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琳 馮青

摘 ? 要: “內卷”一詞最早出現的例證,是幾張名校學霸的圖片。人們在看到這幾張圖片之后,紛紛大呼“人間內卷”“太卷了”。作為社會學專業術語的“內卷”迅速出圈。因短時間內的超高使用率,被《咬文嚼字》評為2020年十大流行語之一。本文細說何為“內卷”。
關鍵詞: 內卷 ? 形容詞 ? 社會心理
一、“內卷”的來源與含義的演變
“內卷”一詞最早來源于康德的《批判力判斷》一書中提出的“內卷理論”。因為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是用德文寫的,翻譯成英語就是involution。內卷一詞最早的時候應該是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存在的。美國人類學家戈登威澤用內卷化描述一類文化模式:“當達到了某種最終狀態以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又沒有辦法使自己轉變到新的形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1](96-110)
從英漢詞典的釋義來看,內卷(involution)一詞是由involute作為詞根抽象而來的名詞。Involute屬于兼類詞,兼有形容詞、名詞、動詞的性質。作為形容詞有紛亂的、錯綜復雜的意思,作為動詞有(樹葉)內卷、卷起、衰退、內旋等含義,抽象成為名詞之后擁有了退化、糾纏、內卷等含義。Involution在由英語借入漢語時采用的是逐詞意譯的方式(利用這種方式引入的外來詞還有諸如blackboard,hardware等),in的意思為“內”,volute的意思為渦旋形飾、螺旋飾,渦螺螺旋形的、渦螺形的、渦旋形的等。渦旋實際上就是“卷”。
由上文可知“內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來詞,最初作為一個被用在農業領域的社會學概念隨著美國華人黃宗智的《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一書進入國人的視線。在“內卷”一詞引入國內之后,大多出現在較為專業的書面文獻中。根據BCC(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中檢索到的出現“內卷”的語料一共有179例,其中內涵與社會學領域的“內卷”一致的僅有19例,占總數的10.6%。其中《文匯報》中出現了6例、科技文獻中出現了2例、《人民日報》中出現了6例、外國學者譯著中出現了2例、微博中出現了3例。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中出現的3例有一例是出現在書名中的,也就是說真正在微博中出現的僅有2例,并且這2例的內容十分相似。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前作為“舶來品”的“內卷”一詞在漢語中應該是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專有名詞存在于書面語中的,在口語中人們幾乎不會使用,那么現在在口語中如此流行的“內卷”一詞是否與其在書面語中的意義相同就成為需要探究的一個問題。
通過對現有有關語料的閱讀和梳理,發現目前網絡中流行的內卷主要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根據黃宗智在其書中所提到的“內卷化增長”,也可以譯為“過密型增長”[2](72-85),對“內卷”一詞的含義進行概括實際上就是“量之增長與質之停滯”,換言之是內部變得更復雜,但是這種復雜化并沒有給整體帶來應有的發展,完全屬于社會學的一個概念。但是目前流行的“內卷”一詞實際上指的是一種非理性的內部競爭。例如(1)、(2)。
第二種意義使用得相對較少,在微博關于“內卷”的話題中僅出現兩例左右,指的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規則增多,人在被迫遵守規則的同時并沒有使整個社會優化,有時甚至出現了下降,例如(3)、(4)。
(1)另一邊則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競爭空前白熱化,內卷已經是求學和就業后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微博)
(2)現在人太多了,到處內卷,降到七八億剛剛好。(微博)
(3)截至清朝末年,中國人積累下來的諸多封建禮教、各種規矩、各種講究、禁忌和迷信,形成了內卷……一天到晚只能把平淡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精細,搞低水平的復雜。(微博)
(4)所以一層一層的人際關系總是用盡心機去計算,每個人都活在算計里,內卷就自然形成,內耗個沒完沒了。(微博)
使用圖來表示其演變為:
實際上無論是第一種意義還是第二種意義,兩者都有一定的共同性,即個體都不是自愿而是被迫地去做某事。人類學家項飆把“內卷”形容為“不斷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循環”。“內卷”一詞由原來概括性的社會學概念變成具體到社會中的某一個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屬于詞義的縮小,并且“內卷”在詞義縮小的同時還被賦予“被迫”這一種屬性。
二、“內卷”的讀音及特殊形式
“卷”字在《漢語大字典》中記載有六種讀音,分別是:巨員切,平仙群;居轉切,上獮見;居倦切,去線見;驅圓切,平仙溪;古本切,上混見;巨隕切,上準群。根據釋義可知第四種讀音的卷字義為古代冠的下沿及地名、第五種讀音的卷同袞、第六種讀音的卷義為地名,都與“內卷”一詞中的“卷”的意義相差甚遠,卷字第一種讀音(巨員切)因為不常用所以往往知之者甚少,“內卷”一詞中的“卷”的讀音可能第二種(居轉切)或者是第三種(居倦切)。
根據對“內卷”這個詞語意義的考證可以確定“內卷”一詞中的“卷”應該是動詞,并且筆者在考證語料的時候發現在現代網絡語言中出現把“內卷”的“卷”字與雞肉卷、老花卷的卷字形成諧音雙聲的現象,還出現了“卷一卷”這樣的用法,這些都能夠充分說明“內卷”中的“卷”字應為動詞。根據《漢語大字典》中的釋義,當“卷”讀居倦切時,下面的義項僅有名詞性、形容詞性缺少動詞性的義項,但是在第二種讀音下屬的義項中出現了不少動詞性義項。這些都能說明“內卷”作為一個外來詞,“卷”字應該讀為“居轉切,上獮見”。
內卷作為一個口語流行詞匯出現在人們的口語中時,其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變異結構,在流行語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X卷”式
(5)今年看到最多的詞就是“內卷”。開始只是我們“生化環材”的碩士和博士是老花卷,后來連北上廣的幼兒園都開始自來卷了。(微博)
(6)新聞班的內卷已經達到了一篇一千字的論文非要寫一萬字的地步,我問我的室友你要不要加入他們卷一卷,她說她再卷就要成墨西哥雞肉卷了,現在不是碼論文而是卷論文了。(微博)
(7)快進看完最近的演藝類綜藝有了個明顯的感受:陳凱歌真的很卷。(微博)
“X卷”式由于前面X的不同形成的短語的性質也不相同,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提道:“假如為了便于分析起見,把形義同時放在眼里來考察,則我們可以把雙關語辭對于表明主意的語辭的關系,分為下列三種:(1)音類同;(2)音、形同;(3)音、形、義類同。”[3](78)例(5)中的“老花卷”“自來卷”及例(6)中的“墨西哥雞肉卷”實際上都屬于陳望道提到的第二種雙關現象即“音、形同”。“卷”在《漢語大字典》中記載有“把物彎轉成圓筒形”這一義項,這里的“老花卷”“自來卷”及“墨西哥雞肉卷”等都屬于這個義項。后來這個義項由于經常使用在名詞性的詞語中,多少帶有一點名詞的性質。“內卷”一詞中的“卷”根據《漢語大字典》可以得出應該屬于“把別的東西帶動、撮起或者是裹住”的義項。兩個“卷”字雖然讀音與字形都是相同的,但是意義完全不同,使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方法使得整個表達更加生動形象。這里的“X卷”結構所形成的是名詞性的短語。
還有一種“X卷”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中的X是副詞,例(7)中的“很卷”。在這種形式中的“卷”字與之前結構不同,在“太卷了”這一句話中的“卷”就是“內卷”的卷,不存在諧音雙關的現象。前文說到,“內卷”的“卷”實際上是“將別的東西帶動、錯起或者是裹住”的意思,屬于動詞性質,但是前面卻出現了諸如“太”“很”一類副詞,說明“卷”字有被形容詞化的趨勢。這里的“X卷”的結構形式屬于形容詞性。
2.“卷X”式
(8)現在不是寫論文而是卷論文了。(微博)
(9)今日物料井噴,新詞匯有,真實寫照了我和許多卷人的一天。(微博)
(10)“卷人”不該是年輕的唯一樣態。(中國青年報)
(11)論文正文寫了2w6,看著別人一個個寫了三四萬,感覺要被卷死了。(微博)
“卷X”結構中的“X”可以是名詞,例如例(8)中卷后面加的“論文”,例(9)中卷后面加的“人”,也可以加謂詞例如在例(10)中卷后面加的“死”。雖然“卷X”結構與“X卷”結構不同,例證中不涉及修辭,但是考慮到在不同的例句中“卷”字的語法性質并不相同,因此還是要分開討論。例(8)與例(11)中的“卷”字均是動詞的性質。在例(8)將寫論文說成卷論文,表現出的是在學術界競爭嚴重的情況之下受到同伴壓力的影響被迫超額完成任務,以獲得更高的榮譽這種現象。這種情況與“內卷”的含義不謀而合,因此使用“內卷”中有動詞意義的“卷”字代替寫論文的“寫”。例(11)中的“卷”字也是動詞的性質,與謂詞“死”字構成動補結構,其中的“死”字作程度補語,表示人被內卷的程度,含有強烈的貶義色彩。例(9)、(10)中的“卷人”一詞中的“卷”與上面兩例的語法性質都不相同,為形容詞的性質,卷人義為遭受內卷的人,這里“卷”作為一個形容詞修飾和限制“人”,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內卷”的“卷”字的確有形容詞化的趨向。
三、“內卷”走紅的原因
1.“卷”字的形象性
上文提到過《漢語大字典》中記載卷字有“把別的東西撮起、帶動或裹住”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中事物是被帶動的。例如清代譚嗣同的《覽武漢形式》一詩寫道:“黃沙卷日墜荒荒,一鳥隨云度莽蒼。”這一點正好與目前流行的“內卷”一詞隱含的被迫性相符合。此外,卷還有“把物彎轉成圓筒形”的含義,這種含義正好與人們遭遇“內卷”時內心的糾結性心理不謀而合。不論是從理性意義還是情感色彩上看“卷”字都能夠非常形象地反映出使用者的心理。
另外,“卷”字作為一個自由語素,能夠嵌入多種形式,像上文中列舉的“X卷”“卷X”等形式體現出使用的靈活性,更加表明“內卷”的“卷”字有可能作為一個構詞語素造出一大批與之有關的新的詞語。此外,“卷”字還可以使用諧音雙關等修辭形式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可謂一舉多得。
2.社會心理
上文提到過,“內卷”一詞出現的時間在2020年下半年,卻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極高的使用率。語言作為人們交際的主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類社會,作為語言中最活躍、最靈敏的詞匯,其產生和消亡都與整個社會密切相關,“內卷”的躥紅與語言使用者的心理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當前,一些人被卷入同行業的競爭中。“內卷”一詞的出現,詮釋了這種現象。
事實上,任何時候都會出現“內卷”的現象,我們需要調節“內卷”帶來的焦慮,正確看待競爭。“內卷”,究竟是與一般的網絡詞匯一樣曇花一現,還是由社會學領域進入基本詞匯,我們將繼續追蹤考察。
參考文獻:
[1]劉世定,邱澤奇.內卷化:“內卷化”概念辨析[J].社會學研究,2004(5).
[2]韋森.斯密動力與布羅代爾鐘罩[J].社會科學戰線,2006(1).
[3]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第一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