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華, 張昌容, 嚴云剛, 孫翠英, 劉青青, 朱德平
(1.安順學院 農學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2.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植物保護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3.安順市農業科學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研究意義】安順市隸屬云貴高原茶葉原產地中心區,產茶歷史悠久,且茶園天敵眾多、山區殺蟲植物資源豐富,發展無公害茶園和有機茶園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及地理優勢[1-2]。安順市茶樹多生長在砂礫巖母質發育的高海拔、低緯度、多云霧區域,茶區內“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地云”,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氣候條件對茶葉氨基酸等芳香類物質合成極為有利,如安順綠茶游離氨基酸總量達5.8%,遠高于全國綠茶4.0%的水平;茶水浸出物含量平均42%以上,遠高于4%的國家標準;茶青持嫩性好,茶滋味鮮爽,茶氨酚比適宜,茶香濃郁。安順立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產的黃果樹毛峰、朵貝茶茶葉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安順瀑布茶獲頒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至2019年,安順市茶園投產面積達2.53萬hm2,干毛茶總產量1.75萬t;涉茶鄉鎮53個,涉茶村245個,其中,種植面積333.33 hm2以上的鄉鎮有17個,666.67 hm2以上的12個;全市有6個省級茶葉示范園區;擁有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224家;茶葉品類有綠茶、紅茶、白茶、黑茶;茶樹品種主要有地方群體品種、福鼎大白、中茶108和白葉一號等。【前人研究進展】嚴云剛等[1]于2019年對安順市古茶樹歷史與保護利用現狀等進行研究。佘義婷等[2]報道,在2019黔茶文化季暨第13屆南明“黔茶飄香·品茗健康”茶文化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貴州省正式啟動古茶樹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鄭松等[3-12]先后對貴州及國內其他省區茶園病蟲害種類及天敵資源等進行調查。【研究切入點】近年來,安順市大力發展生態茶園,茶園種植面積持續增加,但隨著土地種植結構單一化及化學農藥施用量的嚴格控制,各地茶園蟲害的發生明顯增多,個別茶園出現害蟲猖獗現象,嚴重影響當地茶葉的品質和產量。【擬解決的關鍵問題】自2014年以來,深入安順市規模較大、茶葉品質較好的8個代表性茶園,通過實地調查茶園茶樹主要害蟲的發生狀況,結合查閱文獻資料、訪談等方法[3-10],摸清主要害蟲種類及發生狀況,以期為制定茶園蟲害的綠色無公害防控策略及促進安順市生態茶園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更好地保護茶園生態平衡和天敵種群的繁衍生息。
選取安順市不同生態類型和管理模式的8個茶園(表1)進行茶樹害蟲種類調查。茶園分布在安順市紫云、關嶺、平壩、西秀和普定等縣(區),海拔1 220~1 650 m,年均溫13.5~19.0℃。

表1 安順市8個茶園的基本情況
茶園選取主要以茶園規模、地理分布為標準,以爆發比較嚴重、覆蓋面積比較大的害蟲為主要調查對象。于2014—2019年每年3月初至9月底,選擇晨露未干昆蟲飛行能力較差時進行調查。在每個茶園內以“X”形選取5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塊展開調查,約15 d調查1次(以當日天氣情況為準)。主要調查方法: 1)檢葉數蟲法。每個樣地隨機選取茶樹10株,選取上、中、下部位各葉齡茶梢3枝,輕輕翻看枝葉正反兩面,記錄各位置枝梢上所有害蟲的種類和數量,調查過程中不小心觸動過的茶梢不再做調查。2)殺蟲誘蟲法。利用燈誘、黃板誘集收集害蟲,帶回實驗室進行鑒定。3)網承法。參照楊東鵬等[11]的方法進行,即將兩支直徑35 cm的捕蟲網分別置于茶樹蓬面的上下方,猛搖茶樹5次,捕捉振落及驚飛的害蟲。每個樣地選取5株茶樹,共計10網,將所獲害蟲帶回室內鑒定并記錄其種類和數量。計算葉部害蟲危害蟲情指數和樹干/枝梢及根部的被害率。
蟲情指數=[∑(被害葉片數×該級葉片數)]/(葉片總數×最高級別受害葉片級別)×100
被害率=有蟲株數/調查株數×100%
通過查閱當地往年相關資料,結合實地調查方法咨詢當地茶農、茶園管理人員和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茶葉方面的專家等詢問相關信息,全面了解安順市茶園危害性較大的害蟲種類。根據《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第十三條確定危害程度的級別,其中,葉部害蟲、樹干/枝稍害蟲、根部害蟲危害程度級別劃分有所差別(表2)。

表2 害蟲危害程度級別劃分標準
采用Excel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從表3看出,危害安順市茶園的主要害蟲有25種,其中,危害地上部分的害蟲有23種,主要為葉蟬科、薊馬科、蚜科、粉虱科、蚧科、鱗翅目、蝽科(稻綠蝽)、蝗科(中華稻蝗)、天牛科、金龜甲科的部分害蟲和螨類;地下害蟲主要有3種,分別為油葫蘆、東方螻蛄和小地老虎。其中,茶小綠葉蟬(EmpoascapirisugaMatumura)、茶棍薊馬(DendrothripsminowaiPriesner)和茶蚜(ToxopteraaurantiiBoyer)等15種害蟲分布范圍廣泛,在8個茶園均有分布;其次是假眼小綠葉蟬(EmpoascavitisGothe)、茶黃薊馬(ScirtothripsdorsalisHood)和茶小蓑蛾(ClaniaminusculaButler)等4種害蟲,分布茶園均為7個;長白盾蚧(LeucaspisjaponicaCockerell)、茶角蠟蚧(CeroplastespseudoceriferusGreen)和擬毛黃鰓金龜(HolotrichiatrichophoraFairmaire)等4種害蟲分布茶園均為6個;茶天牛(AeolesthesindutaNewman)和卵形短須螨(BreuipalpusoboyatsDonnadieu)分布范圍相對較小,分別只在5個和4個茶園有分布。

表3 安順市茶園主要害蟲種類及分布
安順市屬典型的高原型濕潤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很多害蟲如假眼小綠葉蟬、側多食跗線螨等無明顯越冬現象,世代發生無序、世代重疊嚴重,甚至冬季仍可在嫩梢上找到成蟲和若蟲。安順市茶園的蟲害變化具有季節性:春季雨水較少,中華稻蝗、茶蚜、側多食跗線螨、薊馬類危害程度逐漸上升;隨著氣溫升高、降雨增多,葉蟬類、粉虱類、鱗翅目害蟲漸漸上升為主要害蟲;9月之后,隨著氣溫下降,茶蚜、薊馬類再次出現高峰,癭螨類、蚧殼蟲危害程度上升。從害蟲類別看,葉蟬類、薊馬類、粉虱類、蚧殼蟲等吸汁型害蟲爆發速度快,很快就到達高危害水平;鱗翅目食葉型害蟲發生范圍廣,季節性較強,危害程度較吸汁型害蟲略輕;由于安順市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合喜濕地下害蟲的繁殖和生長,所以螻蛄、小地老虎常年發生,但因此類害蟲喜食嫩莖和幼苗,所以在成熟茶園危害程度一般,在初生茶園危害程度較重。從表3還看出,茶小綠葉蟬(EmpoascapirisugaMatumura)、茶黃薊馬(ScirtothripsdorsalisHood)和茶蚜等8種害蟲危害程度為“+++”(嚴重危害水平),神澤氏葉螨(TetranychuskanzawaiKishida)和卵形短須螨危害程度為“+”(輕度危害水平),其余害蟲危害程度均為“++”(中度危害水平)。
近年來,安順市響應國家生態文明戰略建設生態茶園,安順市茶葉生產漸漸以降低農殘、綠色防控為主要發展方向,但是由于前幾年化學農藥施用量較多,茶園害蟲抗藥性增強、多數害蟲棲息隱蔽或體被蠟質和介殼,及主要害蟲由咀嚼型(鱗翅目害蟲)向刺吸型(葉蟬類、粉虱類和薊馬類)轉變等原因,給茶園的防控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3屆國際植物保護大會[13]的主題是“為了全人類利益的可持續發展的作物保護”,大會提出從保護農業生產系統和茶園多樣性的角度出發,對于危害程度較輕、對茶園生產影響較小的害蟲種類以防控為主,將其種類繼續控制在危害水平之下;對于危害程度較重的害蟲種類以防治為主,首選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農藥防治,盡可能發揮茶園生態自動調控作用。當遇害蟲大爆發或者危害程度嚴重時,盡可能錯開采茶時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噴施防治,盡可能以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以充分保護利用天敵,維護茶園生態多樣性,使茶葉更符合綠色健康標準。因此,對安順市生態茶園的害蟲防治提出如下的防治對策建議。
近年來害蟲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樹品種比較單一,導致原本生態環境的害蟲改變生態位,轉移到茶園危害。安順生態茶園可充分利用天然植物和農業管理模式進行無公害茶園害蟲防治。可在茶園套種馬唐或其他經濟作物以適當增加寄主植物[14],或套種迷迭香[15]和香草類[16]等可釋放大量特殊揮發性物質的帶趨避作用的植物,以減輕害蟲的危害。可配合冬耕除草、整枝修剪、人工捕殺清除害蟲越冬卵塊、護囊和卷葉類的蟲苞等,及時清除殘枝落葉,減少茶園蟲源;通過施肥與深耕相結合、春季及時采摘等農事操作,增強樹勢,提高茶園內部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充分發揮茶園的自我調節能力,達到生態平衡。安順學院農學院昆蟲團隊研究發現,絨毛香茶菜具有良好的驅蟲效果,可以在茶園作為驅蟲植物廣泛種植。
安順市茶園主要的生物防治措施是保護、飼養和繁殖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益蟲、益螨,充分利用真菌、細菌和病毒的防治作用,改善天敵自然種群增長的條件,加大害蟲的天敵控制能力。如,采用寄生蜂防治爆發嚴重的尺蠖、蛾類等害蟲的幼蟲,或在濕度很高的天氣噴灑白僵菌孢子液、蘇云金桿菌制劑或茶尺蠖、茶黃毒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制劑等進行防治;在茶蚜、薊馬類的爆發期可釋放天敵南方小花蝽、草蛉及食蚜蠅等防治;在害螨的盛發期可以引入捕食螨進行防控[17]。目前,載體植物系統作為生物防治中的新型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害蟲防治[18-20]。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采用蠶豆苗作為載體植物,蠶豆蚜作為替代獵物,南方小花蝽作為天敵昆蟲構建了南方小花蝽-蠶豆-蠶豆蚜載體植物系統,實踐證明對茶蚜具有良好的防效。
安順市茶園多年以來一直積極使用多種物理防治手段,尤其是生態文明的大戰略背景下,安順市各大茶園的物理防治手段與時俱進,呈現多樣化的態勢。目前,安順市各大茶園采用的物理防治手段主要有利用殺蟲燈和黑光燈誘殺趨光性較強的茶尺蠖、茶黃毒蛾、茶刺蛾、地老虎及金龜類害蟲等,利用色板誘殺對顏色有偏好性的害蟲。
生物農藥具有對人畜毒性低、在環境中易降解、低殘留或無殘留等特點,是茶葉害蟲綠色防控的理想藥劑,開發使用生物農藥是發展生態茶園和有機茶園的必然趨勢。目前,生物農藥在其他農作物上應用較廣泛,但在茶樹上應用仍然較少。對茶園管理者訪談發現,安順茶園病蟲害防治中生物農藥的使用仍未大規模普及。
研究結果表明,危害安順茶園的主要害蟲有25種,其中,以蚧類、葉蟬類、薊馬類和螨類發生最多且最普遍;茶小綠葉蟬、茶黃薊馬、茶蚜、白粉虱、長白盾蚧、茶橙癭螨、茶葉癭螨和東方螻蛄的發生危害達嚴重危害程度(+++級)。調查基本摸清了安順市茶園主要害蟲種類及發生狀況,并提出了無公害防治的綜合措施,可為制定茶園蟲害的綠色無公害防控策略及促進安順市生態茶園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該研究主要調查了安順茶園中爆發較嚴重、覆蓋面積較大的害蟲種類,對茶園影響不大的害蟲種類未統計在內。但是害蟲爆發與季節、降水、溫度等密切相關,未來可能出現新的危害程度較重的害蟲,因此,調查工作仍需持續進行,害蟲監測和預測預報仍是一項長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