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柏略



摘 ? 要: 網絡時代,互聯網思維日益影響人們的觀念與行為。平等開放、共享互聯、創新突破、常態競爭等特點正是大學生“互聯網創客”創業行為的內在精神需求。本文基于大學生“互聯網創客”在創業意愿、創業素質、創業類型、創業合作模式、對學校服務政策的認知等方面的諸多問題,依托互聯網思維,在組織、課程、平臺等方面探索提升高校創業教育成效的路徑,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 互聯網思維 ? 創業教育 ? 互聯網創客
一、問題的提出
互聯網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進步的體現,給人們的思維習慣、生活模式帶來了顛覆性改變。以創新和實踐為特征的創客教育加上信息技術的助力,為各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新模式和新思路。
“互聯網+”顛覆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不斷衍生新模式、新業態,給高校就業創業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國家進入新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中國強起來的必經之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顯得非常重要和緊迫。“互聯網+”加速教育系統進化和學校組織變革。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效直接影響我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因此,在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尤為重要。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9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其中20歲—29歲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6.8%[1]。加入互聯網創業群體的大學生人數逐步增加,體現了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創客教育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創業形式較為單一、創業持續力較弱、創業意志較為脆弱等。本文在互聯網思維下從培育機制角度思考對策。
二、廣東高校“互聯網創客”的發展特點
目前,各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少高校通過各類渠道與途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給大學生提供指導與服務,加深大學生對創業的了解,達到強化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提高創業能力的目的。筆者使用問卷調查法結合結構性訪談,對廣州、東莞兩地共15所高校進行了調查,了解大學生“互聯網創客”現狀。調研分兩部分內容展開,一是在廣州、東莞兩個城市的15所高校進行調研,采用線上線下的形式隨機抽樣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89份,有效率為98.9%;二是以某高校為個案,扎根田野,訪談相關部門負責人、專業教師、學生,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研究數據。
(一)大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業的意愿及素質。
1.當前高校中具有互聯網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占一定比重(如表1),男生有意向的數值高達60%。從性別上可以看出,男性較女性更具備創業熱情,占受調查者的60%,女生有互聯網創業意向的只有32%。大學生對互聯網創業有一定的熱情。受訪者認為,互聯網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平臺,但是囿于經驗的欠缺和資金的不足,對于個體而言,難以邁出第一步,持觀望態度。
表1 ? 大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創業的意愿情況
2.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動機集中體現為“追求財富”和“自我實現”。如表2所示:大學生期待通過創業獲得生活的保障和財務獨立,25.8%的學生創業是追求財富,24.3%的學生把創業當作一種人生的社會經驗或個人的歷練,實現個人的理想和人生價值。15.6%的學生是受到身邊的人影響和帶動,有從眾心理,抱著躍躍欲試的心態加入互聯網創業大軍。17%的學生認為當前社會就業壓力大,通過創業可以解決以下問題:一來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二來可以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實現財務獨立。當今社會多元化發展,為大學生帶來了更多的選擇。不難發現,大學生“互聯網創客”創業目的明確、有傾向性。在調查中發現,部分高校舉辦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或創業大賽正向引領創業動機,使大學生“互聯網創客”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大學生創業中。
表2 ? 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動機情況
3.高校大學生對互聯網創業素質的自我評價不高。一名優秀的互聯網創業者需要有專業技術知識、創新意識、持之以恒的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風險承受能力和規劃能力等素質。調查結果顯示,61.5%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容易“跟風”,受限于經驗,缺乏長遠規劃。創業時把項目作為首要考量因素,項目的優劣決定創業時間的長短。如果項目發展過程中出現明顯劣勢,就考慮退出或另選項目。調查顯示(表3),從時間上看,學生創業持續時間較短。
表3 ? 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持續時間情況
(二)大學生“互聯網創客”創業類型與創業合作模式。
1.“三低”的傳統創業項目受大學生青睞。學生創業受限于資金和技術,成本低、技術含量低、風險低,甚至零技術、零風險的傳統創業項目,例如快速消費品行業、批發零售業,比較受大學生歡迎(如表4)。首先,食品類因貨源充足、不需要專業的技術知識、是人們生活中的剛需,受到大學生創業者的歡迎,選擇此項目的人達到41%;其次是化妝品類的創業項目,占26.5%,女生選擇此創業項目的是男生的兩倍多;再次是服裝類的創業項目,有25%的大學生創業者選擇了服裝類的創業項目。由此可見,在選擇互聯網創業項目中,大學生所選的項目類別具有同質化特點,市場較為飽和??萍己扛?、技術革新快的電子軟件行業鮮有加入。從訪談中了解到,首先大學生的創業動機的價值訴求是帶來生活保障、經濟獨立;其次,大學生囿于創業資金有限、缺乏對市場的判斷,會選擇相對保守、風險低的創業項目。
表4 ? 大學生互聯網創業項目的類別
2.大學生“互聯網創客”創業模式較為單一,就業指導中心、教務處、共青團組織、創業學院等相關部門資源整合力量較為單薄。65.2%的大學生選擇獨立創業,主要的考慮因素是“決策自由”,可以自行決定項目的選擇、項目的起始結束時間,不會受到外界太多的拘束。選擇合作創業的大學生認為合作模式減輕創業壓力、降低創業風險。選擇家庭創業的大學生主要期望在創業起步階段有家庭給予人力資源和資金扶持,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在團隊創業中,以家庭為單位的創業和與他人(非家庭成員)團隊創業都是約13%。還有7.5%的人選擇其他創業方式。
個人創業在互聯網創業方式中占主流,團隊創業具有經營困難、任務復雜等特點,不被大學生所接受。大學生往往偏好于自主決策、個人創業的模式。團隊創業模式對于大學生互聯網創客來說,限制條件多,團隊成員磨合需要時間。事實上團隊合作模式成功率更高,由此可見,共同決策或強而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在創業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表5 ? 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合作模式的選擇狀況
(三)大學生“互聯網創客”對學校服務政策的認知情況。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政府的創業扶持政策了解非常有限。各高校由于職能機構的設置區別,對接創新創業政策工作的部門有所不同。有些高校因設置了創業學院,該校團委只負責創新工作;有些高校的團委全盤負責創新創業工作。工作量、工作內容的精細化程度出現權責不明的狀況,導致工作質量參差不齊。如表6所示,有55.8%的受訪者不了解創業的相關政策,說明當前高校在宣傳推廣大學生創業政策工作中存在不足。
表6 ? 大學生對學校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認知情況
大學生創客在創業過程中遇到較多困難(如表7),政策缺失、經驗不足排在首位。
表7 ? 大學生互聯網創業面臨問題情況
大學生在創新創業的選擇上表現為“入門容易”但“畢業難”。對于適應與接受新興事物較快的大學生來說,一般創業的“初速度猛烈”,但“減速十分明顯”。因此,大學生在創業選擇上僅有激情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在政策上給予服務支持。
三、高校大學生“互聯網創客”的問題反思
新時期,“95后”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思維模式及個體行為均體現出互聯網思維特征。全面認識和把握“95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把“互聯網+”應用于創新創業教育知識學習與實踐環節中,開辟出一條培養創新人才的新道路。所謂互聯網思維是一種運用互聯網的多維度運行模式思考的方式,是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及互聯網對生活和企業影響力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企業對用戶、產品、營銷和創新,乃至對整個價值鏈和生態系統重新審視的思維方式[2]。這對高校創業教育在組織結構、課程設置、項目選擇、資源整合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大數據已融入大學生的生活日常,大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時代的變遷要求我們重新思考互聯網思維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應用。高校應堅持與時俱進,整合各類資源,從觀念、內容、模式、手段四個維度創新,使其內化服務于大學生群體,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業行為。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大學生“互聯網創客”對服務政策的認知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大學生互聯網創客的創業素質有待提高。其次,大學生“互聯網創客”創業項目類型和模式單一。個人行為較多,團隊協作較少,盲目性與隨意性較強,缺乏專業指導和實訓平臺。第三,缺乏相關扶持政策了解渠道。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問題假設,在互聯網思維下高校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供給側改革中的靶向引領與實踐,推動大學生的雙創工作。例如,有的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掛靠在二級學院(例如管理學院、經濟學院等)名下;有的高校成立創業學院將其實體化;有的高校由就業指導中心或團委承擔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工作,專業師資力量賦能學生創新創業;有的高校通過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園對接市場提高項目融資實力;有的高校通過創業類學生學科競賽平臺提升創新創業的吸引力和關注度。總體而言,在實踐方面存在宣傳不夠到位、合作平臺不夠多樣、參與層面不夠延伸、實踐效果不夠顯著、層次和水平不夠提升等情況。
以上高校服務青年創新創業工作實踐分析說明當前我國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服務、教育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短板。一是當前高校創業教育理念混亂,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缺失,受這一因素的影響高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出現標準“一刀切”現象。一些高校在建校之初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或學生將創業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等同,狹隘化創業教育內涵,將“就業”作為創業教育失敗的衡量標準。高校需要轉變思路,正視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教育主要面向的群體是打算創業的學生,教育內容不僅局限于創業技能,還包括創新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等,是一種普及化的教育行為。因此,高校在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需要及時調整創業教育理念。二是學生創新創業成功案例欠缺,缺乏榜樣的靶向引領。在調研中發現,當前高校畢業生實際創業率不高,創業成功率較低,難以挖掘創新創業的標桿和榜樣。社會上創業成功人士畢竟不是青年學生身邊同齡人,他們的成功案例在學生看來有距離感,因此這類榜樣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講弱化了。三是創新創業教學和實踐水平低下,缺乏專業指導。雖然當前高校已經開始了創新創業教育探索,也開始設立創業管理等特色專業、初步形成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基本建立起實踐教學體系等,但“雙創”師資質量有待提高,創新創業的課堂教學缺乏針對性、有效性、層次性、系統性,與專業教育不夠融合。創新創業的實踐教學缺少真正的平臺和機遇,例如有些創業孵化園規模小、硬件差,有些創業園流于形式。四是創新創業合作交流有限,缺乏暢通渠道。當前創業教育有點窄化,教育對象僅是有創業意向的學生。
四、高校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靶向實踐探索
十九大以來,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高校要實現“精準供給”,需要改善供給結構,分析并結合供給側教育需求端的短板,主要從組織、課程、平臺三方面進行改革,減少教育過程中的供需錯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推進組織結構改革,優化組織動員方式。
推進供給側改革首要的是組織機構的改革。按“系統、平衡、共享”的理念,高校在優化創新創業管理工作過程中進行資源整合,成立專門的統籌供給側改革的工作部門,全方位融合協同。通過優化高校內部結構,專門的創新創業工作部門發揮主體建設作用,統籌工作一體化,例如打造一站式課程體系、提供多元實訓平臺、創新經費管理使用、搭建資源互通的校企合作共享平臺、信息搜集和研判等。通過統一指導,形成創新創業的工作共同體,在耦合共容、多元共生中,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指導服務和機制保障。梳理和協調學校教務、學生、科研等部門和創業學院在服務青年創新創業工作中的職能和分工,整合力量,群力合作。支持和鼓勵二級學院圍繞創業流程、行業特色等主題開設創客空間或企業沙龍,傳遞產業前沿資訊、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開闊學生創業視野、活躍創新創業氛圍。
(二)改善教學課程改革,強化互動交流機制。
當前部分高校高度重視校企合作辦學,希望通過這一路徑推動雙創工作,積極尋求與外部資源合作辦學。創業學院通過改革創業課程建設,優化創業課程資源,改革創業教學模式,聘請公司高管擔任講師,設置創業方向專業,推進“互聯網創客”訓練營項目,組建學生創業團隊,由“孵化公司”的企業選擇優秀創業團隊提供服務:辦公場地、創業資金、管理咨詢、技術開發和市場渠道。此外,部分高校充分利用互聯網,大力推進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和拓展課程,按照“互聯網+素質拓展”的模式,打造集登記注冊、數據導入、信息反饋、考核登記、積分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全校素質拓展系統服務信息平臺,實現快速注冊、及時登記、定時審核、積分及時“兌現”、信息查詢透明可視、參與效果隨手評價,素質拓展的供給效能大大提升[3]。
(三)推動平臺結構改革,加強實踐理論協同。
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趨同,互動乏力,未能與本校特點和專業特色結合,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中存在“強理論、弱實踐”“強過程、弱實效”的現象,導致創新創業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因此,第一,高校要摒棄“照搬套用”的模式,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趨勢,關注服務對象,在創新創業課程中按知行合一原則,實現學生的分層分類指導;第二,重視實踐育人,多元搭載,層級遞進。高校在搭建平臺、創建基地的基礎上,深化科技引領、項目驅動、園區孵化的實踐錘煉,對應產業,有機嵌入,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高校、企業與政府間通過優勢互補、耦合共容,實現高效精準的服務供給,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創業教育既不是“紙面授課”又不是“專業實訓”,是一種從籠統化到精準化的教育過程。例如依托創業園區,共建“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為大學生提供電商平臺營運管理及電商培訓等機會,共同把學生培養成順應互聯網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創意型創業人才。
在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首先要重視理念和精神的植入,不斷強化創新創業價值觀教育?!盎ヂ摼W創客”不一定僅僅局限于互聯網平臺,要以扎實的創新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思維”創業為先導,針對青年大學生的特點,拓寬創新創業服務社會發展的深刻內涵。其次,基于“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高校要樹立“跨界共享”的互聯網思維搭建“產學研”平臺。第三,打造高素質創業導師師資隊伍。創業教育導師既要有創業的理論素養,又要求有創業的經歷。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建設一支符合學校發展定位的師資隊伍,高校間甚至可形成“創業導師共享鏈”。第四,構建共享實踐平臺。以創新創業實訓實踐為導向,重點定位在提高大學生創客的綜合素質,強調校企合作共贏,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CNNIC發布《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5-06/04/c_1115506033.htm,2015-06-4.
[2]吳勇.互聯網思維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運用[J]. 教育與職業,2017(3).
[3]黃兆信,趙國靖,唐聞捷.眾創時代高校創業教育的轉型發展[J].教育研究,2015(7).
基金項目:2017年廣東省教育廳的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2017GXSZ01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