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枬汎
(廣州市荔灣區文化館,廣東 廣州510000)
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是代表全省群眾文化活動最高水平的頂級賽事之—,在2020年的音樂舞蹈類比賽中,廣州市荔灣區文化館選送的粵語女聲小合唱作品《我想講你知》榮獲音樂類銀獎第一的好成績。作為輔導人員之一,筆者參與了備賽的全程,并在幾易其稿的創作過程中獲得了較深的感觸。
《我想講你知》是廣州本土作曲家梁旗安創作的粵語同聲三部合唱作品,為ABA’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作品描繪了一位留守兒童內心深處的聲音,他日夜期盼著,父母能早日回家團聚;他想念、孤獨又無助,內心有很多話想對父母說,卻不知如何說起;日復一日,簡單的期盼始終難以如愿的故事,表達了“家是永恒港灣”的情懷。這首作品簡單卻極具感染力,2020年,筆者選用了這首歌作為廣州西關女子合唱團“云合唱”排練的曲目,在合唱團周年團慶的線上音樂會上,這首歌受到了觀眾們的喜愛。恢復正常排練后,為了準備廣州市第三屆原創音樂大賽的比賽,我們用女聲小組表演唱的形式將這個作品搬上了舞臺,在這個階段里,作品還是以一個較為傳統的合唱節目形式來展現的。最終,憑借動人的旋律、融合的和聲及演員們精湛的演出,《我想講你知》獲得了原創音樂大賽的金獎及優秀表演獎,并被推選到廣東省里參加群眾藝術花會比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幾番對作品進行了藝術再創造,實現了從合唱作品到情境音樂劇的一次跨界。
在備戰省花會比賽的過程中,經過與作曲家無數次的討論與磨合后,我們決定打破原有ABA’的三段結構,在作品前面插入前奏,并將原來緊密相連的AB段拆開,填入新的音樂元素——增加小提琴華彩樂段與領唱獨唱的片段;在B段與A’段原有合唱+鋼琴的基礎上增加領唱與小提琴兩個音樂發展的隱線,并進行了重新的融合,豐富了音樂的內涵與音響的立體感,將作品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在《我想講你知》第一版的演繹里,我們在原有女聲小合唱的基礎上挑選了一位團員充當留守兒童的形象,并加入另外兩位團員充當“主角內心”矛盾沖突的部分。三位演員在演出過程中邊唱邊跳邊演,呈三角形的站位在舞臺上展開,用不同的肢體語言動作表達了主角期盼又傷心的內心沖突。而在熒幕上,我們也用3D建模的方式打造一個全新的卡通人物形象,與舞臺上的演員呼應,豐富整個音樂故事的敘述,用灰暗色調搭建起留守兒童這一孤獨的音樂形象。如圖1所示。

圖1“羊城之夏”上《我想講你知》第一版演繹劇照
在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的第二個演繹版本上,為了呼應音樂結構上做出的改變,我們在舞臺演繹上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調整,如將原來表現內心沖突的兩個“影子”角色刪除其一,減去熒幕上的卡通人物,增加記憶中母親的音樂形象,并設計最后重逢的情節等,在演繹方式上做出新的提煉,將人物的內心沖突更加集中到主角的身上,主次更加分明。如圖2所示。

圖2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上《我想講你知》第二版演繹劇照
在第二版的藝術再創造過程中,熒幕背景最大的變化來自于從擔任敘事功能,到擔任描繪情境功能的轉變,結合舞臺燈光的冷暖色調進行音樂不同段落的“造景”,如營造孩子孤身一人回家路上的下雨街景、黃昏日落到夜幕街燈閃亮再到太陽初升的時間軸轉換、思念母親時窗外的圓月與星云、期盼團圓的月之剪影、與母親重逢時漫天花絮飛揚的溫暖場景等,結合舞臺燈光的綜合使用,在視覺上營造出人后有景、景中有人的立體畫面。主角與合唱團員的服飾統一中又有個性化的細節對比,如用紅領巾代表孩子,用白色蝴蝶中袖服裝代表母親等;小提琴與鋼琴伴奏使用了全黑的服飾,在視覺上使得伴奏人員可以自然脫離于畫面之外,與演員區分開來,能更好的擔任一個音樂“敘事者”的角色。如圖3所示。

圖3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上《我想講你知》第二版演繹劇照
在《我想講你知》的新版創作中,我們保留了原版大部分6/8拍的抒情音樂段落,用搖籃般搖晃蕩漾的感覺,帶回兒時幸福甜蜜的回憶。
前奏部分,鋼琴伴奏用了大量的八度強和聲彈奏課后鈴響的旋律,再現了下課后,孩子們放學的熱鬧情景,用前奏的熱鬧喧囂烘托A段留守兒童內心獨白的傷心凄冷。新版本曲譜在A段的后半部分中隱約的添加了小提琴的旋律,簡單卻深情,隱喻了孩子思念父母的內心,也為中段小提琴展示“孩子內心吶喊”的華彩部分做鋪墊。在第二版的藝術再創造中,母親是一個全新的角色,由于曲目篇幅較小,不易使用長時間的音樂鋪墊來塑造人物角色,最終我們決定采用廣府歌謠《月光光》的經典片段進行改編,來塑造回憶中母親的形象,用戛然而止的獨唱片段來表示記憶中對母親回憶的模糊與斷片,渲染了悲劇色彩,增加音樂上的戲劇性沖突,也讓聽不懂粵語的聽眾能夠在這一主題響起的瞬間,馬上領悟到作品要表達的深層涵義。在高潮的B段落中,運用小提琴、鋼琴、獨唱、合唱四種音樂織體的交織,塑造了孩子、母親、敘事者等角色,運用復調的手法將作品推向高潮,在悲情中讓人潸然淚下。
譜例:《我想講你知》:最終版曲譜里的“母親”solo片段

在對《我想講你知》幾番精煉的修改過程中,筆者體會到藝術作品的再創造,離不開對作品內涵的深度發掘,離不開對音樂故事的鋪陳敘述,講好一個故事,做好一首音樂,導好一個戲,可以運用的塑造手段實在太多,只有牢牢把握住音樂故事形象的內核,根據需要融入各種塑造手段,通過音樂、視覺、場景、氛圍的有序規劃和組織,才能更好的打造一個立體的音樂作品,傳遞情感,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