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朱笑瑩
隨著世界進入以知識產權、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和國際競爭的重要武器,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和核心要素。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21年2月1日在《求是》雜志上發表重要文章《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加強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決策部署,明確指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關系國家安全,只有嚴格保護知識產權,才能有效保護我國自主研發的關鍵核心技術、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科技安全是現代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根據總體國家安全觀,新時代國家安全由包括科技安全在內的多領域安全構成。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要構建包括科技安全等多領域安全在內的國家安全體系。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指出:“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可見,新時代我國國家安全具有深刻內涵和廣泛外延,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引下,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這一國家安全重要領域的立法保障。筆者建議制定《關于維護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安全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這一專門法規,推動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安全立法保障工作邁上新臺階。《規定》主要應突出以下內容:
第一,加強事關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關鍵核心技術事關國家安全,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通過知識產權保障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保護,為科技創新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我國《國家安全法》對維護科技安全任務、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作出了原則規定。建議由《規定》具體化,使上位法真正全面充分發揮作用。重點應立法鼓勵創新主體在發達國家編織的知識產權網絡中尋找缺口與突破點,自主研發關鍵核心技術,打破發達國家對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壟斷;完善關鍵核心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的專利權保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效率,使我國早日擺脫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的局面,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為我國科技安全提供法治保障與支撐。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國家安全法治的體系建設與實施措施研究》開題研討會現場
第二,依法管理涉及國家安全的知識產權對外轉讓。知識產權對外轉讓事關國家安全,必須依法嚴格審查、嚴格管理。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知識產權對外轉讓有關工作辦法(試行)》。該《辦法》明確建立知識產權對外轉讓審查制度,在知識產權對外轉讓中,應當著力審查知識產權對外轉讓對國家安全、對我國重要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創新發展能力的影響。同時,《辦法》規定了各地區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審查細則。目前,部分地方制定了審查細則,但在內容方面存在較大差別。筆者建議,應對知識產權對外轉讓審查制度進一步以立法形式確定,以維護法制統一;對審查內容、審查程序、審查標準應當盡量規范化、法治化,為各地相關申請主體提供明確的法律指引,使知識產權對外轉讓的審查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嚴格管理涉及國家安全的知識產權對外轉讓。
第三,完善知識產權反壟斷、公平競爭法律規制。做好知識產權反壟斷、公平競爭工作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工作。筆者建議,應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反壟斷、公平競爭相關內容和措施,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確保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科技創新的健康規范發展,從而保障科技安全、經濟安全。要立法保障市場主體公平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維護知識產權公平交易秩序,防范部分企業濫用知識產權優勢,影響、損害科技安全。制定正當有力的制約措施,細化對濫用知識產權行為以排除或限制競爭的禁止性規定,形成對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強有力制約,促進市場的有效競爭;積極引導支持在法律范圍內推進知識成果的轉化與運用,有效保護正當權利的行使與正當利益的獲取,激發創新活力,以立法有力推動和指引知識產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和保障。
第四,推進知識產權有關立法的域外適用。面對知識產權領域日益復雜的國際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知識產權是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國際爭端的焦點。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決不放棄正當利益,決不犧牲國家核心利益”“要堅持以我為主、人民利益至上、公正合理保護”。就此,筆者建議,應進一步完善我國知識產權有關法律規定域外適用機制、實施細則,規定我國知識產權有關法律對境外產生的與境內特定關聯行為具有管轄權,充分體現既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又確保公共利益和激勵創新兼得的精神,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公民、企業境外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同時,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鼓勵與世界各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國際知識產權治理體系的完善。
第五,建立國際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是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方面。建議對國際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和應急管理機制、知識產權涉外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作出立法規定,以維護我國國家安全。主要內容建議包括:建立對專利侵權風險、商業秘密泄露風險、國際合資并購中的知識產權評估風險、境外知識產權壁壘風險等國際知識產權風險的風險預警和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對我國在其他國家市場布局的領域、數量等關鍵知識產權信息之動態監控機制,及時對其知識產權風險進行科學研判和預警;有針對性地建立國際知識產權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確定重點預警國家和地區、重點預警行業、重點預警產品;對可能產生重大技術變革的高新技術產品實施跟蹤和預測;制定國際知識產權風險應對的應急預案,在國際知識產權競爭中爭取主動。
第六,健全對我國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立法。近年來,隨著我國企業“走出去”后跨國經營的不斷拓展,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維權需求日趨強烈和多樣,對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的指導意見》,旨在完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制度,提高維權援助服務水平。筆者建議,以立法形式對我國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制度予以明確。主要內容包括:推動構建縱橫協調、點面結合、社會共治的維權援助工作體系,加強國家層面維權援助統籌協調,實現維權援助服務全國“一張網”;完善中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平臺,更好地服務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需求;加強展會、電子商務等商貿流通領域維權援助;立法完善海外維權援助服務體制機制,切實維護我國企業的海外經營安全。
(本文系《新時代國家安全法治的體系建設與實施措施研究》﹝立項號:20&ZD191﹞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