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靈
摘 ? 要: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至于近代,帝國主義的沖擊,使原有的社會力量無力支撐王朝國家轉型。外部壓力的存在,要求快速轉型和發展。中國現代化的內在邏輯,需要一個強大的支撐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出現,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力探索,在實踐和理論層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
關鍵詞: 社會主義現代化 ? 中國共產黨 ? 探索 ? 建設
回顧近現代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現代化除了是被延誤的現代化外,還是外生性現代化。它不是在原有社會結構中自發孕育形成起來的,而是源于外部壓力。資本主義的世界擴張運動,將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封建大國,強行納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之中。正是由于這一全新外部因素的介入,中國王朝國家內在循環的政治邏輯,完全被打破,導致信仰危機。如何實現現代化,如何向現代民族國家轉換,構成近現代中國政治發展的主題。
一、現代化社會支撐力量的建構
在世界性現代化的沖擊下,王朝國家在自我轉型失敗后不得不走向徹底的崩潰,倒塌解體是它的必然命運。重新整合國家和社會,使中國走上現代化發展之路,面臨著該社會有什么力量能夠承載這樣歷史使命的問題。沒有支撐性的主體力量,現代化發展就無法啟動和展開。
中國現代化在邏輯上的社會支撐力量,被認為是民族資產階級;中國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的先行力量和實踐起點,是孫中山先生及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是,這個階級由于歷史因素,未能及時成長起來而錯過歷史發展機遇,使中國呈現出反現代化力量十分強大的格局。“由于他們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是異常軟弱的,又保存了另一種性質,即對革命敵人的妥協性”①(673-674)。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夾縫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承擔起現代民族國家建設使命。以資產階級統治為核心取向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在中國注定沒有實現的可能性。“雖然辛亥革命結束了王朝國家的形態,但是阻礙現代化的制度性障礙并沒有真正消除。民族國家只是徒有形式,軍事割據和統治失序等政治敗象紛呈,民族工業在夾縫中舉步維艱、掙扎成長與旋即凋敝交替循環”②。
二十世紀初期,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社會主義蘇聯的凱歌高奏,開始影響中國對現代化道路判斷的價值取向。人們開始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旗幟下,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現代化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即無產階級通過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只能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能否改變發展順序,先社會主義后現代化,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開了這一先河。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中曾指出:“社會主義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主要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但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的文化水平是怎么樣的。”③俄國革命的勝利,開創了落后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多樣化道路,對于東方許多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具有深刻的典范意義。
近代中國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雙半”社會的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現代化運動首先不是直接進行現代化建設,而是與一切革命的、進步的力量聯合起來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即首先進行革命然后進行大規模現代化建設。孫中山先生曾經試圖借鑒布爾什維克,恢復國民黨的革命精神。但是,國民黨與鄉紳勢力的天然聯系,以及對外國資本的依附性關系,使其無力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強調內部高度凝聚的中國共產黨,更加具備顛覆舊制度、舊秩序的支撐力量的特征。共產主義革命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和“傳統的思想觀念”徹底決裂的特質,決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是一場徹底的民主主義革命。這場革命,指向的是舊制度的基本規范和內在邏輯,不允許舊制度的因子影響新世界的建構。換言之,中國共產黨的出現,就是對舊民主主義革命不徹底性的批判性回應。既然國民黨無法成為現代化過程中的主體力量,那么歷史自然而然地把這個使命交給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和努力,完成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革命一開始就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一部分。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早期探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但是,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而直接跨越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的物質基礎和文明成果,在1949年時尚是一片空白。因此,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必然伴隨著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向先進的工業國轉變的過渡時期。
1953年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已經實現并且超過了預計目標,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將工業化目標提上現實日程,決定“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可以看出,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到1956年年底,社會主義改造是完成了,但是國家工業化的目標還遠沒有實現。作為黨的第一代革命家的理想化設計:就是如何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實現工業化,趕英超美,并向共產主義過渡,即強調中國要自成體系地超前發展。然而,這種理想化設計尚未具備現實基礎,致使中國在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走了一段彎路。
在這里,我們必須注意:傳統的社會主義實踐模式,其實就是在蘇聯斯大林模式深刻影響下展開的。盡管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突破蘇聯經驗,獨立自主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④(65)。但是,由于對中國基本國情缺乏深刻認識,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想突破這種模式但沒有真正走出這種模式帶來的影響。究其原因,是在探索時期自身理論準備不足。
既然蘇聯模式不代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唯一模式,那么,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各種復雜矛盾交織在一起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打破蘇聯模式,帶有自己的特點,走自己的道路。由此,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
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實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掀開了中國現代化新的一頁,從現代化范式來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最鮮明的特征:社會主義傳統模式能夠以改革實現不同發展模式的轉換,同時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發展。
1.徹底拋棄蘇聯模式的影響,重新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搞清楚這個問題。”“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完全搞清楚。”⑤(116)鄧小平反復論證與思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發展階段的關系,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能脫離現實也不能超越階段:中國社會目前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盡管在生產關系上具備先進性,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還處于落后狀況,因此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仍然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⑤(373)。鄧小平的這一概括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點明了方向。
2.這種建設與探索時期不同的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推進器。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建立在探索從計劃到市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逐漸確立和發展起來的。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⑤(373)南方談話正式宣告中國告別計劃經濟時代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代。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精神,是始終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領導核心對現代化道路的駕馭和把握,對整個社會轉型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這也是中國現代化最大的政治優勢。在改革開放后,我們始終沒有動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動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自覺探索和實踐的成果。當然我們應該看到,黨的建設和發展,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決定性影響。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走的完全是一條獨創的新道路,為這個時代提供的價值在于:打破了所謂現代化只有西方一種模式的神話及發展中國家追求發展與讓渡獨立性之間的悖論。
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邁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人結束帝國時代后苦苦追尋的目標。為此,我們先后經歷了革命運動、國家轉型、模式轉換、道路選擇,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們終于解決了發展道路問題。在這條道路上的有效發展得益于多方面的推動和貢獻,其中一個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是中國共產黨的有效領導。在黨的領導下,不僅有效推進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還實現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這條道路的內在邏輯深刻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黨的領導是關鍵。
二十世紀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溫飽問題的解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即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一、第二步已經成功實現,但是這個小康是低水平的。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任務,這是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再次拓展。黨的十八大對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代化的目標和要求有所提升。
黨的十九大,對2020年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發展路徑,又進行了兩個階段的規劃:用兩個15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兩步走”戰略,超越了原來的實現中等發達國家的既定目標,進一步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我們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要奮力進軍。在時代快步向前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這個世界上第一大執政黨,將帶領中國人民踏實每一步,抓住每一個機遇,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目標。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陳明明.在革命與現代化之間[J].復旦政治學評論,2003.
③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⑤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參考文獻:
[1]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2]國務院農研中心發展研究所.走向現代化的抉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
[3]馬仲良,主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主義[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7.
[4]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5]張靜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現代化[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