進法律人整體水平的提升。
找到符合教學目的要求的裁判文書是“成功的一半”,基于不同的教學場景和安排,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是選擇裁判文書的主體。
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絕不意味著拋開理論教學,法律界的共識是:理論基礎不扎實的法律實踐必然是無本之木,法律實踐的大廈早晚會坍塌。由于學時所限,法學教師必須調整理論教學的方式,使之高效并能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所用。教師應當不僅滿足于教會學生理解某一法律制度、法學理論,還應追求讓學生掌握如何探知制度、領會理論的方法,如此長期浸潤其中,學生將逐漸習得自主學習的方法[3],真正做到“學成”。
理論是高度抽象的,傳統法學理論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多是教師結合知識點進行設計的,即便來源于真實案例,也會去掉很多與知識點無關的“枝枝蔓蔓”,至使案例失真。這樣的案例通常不能將實體法與程序法進行融合,很難實現對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訓練。設計出來的案例就像田野中的“稻草人”,逼真的外表下內在卻缺乏生氣,學生很難通過案例實現糾紛與法律之間的互動。
在理論教學環節讓教師負責選取裁判文書的原因是基于以往的教學經驗和教師裁判文書的閱讀經驗,教師比較“識貨”,知道如何“淘”到適合知識點的裁判文書。負責任的法學教師通常會“跟蹤”一些高水平法官作出的裁判文書,第一時間將裁判文書與自己的教學相結合,以此來保障裁判文書的時效性和高質量。如前所述,理論教學學時有限,必須借助老師的經驗、閱歷、積累,最高效地選取最切合教學需要的裁判文書,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不同高校在法學教學中設置了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不同的法律實踐教學環節,用以實現學生熟悉法律應用場景、學以致用的目的。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須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具體的教學安排。如在“建設工程高頻法律爭議”一節,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通過檢索建設工程領域的案例進行類案統計。學生對自己統計得出的“高頻”爭議會格外印象深刻。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某一類高頻爭議中選取一個典型案例進行講解,要求學生在研讀裁判文書時必須繪制大事記圖和證據圖。待學生講解完畢后,老師可以將自己選取的同一類案中的典型案例與學生的案例做對比,通過“貨比貨”,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好”裁判文書的標準是什么。從而,在這一環節進一步提升學生案例檢索的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獨行做準備。
裁判文書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一旦從海量的裁判文書中找到了“寶藏”判決書,老師要帶學生“一頭扎進去”,進行“敲骨吸髓”式地研讀。這樣做,我們才沒有辜負裁判文書的制作者。
不夸張地說,裁判文書中有法律人最高頻撰寫的幾個主要法律文書,具體包括:起訴狀/起訴書、答辯狀、代理詞/辯護詞/起訴書,如下表:

案件類型 裁判文書內容 對應法律文書民事案件 證據清單質證提綱原(被)告代理人認為…… 代理詞原告訴稱…… 起訴狀被告辯稱…… 答辯狀原告舉證……被告質證……公訴機關稱…… 起訴書辯護律師的辯護意見(觀點)…… 辯護詞刑事案件
以上法律文書都是案件參與雙方法律從業人員精心撰寫的,研讀他們就是研究這些法律從業人員的辦案思路。法律從業人員的核心技能就是表達,法律從業人員邏輯清晰、字斟句酌的書面表達,能夠更充分地對案件展開法律分析,是表達能力中的重中之重。教師要求學生撰寫裁判文書研讀報告[4](具體內容包括基本案情、主要爭議焦點、核心證據、請求權基礎、要件事實、爭議要件事實、裁判邏輯、心得體會等),并通過學習小組的講解展示,既鍛煉了學生的書面、口頭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打官司”就是“打證據”,證據好比訴訟中的“子彈”,在每一個案件中,雙方當事人都會進行排兵布陣,讓每一顆“子彈”的效用都發揮到最大。好的裁判文書會從舉證、質證、認證三個方面對雙方的證據進行充分闡釋。以得出裁判文書認定的事實,從而確定裁判邏輯“三段論”中的小前提,再結合法律規定(裁判邏輯“三段論”中的大前提),最終得出案件的判決結論。在研讀裁判文書時,筆者會要求學生根據裁判文書的內容詳細列出雙方的證據清單,清單中包括證據組別、證據序號、證據名稱、證明內容、證據形式、證據來源、對方質證、法院認證等項目??梢哉f,當學生將一份證據清單制作完成之時,便已經將案件事實吃透,能夠基本學會如何有效地組織一場“戰斗”。
如前所述,學生在通過自己掌握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再結合對法律構成要件的分析,便可以得出自己的裁判邏輯。對比裁判文書的裁判邏輯,學生的法律邏輯便得到了充分訓練。好的裁判文書一定是邏輯清晰、論證充分的,法官將其對案件的裁判思路完整、清晰地呈現在裁判文書之中,我們會看到清晰完整的“三段論”。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通過研讀裁判文書總結出的是某一法官對某一案件適用法律得出結論的裁判邏輯,使得學生最終看到的是法律,而不是法官。
研讀裁判文書是法律學習的“ABC”,法律從業人員對裁判文書的剖析至關重要。認真對待沉甸甸的裁判文書是對參與完成這份法律文書全部法律從業人員的尊重,師與生借此實現了對法律的尊重,久而久之,學生便有了對法治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