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酸堿鹽是初中化學中難度很大的知識板塊。學生學習時往往有“聽得懂但不會做”的困惑。采用從離子反應角度進行教學,可減輕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成績,是種經濟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酸堿鹽知識、離子反應
酸堿鹽是初中化學中難度很大的知識板塊。它與物質結構、溶液、物質分類等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涉及的反應多,知識細,物質間關聯密切。教學上僅靠實驗激發學習興趣,是無法提高學習成績的。筆者經歷多年實踐, 認為從離子反應角度進行酸堿鹽知識板塊的教學,可有效解決學生學而無效的問題。而應用微粒作用觀指導物質變化的研究,也體現出化學學科素養的培養。
一、從離子反應角度進行酸堿鹽知識板塊教學的可行性
盡管教材中沒有給出離子反應方程式,但在初中化學教學后期,從離子反應角度掌握化學反應方程式是可行的。
一是在學到酸堿鹽知識時,學生已經建立了宏觀物質都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科學觀念。還知道分子、原子、離子之間的轉化都是在化學反應中實現的:如由Fe + CuSO4 = Cu + FaSO4;2HgO =(加熱) 2Hg + O2↑;2HCl+ Na2CO3? = 2NaCl + H2O + CO2↑等等反應實現了原子、離子與分子間的轉化。這些微粒作用觀的建立或應用,只要老師有心引導,學生是能夠明白的。
二是學習了溶液知識后,學生知道溶質在溶劑里是以分子或離子形式分散的。所以溶液中的反應就是分子或離子間接觸而發生的化學作用。而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就是從溶液中反應引入的。
三是從物質組成結構及分類來看,酸中的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堿中的陰離子全部都是氫氧根離子,酸和堿的通性分別是H+ 和OH—的性質。這為從離子反應角度進行酸堿鹽知識板塊教學提供了思路。在第十單元課題2中,探討酸和堿之間發生反應時,教材以圖片的形式將微觀粒子可視化,引導學生觀察反應前后的具體微粒是什么,得出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 + OH— = H2O。可知,初中階段教師完全可以從離子反應角度進行酸堿鹽知識板塊教學。
二、從離子反應角度進行酸堿鹽知識板塊教學的必要性
為突破酸堿鹽知識板塊教學難點,教材上設計了如:分別把Na2CO3、NaHCO3與稀鹽酸混合;把BaCl2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等十來個實驗。實驗時,學生能認真觀察現象,積極回答問題,但書寫化學方程式時,學生很難寫對;做這部分的相關習題,正確率都很低,很多學生反映“聽得懂,不會做”。這是因為學生沒有深刻記憶理解、充分喚醒大腦思維的經歷,學習流于表面形式,就不會解決實際問題。因“化學原理性知識主要包括:物質結構和存在狀態;化學變化的宏觀規律。這兩部分內容的核心思想是微粒作用觀”,從微粒觀入手,可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系統而深入。可見從離子反應角度進行酸堿鹽知識板塊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一,應用微粒作用觀解釋宏觀事實或現象,可加深學生理解。從Na2CO3、NaHCO3溶液分別與稀鹽酸反應來看,當學生知道離子反應,容易理解兩個反應中前者放出氣泡速率明顯慢于后者的原理,體會到微粒觀是學習化學的一種基本觀念而提高科學素養。
二,能有效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從教材上看,以稀鹽酸、稀硫酸,NaOH、Ca(OH)2,Na2CO3、NaHCO3三組物質為代表,進行酸堿鹽三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教學。這部分的化學反應方程式12個,但考查卻遠遠超出了這個范圍,因為考查目的是甄別學生舉一反三,運用類比、類推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少數民族的初中學生對漢語的理解應用較困難,理科學習上通常采用背誦加練題的形式進行,教師就應該想辦法使學生記憶的內容更簡潔更系統。因為一個離子反應代表具有相同離子的一類物質反應,記憶常見離子反應,即可掌握酸堿鹽多種物質的化學性質,而摒除從單種物質角度學習導致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可大大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三、有效性
酸堿鹽之間發生的反應,就是離子積非常小的離子組之間結合成水、沉淀、氣體的反應。初中階段需掌握的11組離子反應有:Mg2+ + 2OH—=Mg(OH)2↓; Cu2+ + 2OH—=Cu(OH)2↓;Fe3+ + 3OH—=Fe(OH)3↓;Ba2+、+ CO32—=BaCO3↓;Ca2+ + CO32—=CaCO3↓;Ag+ + Cl—=AgCl↓;Ba2+ + SO42—=BaSO4↓;H++OH—=H2O ;2H+ + CO32—=H2O + CO2↑, H+ + HCO3—=H2O + CO2↑;NH4+ + OH—=NH3↑ + H2O。記準這些離子反應,可由淺入深地解決中考常考查的酸堿鹽問題。
解決如Fe3+、Na+、OH-、NO3 — 或K+、Ba2+、Cl-、SO42—等離子的共存問題;解決如BaCl2、NaNO3、CuSO4 或 AgNO3、Na2SO4、 NaCl等物質的共存問題;還能用于判斷如NaOH變質程度時排除CO32—對OH—的鑒別產生的干擾、鑒別Cl—或SO42—需加稀HNO3消除保證判斷的正確性、在去除粗鹽中可溶性雜質,為得到純凈的NaCl,涉及到Mg2+、Ca2+、SO42—的沉淀順序等一系列問題。
有專家說過,做實驗未必就是科學探究,只有在理論指導下的探究活動才是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實驗的確能激發興趣,但如果不強迫學生記憶相關知識、按老師的引導建立化學知識體系培養化學思維觀念,做再多的實驗學生也是學不好化學的。酸堿鹽知識在中考題中題型多、難度大、分值高,直接用離子反應解答問題是十分有效的。可知,從離子反應角度對酸堿鹽知識進行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能做到在理論指導進行探究活動而提高教學質量。
使學生能夠記憶準確、理解透徹、變通應用,就實現了初中化學教學目標。從離子反應角度進行酸堿鹽知識板塊教學,是達成這一板塊教學目標的捷徑。
參考文獻:
[1]《中學化學教學論》 梁永平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學化學教學論》中第二章 化學學科基本觀念及其教學設計策略。
作者簡介格式:劉艷(1973),性別: 女,民族:漢族,籍貫: 四川省德陽市,單位: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第八中學,學歷: 大學本科,職稱: 中教副高,研究方向: 初中化學教學.