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威 鄭曉楠


摘 ? 要: 深度挖掘中國文化中的商品學學科知識,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學科教材,有利于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優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中國文化 ? 教材 ? 商品學
文運牽國運,文脈連國脈。沒有中國文化無法凝練中國精神,沒有中國精神無法形成全民族的價值共識,沒有共同的“中國夢”,無法實現中國之治,無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深度學習中國文化,將中國文化與教材融合,實現對廣大青年的價值觀教育是每一個教育者的使命和責任。
一、中國文化
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一)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積累與沉淀,是中國文化的根與魂。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百家爭鳴、薪火相傳,讓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跨越時空產生共鳴,讓中華民族緊密相連。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精神的內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尋找課程教材的精神內核是每一位教育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朝代在更迭,但文化不是中斷而是傳承與創新,在傳承與發展中鑄就一個又一個繁榮昌盛。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孕育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它們是書籍,它們是文字,新時代的教育者要讓它們煥發出新的生命,用優秀傳統文化鑄魂。
(二)中國革命文化
中國革命文化開始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逐步形成,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中得到豐富和發展。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繼承革命文化,從中國革命歷史、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中汲取營養。革命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堅忍、勇敢、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不畏犧牲、樂于奉獻的大無畏精神都值得師生學習,都應該融入教材當中,通過教材讓革命文化、紅色精神實踐化、生活化。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根本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教育者可以圍繞國家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所做出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等方面的“五位一體”總體規劃開展文化實踐與建設,如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生態文明建設、營商環境建設、健康中國、智能制造、脫貧攻堅、鄉村經濟、供給側改革等都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這些文化進教材,可以讓青少年切實感受到中國之治,更容易樹立青少年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有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中國文化進教材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可以解決課程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要想實現文化與課程的深度融合,就要結合課程的特點、職業教育特點,深度挖掘與課程和職業教育相關的文化元素,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要想實現文化與課程的深度融合,就要結合學生特點、職業教育特點,優化教材布局與結構,讓文化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呈現自然,發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引領作用。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教材
商品學研究以“商品—人—環境”為系統。商品學致力于構建三者之間的和諧共生系統,但在商品學學科教材中很少有具體的現實的宏觀理論體系、微觀案例與做法,無法讓學生、企業認識到三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對商品經濟的影響,更多的是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因為人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商品—人—環境之間的不平衡發展,以及人類承受而拒絕承認的惡果。
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營商環境建設可以解決商品—人—環境之間應如何相處的問題,構建三者之間的和諧共生體系。2020年開始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營商環境建設引入教材成為獨立節,利于課堂教學開展任務教學,實現文化與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
1.生態環境建設的引入邏輯
工業用植物、動物、礦物、礦產原料根植于大自然。生態環境中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的質量決定著工業用原料的內在質量特性。生態環境決定了絕大多數消費品質量的內在特性,生態環境協調、和諧是消費品品質保障基石,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保障。具體引入思路詳見圖1。
2.營商環境建設的引入邏輯
生態文明建設為商品的品質與品種提供了基礎保障,但個人/組織是否有干勁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而拼搏,是否愿意追隨消費者需求改變的步伐提品質、增品種、創品牌,更多的時候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追尋中國商品的歷史,會發現中國制造從來不缺乏工匠,不存在工藝上的質量問題,更多的是非工藝、非技藝上的一些環境因素,造成了今日的“質量”問題。商品質量管理與營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更好的營商環境能讓企業輕裝前行、加速快跑。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可以提高消費品服務質量,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可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而提高消費品品質、品種的供給。可見,營商環境、生態環境均是商品—人—環境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應該納入商品學學科體系中。具體引入思路見圖2。
(二)中國傳統文化進教材
青少年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多、形式多,專業基礎課“商品學”需要尋找合適形式與內容,使其具備吸引青少年的特征,與傳統文化建立一種如春在花、如鹽化水的關系。
1.實用主義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不應也不能在課堂上突兀引入,與課程內容割裂,而應與“商品學”課程緊密結合,與現實生活工作緊密結合。商品學具有一定的實用主義傾向,“商品學”課程作為商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實用性主要體現在支撐物流人才培養的養護技能、支撐營銷人才的銷售技能、支撐著報關人才的分類技能、支撐著報檢人才的檢驗技能。因此,在教材編寫中分別引入具有一定趣味、玄幻、俠義、傳奇色彩的文化元素,將現實與歷史相結合,如具有俠義色彩的鏢師與養護技能、具有玄幻色彩的易經與分類技能、具有傳奇色彩的各類商品文化與銷售技能、具有悲劇色彩的斷腸草與檢驗技能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現實生活工作中找到傳統文化應用帶來的價值,更容易讓青少年接受,有接受才有傳承,有傳承才有發展。通過實用主義結合,讓文化元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潛移默化中實現文化育人。
2.哲學思維結合
哲學思維是一種民族思維,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哲學思維影響著中華兒女,讓中華兒女走遍世界仍然是中國“芯”、中國心。
商品學是一門綜合學科,既具有自然學科屬性,又具有社會學科屬性,在商品學通論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維。因此,在教材編寫中引入具有哲理的商品故事,用故事解釋理論,如用陶瓷器的歷史演進解釋需求與質量的哲學關系,解釋最適質量;用服裝的歷史演進中,解釋商品—人—自然的哲學關系、審美、尊重自然;用買櫝還珠解釋包裝;用句讀游戲解讀欺騙營銷……
(三)革命文化進教材
青少年對革命文化的學習多是主題教育形式,如紅色旅游社會實踐、革命歌曲合唱比賽等。目的明確,學生接受了系統的革命文化。但專業課程的革命文化引入要和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樣“借殼上市”,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實現和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在“商品學”課程教材中,借助電商平臺,搜集大量革命文化文創品,以賣點尋找、養護特性分析等形式進入教材設置的課堂練習、課后習題、商品故事中。
一件文物,一段故事。這故事是血,這故事是淚。任何一個人的心智模式都會表現出一定的揭秘物件背后故事的欲望。革命文化類文創品以圖片形式出現在教材中,以作業、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在沒有任課教師的強制、明確要求下,青少年們也會去揭秘,讓商品故事講得更好。
青少年自行查找素材,完成商品故事編寫,在這個過程中,自動自覺地實現了革命文化的學習,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禮,這個過程的影響往往更持久、更顯著,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商品基礎知識與養護技能》教材進行了中國文化的融合,構建了中國特色的商品學話語體系,讓商品類課程的教學能夠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和價值觀的塑造。
參考文獻:
[1]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主要有哪些重點?[M]//北京: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9.11.
[2]付佳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根基[J].理論導報,2020(1):41-42.
[3]習近平論“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2014年)[EB/OL].學習強國學習平臺,2018.11.26.
[4]常紀文.科學理解和實踐“兩山”理論的思考[N].中國環境報,2019-12-03.
[5]劉建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DB/OL].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wp/2020-01/04/c_112542 1323.htm,2020.1.4.
[6]讓革命文物“發聲”講好紅色故事[DB/OL].人民日報客戶端,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4447832/4319832,2019.8.
[7]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N].光明日報,2019-1-9(11).
[8]唐冀明.魏晉風流,中華文明的另一種可能?[N].中國青年報,2020-2-4(10).
[9]孫來斌.夯實“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N].人民日報,2020-4-24(09).
[10]王亞玲.文化傳承與政治認同[N].解放軍日報,2019-4-26(07).
[11]吳秋余.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N].人民日報,2019-10-22(05).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大連廣播電視大學)校級科研課題:高職連鎖經營專業文化建設助力文化自信提升的研究,編號:DZDD2020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