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 ? 要: 知識大融通時代,學科交融成為學科發展的一個趨勢。高校學報作為綜合性學術期刊,能夠有效借助高校學科齊全的優勢提高稿件的學術質量和學術影響力。高校學報編輯要加強與學者的溝通,把握學術熱點,在欄目策劃中以創新性思維進一步促進學科融合,從而適應時代化和專業化的辦刊要求。
關鍵詞: 學科交融 ? 高校學報 ? 欄目策劃
高校學報發展的困境由來已久,雖然存在外部環境和機制的問題,但是學報內部缺乏創新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種創新性不僅體現在期刊的外在表現形式上,更體現在期刊稿件的學術質量和學術影響力上。不同于專業性學術期刊擁有本學科最優質的學術資源,高校學報作為綜合性學術期刊,長期以來存在“大拼盤式的辦刊模式”的弊端,如何有效發揮高校學報“學科覆蓋面廣”的特點,將劣勢轉化為優勢,是目前高校學報亟待解決的難題。在當下學科交融的背景下,跨學科研究備受關注與重視,涌現出眾多優質的研究成果,恰恰成為綜合性學術期刊發展的一個契機。因此,高校學報應把握學科交融的機遇,在期刊欄目策劃方面力求創新,走出一條學術期刊“內涵式”發展道路。
一、學科交融對高校學報欄目策劃提出新要求
學科交融這一限定性概念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學科交叉,前者是一種關于未來學科發展的導向性觀念,后者只是前者的具體實現方式之一。一方面,學科交融要求所有人文學科以一種科學的方式呈現,至少與科學相結合,另一方面,學科交融要求人文學科的觀念和構想融入自然科學的研究主題當中,實現二者在哲學層面關于世界解釋方式的統一,這種統一性必然要求當下各類學科的交叉和結合,但同時會帶來部分學科的縮減和消失。
目前對于高校學報辦刊理念和辦刊方法的研究已不乏對于學科交叉(跨學科)的討論,但對于這種交叉的目的和原因卻缺少清晰的說明。在國內研究中,高校學報的辦刊模式一直存在綜合性還是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的爭論,朱劍強調中國大學人文社科學報應走專業化道路,尹玉吉指出綜合性學術期刊依然有存在的合理性。這兩種發展模式雖然在具體實施方式上存在分歧,但它們共有一種理念:跨學科的趨勢是無法避免的。在這一共同理念之下,學者們提出了諸多關于高校人文社科學報的發展建議。這些關于高校學報跨學科發展模式的研究都強調學科交融在學術期刊平臺上實現的可能性,但對于其中的必然性卻沒有充分的強調,以致人們將學科交融誤解為在某一欄目下排置不同的學科文章而已,忽略了學科交融的真正目的是以科學的方式解決人文社會科學中所面對的根本性問題。因此,對于高校學報跨學科發展模式的反思和解釋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在國外研究中,學者們對于學科分類本質的思考提示了作為學術交流平臺的高校學報應提供怎樣一種推動力。威爾遜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學科發展前景的藍圖,他所持有的核心觀點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之間將實現一種融通,這種融通的原因來自我們對于一個統一性世界的認識論要求[1]。此外,彭特蘭提出一種“社會物理學”的構想處理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學問題,這一方式提示我們應引入更多的自然科學方法處理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2]。約翰遜指出,雖然人們會將全部問題一般性地歸類為物理系統中的問題和社會系統中的問題,但在復雜的社會系統當中,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是理解科學的必要方式[3](115)。基于學科交融背景,高校學報的欄目策劃不是一種簡單的跨學科,而是將學科交融的意識融入欄目策劃的創新中。
二、高校學報欄目策劃的創新性
欄目策劃的創新是以編輯作為策劃主體的一種創新活動,要求期刊編輯在欄目策劃過程中以學術論題或公共議題為導向,在學科交融的意識中有目的性地為作者提供學術平臺,為讀者呈現高質量的學術信息。在學科交融趨勢下,高校學報要創新適應時代之需的發展模式,不僅對于學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識別、策劃、設計、審定、編發學者學術成果的編輯也提出了新要求。這都要全面提高編輯的政治素養、專業知識與跨學科知識融合能力,并作為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程重點建設。
1.編輯作為欄目策劃的重要主體
張耀銘教授認為:“一本優秀的社科學術期刊……最重要的是期刊的編者肩負使命、銘記職責,透過內容的價值營造和學術語言的表達,體現出的一種特色、一種傳統、一種境界、一種情懷,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學術創新力、學術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高校學報編輯對自身的定位應該是學者化和職業化相結合,學者化要求編輯在內容上保證稿件的學術質量,職業化則在形式上保證了稿件格式的規范化。編輯的學者化和職業化相結合是高校學報引領學術、適應學科大交融趨勢的基本前提。我國高校學報的發展是與高校的發展同步的。目前高校學報的大部分編輯具有某一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屬于職業型編輯,并非專業學者,更不是知識全面型學者。這種學報人事制度既有有利的一面,即隊伍穩定,專于編輯業務,又有不利的一面,即知識面單一、老化,不適應知識的加速更新和融合。面對高校學報向專業化、深度化、問題化和學科交叉化發展,編輯需要重新定位,不再是一個高級文字技工、讀者與編輯的“中介”,而是“視野開闊、知識全面、專業扎實、聚力爆發”的知識再生產與學術創新型人才。編輯部成員要在不同的分工下聚合思想力、創造力和引領力,成為學科交融和學術創新的先行者。
一方面,編輯的學者化要求編輯擁有較高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能夠從專業學術角度對于欄目的選題和稿件的質量進行把關。基于這一要求,專業性的學術期刊通過邀請學科專家辦刊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實現編輯的學者化。然而,對于高校學報這類綜合性期刊來說,欄目涉及學科較廣,基本上涵蓋文、史、哲、政、經、法等諸學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專家辦刊的可能性。遺憾的是,目前高校學報編輯的整體學術能力難以達到獨立策劃跨學科欄目的水平,這就要求編輯與專家學者之間加強交流、開展合作,共同策劃欄目。專家作為欄目的組稿人和審稿人,是欄目選題的專業性和學術性的保障;編輯作為欄目的策劃者,協助專家探尋學科交融的可能性,并保持期刊的風格與特色[4]。事實上,一些高校學報通過欄目主持人的方式不僅實現了專家辦刊,還發揮了編輯作為策劃主體的引導和協調作用。其中較為成功的例子是《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辦刊模式,總編輯劉澤生不僅精通編輯業務,而且長期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整個編輯部是一支擁有專業技能、學風嚴謹、勇于創新的團隊[5]。因此,編輯作為欄目策劃的重要主體對編輯自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編輯的學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期刊的學術性。
另一方面,期刊的編校質量對期刊的長期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要求編輯在稿件的編校工作上精益求精。學科交融的發展趨勢對于編輯的編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高校學報這類綜合性期刊中,編輯通常負責多個不同學科的稿件編校工作,不同學科的稿件格式規范存在差異。例如,傳統人文學科中的文史哲之類的稿件格式注重文字和引文的規范性,而社會學和經濟學之類的稿件則涉及諸多公式和圖表的表達規范。因此,編輯對于多個學科稿件的編校能力是期刊編校質量的基礎和保證。
2.學科交融作為欄目策劃的主要內容
期刊的欄目是體現期刊特色的一個重要窗口。對于高校學報而言,欄目能夠體現學報所在高校的特色和地域特點。在學科交融的大背景下,編輯的欄目策劃創新活動應符合專題化和多樣化的趨勢。長期以來,高校學報的欄目設置依然以學科分類為基礎。然而,若不局限于以學科分類,而是以主題或關鍵詞分類,則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科融合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讀者檢索文章。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一些高校學報以專題形式設置欄目。比如《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開設的欄目包含“特區與中國道路”“創意經濟與文化產業”“政治空間與法治社會”“城鄉建設與社會治理”“人文天地與中國精神”。2019年,許多高校學報都刊發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等專題。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為例,2019年第5期刊發了“人口問題前瞻研究”的專題,從統計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個角度對中國的人口發展問題進行了探討。可見,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性期刊,在跨學科的辦刊模式中應注意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分析問題使各學科不被分割開來。同時,高校學報可依托所在高校資源,利用高校舉辦的各類跨學科的學術會議策劃專題欄目,在欄目策劃方面不斷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
三、結語
大數據時代是知識生產爆發的時代,也是學科交融提速的時代。在當下學科交融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學報編輯需要發揮高校學科齊全的優勢,快速提高學術能力,以應對更加專業化、更交融化、更時代化的辦刊要求。在欄目策劃方面,編輯需要確立一個全新的知識創新模式,對稿件中的話語進行變換,體現學科交融的全面性,實現對作品的再創作。總的來說,高校學報的欄目策劃應重點關注學術專業化和學科交融化的趨勢,以專題形式設置欄目,進一步加速學科融合。
參考文獻:
[1]愛德華·威爾遜.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M].梁錦鋆,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阿萊克斯·彭特蘭.智慧社會:大數據與社會物理學[M].汪小帆,汪容,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Jeffrey Johnson. The Future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the Science of Complex Systems[J]. Innovation, 2010(2).
[4]廖哲平.論當下高校學報的欄目策劃與編輯意識[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5]張耀銘.一本期刊與其崇尚的“海納百川”——《澳門理工學報》現象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學科交融背景下高校學報發展的創新性研究”(2020 SJA1975);2019年度揚州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學科交融視野下高校人文社科學報的發展模式研究”(xj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